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17 20:00:00瀏覽988|回應0|推薦5 | |
茶道之清:清,也就是無雜。古人認為,喝茶本是雅事,因而與俗人飲茶是有違茶的清的精神。因此而引申出來了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之說。我們在從古往今來的眾多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相關的內容和敘述。明朝屠隆在《考余事》中說:「使佳茗而飲非其人,猶汲泉以灌蒿萊,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識其趣,一吸而盡,不暇辨味,俗莫大焉。」 明朝陸樹聲與徐渭都作有《煎茶七類》之文,二人把“人品”列在首位。陸樹聲說:「煎茶非漫浪,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徐渭也說:「煎茶雖微清小雅,然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 同時代的許次紓在他所著的《茶疏》“論客”一節中說:「賓朋雜沓,止堪交觥籌;乍會泛交,僅須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調,彼此暢運,清言雄辯,脫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點湯。」陳繼儒在其所著的《岩棲幽事》中則說:「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 由此可見,品茶人數是有嚴格限制的,否則就落下了“施茶”的話柄。張源在《茶錄》中亦有類似的說法:「飲茶以客少為貴,客眾則喧,喧則雅趣乏矣。獨啜曰神,二客曰勝,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我們來看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所寫:「茶之為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韋應物所寫的「性潔不可無,為飲滌煩塵。」皆是寫茶之性本潔,而飲茶之人必須性清才能相得益彰。試想本是雅事,品茶之時卻仍想著蠅營狗苟之事,豈不敗興。所以說茶道的精神之一應當是──清。 誠如我們生活中的某些事和物,我們往往只是一眼看見結果,卻往往看不清而忽略它是如何而來,從何而來。我們只看見了結果,最終就認為結果就是本源。而我們在探討茶道的精神的時候就不可忽略這一錯誤了。 茶道在歷來的文章中講靜多於講清。為何?因清是靜的結果,「靜、淨」比清來得更為直接,更為深化。靜是很容易體會到的。 茶道之淨的境界應當從三個方面來說,一就是飲茶環境的淨,另一個就是飲茶茶具的淨,第三就是心靈的淨化;只有這三條做到了才能真正的做到茶道的境界,才能真正的享受品茗帶來的樂趣。 與禪境相通的茶道,猶重清靜淡雅之風,頗尚淡泊無為之情,茶室的設計,以清靜為要,不尚浮華,恬淡自然,常令人有脫塵出俗之感。更重要的是,茶道的“清”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使得這種具象的文化式樣更為有效地營造出“物我合一”的禪化境。 我們來看前人對於飲時“淨”的高論。「茶宜明窗淨幾輕陰微雨,小橋畫舫茂林修竹小院焚香。」「茶忌惡具主客不韻冠裳,苛禮葷肴雜陳案頭多惡趣 。」從以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古人對飲茶的環境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所以把淨作為茶道的主旨之一,並非是空穴來風。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