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可以,而且有心(二)
2015/08/15 13:29:19瀏覽249|回應0|推薦9

        聽過人說:沒飯吃的時候,人只能努力填滿生活的基本空缺,盯著物質去計較和追求,只有當吃飽喝足,基本需要的供應再也不被威脅時,人才有興趣討論和探索生命,嘗試讓精神靈性的質地更優。

      因此當千禧世代對慈善公益的偏好被掀開討論時,難免有人暗暗搖頭,認為他們只是沒餓過大方。﷽﷽﷽﷽﷽﷽﷽﷽﷽﷽﷽﷽﷽﷽,認為他們只是沒窮過寒過缺乏過,成長過程裡永遠只有太多,所以伸手自然大方。講明點,那慷慨是富足墊的底,那信心是包裹優越感的糖衣。

       我不能同意這樣的看法,因為知道週遭有很多人正是在生活需要被剝奪,基本人權被綁架的時候,才認真透求靈魂深度,追問生命真理。也有不少人因為多,還要更多,從來未曾走出自己的慾望無底坑。

      想要活得有意義,是人性裡的渴望,即使會被現實貧窮而壓在心底,無論那貧窮是物質的,還是心靈的。如今看著這大氣地自願走出舒適區的年輕一代,我為他們擁有這個自由和空間感恩。

*

      網路開始以前,多數人的青春都被困在一個由學校,工作,家庭拼成的小島上,四周被汪洋看守著,只有少數人最終搭上高學歷或特殊工作的船隻,才有橫渡大海,探索更大世界的可能。

      誰都知道小島不等於全世界,但大家都無可選擇地,必須低著頭日日夜夜在小島上來回。超越是如此艱難,夢想是大家掛在嘴邊熟悉的調調,唱著唱著,隨時被現實插個嘴,停下來,隨便從某個小節再唱下去,唱不停,卻也唱不完。 只有少數敢拓荒的英雄才會拿著望遠鏡天天從小島向外眺望。

      我們這種普通人,只能從自己的小島現實猜測和認識外面的世界,除非透過大量閱讀,靠書本,一個階梯一個階梯的堆積高度,讓自己有更廣的視野去靠近小島外的世界。

      然後網路來了,成為小島和外面世界的海底隧道,對我們來說,那是一個新的探索和學習,是一種新的可能,我們的眼光仍然從小島出發。但是對千禧世代來說,他們不住在小島,不住在外面的世界,他們是在小島和世界之間來來回回的地球居民。

      我兩個九零後的女兒很早就習慣他們眼前的一切只是大圖畫裡面的一個小拼塊。他們並不刻意,也不屬於「關心世界大事」型人物,但我觀察他們的成長模式裡,總是注意著自己的生活脈動和世界的脈動在何處連結?!會一種以上的語言,去不同的國家旅行甚至工作或定居,聽見不同文化種族的故事,是他們普遍的「正常」。

      面對未來,他們似乎有一種期待,要找到自己在這世界的位置。

      而以前的世代,多數人只想把眼前這一塊土地耕耘好,走出去,那屬於菁英和富家子弟。

      網路也許不能叫人胸懷世界,但他能夠讓人以世界的聲音為背景,卻探測自己的聲音在哪裡。

      於是,社會學家們研究出來的網路原住民都不想為討生活而工作;工作對他們來說,是為了追求一個值得活的人生。

      因為對工作觀念的改變,工作的目的也不再只是賺錢,千禧世代對自己落腳的工作都有一種大過個人利益的期許,吸引他們的是一個除了賺錢,還對世界的需要關懷的公司。

      不斷在網路上的連結,讓個人英雄主義不再稱霸,網路原住民的這一代,更相信與對的人連結之後可帶來影響世界的力量;他們對公益的看法不是自己一個人能造成的改變,而是連結四面八方能移動的大山。


      Toms 已經成為年輕人休閒鞋的主流。布質,平底,色彩扎實而純正,腳一滑就可以起步,他慵懶地貼著青春不受限的腳,走走,讓人踩出爵士的節奏。

      穿Toms休閒鞋的年輕人多數知道,當自己把柔嫩的雙腳放進眼前這雙鞋子裡的時候,在遙遠處,就有另外一雙因為赤腳多年而長滿厚繭和傷疤的腳終於找了避風港。

      2006年,布雷克.麥考斯基還只是個29歲的年輕人,正面臨第四次創業的十字路口,苦思下一步路該怎麼走。於是他把自己抽離到阿根廷去旅行,在哪裡,他偶遇一個在捐鞋車當義工的女士,第一次聽到,有一種慈善機構是專門為那些沒鞋穿的人找鞋的。

      沒鞋穿!!這對布雷克來說簡直是天方夜譚,他不知道已經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上還有人真的連鞋都沒得穿?他好奇地跟著那位女士從村子到村子去捐鞋,發現因為沒鞋穿,許多人連最基本的生活機能,比方去上學,提水,工作,都有困難,更讓他難過的是很多孩子因著赤腳而受傷,生病,他才瞭解到,原來,連在一些非第三世界的先進的國家裡,也有這樣窮困的人。

      一開始他想要成立一個非營利公益機構來幫助這些沒鞋穿的人,就從自己的親友和認識的朋友開始請他們捐鞋,但後來他又覺得這樣沒有效率,突然,他自問:為什麼公益事業不能跟營利事業並存?這使他有了一個想法:成立一個賣鞋的公司,一邊賣鞋,一邊捐鞋。

      從「你買一雙鞋我捐一雙鞋」的招牌起步,對鞋業完全陌生的布雷克並沒有把握能達到怎樣的果效,但是當第一個新聞媒體聽說了這個公司所做的事來採訪他之後,在遙遠阿根廷鄉下小木房的鞋匠還來不及製造足夠的鞋子,訂單已如浪湧來。七年間,Toms捐出了一千萬雙新鞋子給那些本來一生都穿不到一雙舊鞋的孩子們。到今天,十年不到,超過四千五百萬雙鞋已經分送到世界各處。

      怎麼可能?從好點子到實際做出來,怎麼可能?讀著布雷克的成功故事,每一個環節,幾乎都有網路交錯在其中。網路行銷,造勢,社交群體年輕人的傳遞理念,許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輕鬆愉快的腳步,一邊休閒,一邊用他們留下的腳印,踩平世界的凹凸處。

      如今Toms 的產品已經從鞋子延伸到太陽眼鏡,咖啡,皮包,背包,每一種產品的銷售,都在包紮世上的不同傷口。賣一副眼鏡,就有一個眼疾的病人得到醫療救助,賣一袋咖啡就使一個喝濁水的每星期都有乾淨的水喝,賣一個背包,就多一個無法得到安全生產的懷孕母親得到好的醫療照顧。

   擴張,爆炸,Toms 的故事透過網路影響著許多年輕人,也透過網路連結的功能不斷點燃慈心,現在,TOMS 更與其他 30 間公司一同創立電子市集。要幫助像他一樣的社會企業家,讓有心行善改變貧困的企業都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一邊銷售產品,一邊修補世界的傷口。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adameteacher7&aid=27942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