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禪茶一味-1 茶藝與茶道之別
2019/05/16 09:40:01瀏覽719|回應0|推薦7

現在流行都只能說是茶藝,而不是茶道。其根本區別,就在於茶藝,只是在茶的“色、香、味”上做工夫,引發刺激人們的視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官去享受、品嘗、韻味,總使人們跟著感覺走。高一層的頂多也只是提高到理性意識上去分別、體會、執著某種感覺提供的思維境界或審美境界而已,並不能使人們真正在心靈上昇華到一種體認事物本來性空的境界。

中國茶道與佛教的關係淵源深長:佛法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小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

茶在中國的歷史記載,自神農嚐百草開始就廣為中國人知曉,佛教東傳後,修行的僧人更發現茶可提神,對於修行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便有僧人開始將茶道與佛道結合。唐、宋以後飲茶的習慣在各個大、小寺廟裡風行,古書記載唐宋的寺院裡設有「茶堂」或「茶寮」,僧人們在此討論佛理、禪道及飲茶,並在茶堂外懸掛「茶鼓」,擊鼓以招僧眾飲茶論佛法,《宋詩鈔》陳造的「茶鼓適敲靈鷲院,夕陽欲壓鍺斫城」,貼切地描寫了茶鼓下寺院的意境。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制茶技術和茶文化。有“自古名山出名茶”的說法。漢傳佛教不僅開創了自身特有的禪文化,使茶禪融為一體,而成為茶禪文化。可以說,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茶禪一味」。

那麼我們先來談談何謂茶道?茶道祖師陸羽在茶經上說:『茶之性儉。』又說:『茶,行優而有儉,德者飲之甚宜。』易經卦文:『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以祿榮之。』萬事萬物一與“道”字相關,便顯得深不可測。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把“道”說成包容萬物、無處不在、博大精深、生生不已的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現象,太精妙深邃了。《道德經》裡說:“道法自然”,總算讓人透出口氣,輕鬆了些,卻又茫然無措,這“自然”二字,更非好解釋的,看來對茶道的理解,只好因人而異。

《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韓非子對道的解釋「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物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關於道,古人今人這在自古以來的作品和文化傳承方面都可看得出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亦可以看到“道”的精神的蛛絲馬跡來。

茶道則是在心靈上用功,通過茶的物質性功能去作空性觀,體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對象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因緣和合,是虛幻不實,沒有獨立自主性的實體可得,沒有永恆不變的實物存在,一切享受都只是自我意識的執著和陶醉,根本不認識自己的心識和外境都是污染了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672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