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6 04:34:45瀏覽41|回應3|推薦0 | |
來自一個不過生日不慶祝紀念日的家庭,夫人發現這一代過生日,可不是一碗麵帶過的輕鬆事。 從兩歲半參加社區親子班起,各式各樣的生日邀約相繼而來,平日看起來再樸素不過的媽,到了孩子生日那個月,都會絞盡腦汁計畫安排birthday party。 吃一頓沒什麼,租大的蹦床(Jumper),請職業小丑,請小朋友去麥當勞,去遊樂場,各式各樣花招都有。 生日會,壽星期待成為焦點,小朋友期待痛快玩一場。 最慘的是做媽的,邀人的,被邀的都得忙一陣。 週末忙著送生日會不打緊,參加了別人的,也會被期待要舉辦生日會回請。 老早,夫人聽見身邊有許多華人媽媽把生日會當成美國文化的一環,認為該「入境隨俗」,而常常在週末疲於奔命,就有了警惕。於是,夫人自己先把這事仔細想過,研究過,請教過,立下原則。 孩子入學前,夫人聽說有別的私立小學孩子發生日邀請卡時,註明禮物要五十元美金以上。所以,當她決定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時,事先,就和他們講好,一年只能夠參加一次生日會,自己選擇,不能後悔,禮物由出錢的媽媽決定,參考他們的意見。 (後來,等到他們自己有了零用錢,又可以在私塾打打零工賺點外快後,所有生日禮物,聖誕禮物都是他們自動掏腰包,夫人再也不需操心。) 一年一次,雖然孩子選擇的生日會不見得合乎夫人教育理念,但,那成為一個夫人和孩子很好的「討論案例」。 每年參加完後,孩子會有許多感受抒發,夫人會有很多引導良機。 那,夫人家的孩子有沒有回請的壓力呢? 早早,夫人就教導孩子:生日的意義,是感謝上帝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上,賜給他們生命。生日之所以值得慶祝,是因為感激。 感激上帝給予生命,也感激周遭許多人與上帝同工,來建造自己的生命。這一天,成為焦點,可以好好欣賞上帝的傑作,認識上帝在自己生命中施放了獨特的生命色彩。 生日,提醒自己在上帝眼中的尊貴價值。、 夫人和孩子說好了,生日是綻放自己生命光彩的日子,而,沒有甚麼比服事更能把生命展放得生動美麗。 員外夫人每年都為每個孩子舉辦一個小小的家人慶生會,但是,當孩子滿七歲那年,他們會擁有第一次邀請自己朋友來參加的生日會。 第一個生日會前一個月,夫人帶著孩子開始學習計劃。 給一筆小小的預算,教導孩子金錢的正確使用觀念,教他們怎麼計畫分配使用這筆錢,給他們一個時間界線,從中去瞭解優先次序,學習安排節目。 然後是禮儀:怎麼邀請,怎麼聯絡。 活動的範圍是甚麼?要考慮到甚麼?孩子在過程中一再瞪大眼睛,發現每件平常媽媽一手包辦的小事都有竅門,生命的疆界,如此也被撐大了些。 把一個個框框弄好,夫人退場,交由孩子自己發揮創作力,這時候,壽星就會邀請姊妹加入智囊團,一起擬客人名單,節目表,討論當天要做的事。 夫人偶而聆聽孩子的商量,聽到他們不斷問對方邀請的客人喜歡吃甚麼,做甚麼,甚至看甚麼電影,心裡偷偷感動。有時看壽星實在傷透腦筋,夫人忍不住插一句: 「沒關係,就選你喜歡的,你是壽星嘛!」 孩子㽪總是搖頭說不,自己沒關係! 生日會,真的不一定讓孩子變得自我,只要引導,其實可以讓他們甘心情願走出自我。
私塾開張後,夫人希望孩子年年都有一個不誇張的生日會,那天,讓他們學著成為小主人,也學著做個小僕人。 而隨著年齡漸長,夫人對生日會放手越多,壽星要承受的責任也越多。 生日會前,他們得把家裡整理乾淨整齊,生日會後,他們還要自己收拾殘局。 當然,孩子有自我中心的時候,孩子也會受物質虛榮誘惑,孩子在學習主導生日會的過程中,也會自我膨脹,甚至霸氣。 會的。 講得實際點,孩子很多時候不會一講就通; 私塾,不是仙女用魔棒一點,就全部亮晶晶的地方。 但因著私塾,夫人和孩子可以奢侈地處理細節,把這些試探都納入學習課程裡。充足的時間把很多生命的理念磨成粉,讓孩子容易吞嚥。
這兩年,夫人看著他們自動把邀請的人數減少,把需要夫人幫忙的部份減少,甚至,把生日會的時間縮短。 因為付出過,他們學會珍惜。 在越來越簡樸的生日會後,他們也越來越懂得回來向夫人表達感激。 「這個生日會好棒,謝謝媽媽!」 「大家都喜歡你做的紅豆沙牛奶,謝謝!」 「我好快樂!!」
有一次,夫人和老二談起過去在私立學校時,班上一個華人同學舉辦的,一場轟動的生日會。 下課時間,一輛加長豪華轎車(limousine, 好萊塢電影裡常出現的臘腸車)停在學校,兩個穿著黑色西裝的男士跳下來,一個拿著攝影機,另一個開門,牽壽星和被邀請的小女生上車。 繞城一圈後,車子停在跑馬場,讓所有孩子下去騎馬,騎完後,豪華轎車再來把孩子載到一間渡假屋,在裡面吃晚飯,游泳,劇院看電影,一直玩到隔日,才把孩子們載回家去。全程,由壽星的媽媽相伴。 當時,雖然那是老二選擇參加的生日會(那女孩是班上唯一華人同學),但由於老早就立下的規定,她只到渡假屋去參加了三個小時的節目,其他細節都是後來聽同學描述。 在那個年紀,她曾為不能全程參與感到非常可惜。 「你會不會羨慕那個同學?」一邊回憶時,夫人問女兒:「比較起來,我們家的生日會好簡單!」 女兒毫不考慮地搖頭:「我們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家庭。」 「我很喜歡我自己『製作』的生日會!」她肯定地回答。
是啊!不同!掙扎過後,接受自己的不同,並且嚐出不同的甜美。
於是,私塾裡,上帝透過年年生日會,讓員外夫人看見孩子的成長跡象,鮮明動人。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