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邁向佛陀的境界-3 如何進入佛陀的境界-2
2019/07/11 12:10:16瀏覽987|回應0|推薦15

佛陀特別提醒一個修法——依三依一向。對每一個覺分: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這是原始佛法如來禪,完整的法次法向的修學次第。走在十善業上,正知四威儀,持守六根律儀,轉身口意為妙行,這叫三妙行。滿足四念處,依三依一向修學七覺分,通達明解脫。

先對經法義理有基本的瞭解,然後在身心經驗上印證,就會知道怎麼去對待自己的生命。走在十善業上,培育正知正念、禪觀的能力,洞察生命的真相,悟後起修,離貪離繫。於惡法當然不執取,於善法也不執取,所以究竟於法——究竟捨念清凈、通達明解脫。

一、禪修的實修介紹

我們現在所指導的禪修是「止觀的禪修」。在佛法當中有二種修行法,那就是奢摩他修行法或是說禪定的修行法,及毘婆舍那修行法或者說內觀修行法。在這裏我們有必要解釋「止觀的禪修」的內涵,「止觀的禪修」就是就是「止的禪修」和「觀的禪修」。「止的禪修」就是奢摩他修行法,「觀的禪修」就是毘婆舍那修行法,要了解二者之間的差別,如此才能夠依照正確方法修行,得到離苦得樂的目地。

但是禪修如果沒有「止」的禪修做基礎,就很難進行「觀」的禪修。奢摩他禪定修行法的,可得到深度的禪定,也就是所謂的基礎禪---四禪八定一定要經歷過。

毘婆舍那修習的技巧,是根據佛陀開示的一部經:(阿含)大念處經(Maha Satipatthana)(四念處法)。其禪修的修法可稱為「內觀」禪修,也是正知、正念的訓練。正念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繫最為緊密,其核心即是活在當下。正念學習者培育綿密專注明覺力,客觀地觀照現前的身體覺受,以及內心的情緒、想法、意念等,以不批判、不迎拒的態度,全然覺醒的活在當下。

首先我們要了解「毘婆舍那」這個字的意思。毘婆舍那(巴利文Vi-passana)可分為兩個字,毘(Vi)和婆舍那(Passana)。毘是止的意思,是種種的性質,在這裏(毘)指的是身的現象和心的現象之三種共同性質:無常、空、無我。婆舍那的意思是具有正知、正念、正見或是徹底了悟。當這兩個字合起來,「毘婆舍那」的意思是徹底了悟一切身心現象的共同性質:無常、空、無我。

「毘婆舍那」所注重是必須經由我們直接親身的經驗,經由我們正觀去體驗、證實一切身心現象,無常、空、無我。但是要達到親身體驗直接證悟,必須要有某種深度的定力,否則修行者無法親身體驗到身心現象的真實本質。唯有當我們能夠親身去直接體驗身心現象的三種共同性質,我們才算是走在毘婆舍那之道路上,也就是說能夠了悟無常、空、無我三項性質才叫做毘婆舍那。

毘婆舍那(內觀)修行法是要看清楚當下一切發生的身心現象,發生時自然的面貌,實在的樣子,以單純的正念去觀察他、了解他。任何一項當下發生的身心狀況,修行者都必須照著他們的樣子去了解他們。因此「毘婆舍那」的原則很簡單,是一種訓練心、培養心正念的方法。當身心現象發生時,將用單純的正念去了解觀察。不應該去推理、思惟、分析、批評、判斷、教理、對照等等。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805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