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人生必修學分-2 生老病死--科學的生命觀及儒家的生死觀
2019/05/02 18:35:31瀏覽504|回應0|推薦7

生命的科學觀:從科學上講一切物理化學反應,都趨向最低能量、最大亂度,也就是越來越混亂。就死亡的科學觀來說,一切反應之趨向:最低能量,最大亂度;宇宙定律是生、住、異、滅,沒有恆一性。(夏蟲不可語冬雪)。存在的目的是為了破壞,當不能在破壞時,只有破壞自己【死亡】。任何有組織的團體都是不穩定的,必須經過破壞環境,才能使得總的趨向是最低能量、最大亂度。有一天,我再不能破壞環境,就只好破壞我自己,這就叫死亡。

人的存在是這種趨向的---「生、老、病、死」。人的生命歷程就像自然界的「春、夏、秋、冬。」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園丁,可以讓花開的更美,及讓植物長的更茂盛,但不能使花不凋落,不能使植物不衰亡;也不能改變春、夏、秋、冬。醫生,不能改變人類的生、老、病、死。只是讓人活的好看一點。醫生只是生命花園的園丁。

儒家的生死觀。《論語‧顏淵》「人之生死,不能隨人的愛惡。」長命百歲,是祝禱他人之頌詞,人們只能循生命之真理,而求其養生、廣生與長生,但即使活到一百或數千歲,仍不免於一死。消極面:逃避死亡。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積極面:人本主義。「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捨生取義。「朝聞道,夕可死矣。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孔子在學生問「死」這一回事時,雖然以「未知生,焉知死?」來答覆,並不代表孔子不知「死」。孔子這句話的深層意涵是要學生好好把「生」這件事弄清楚,經營好;至於「死」,那是一件必然也是自然之事,只要「生」得好,自然就能「死」得安。

孟子說:「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可見好生惡死,存在於人類共同的心中。

《晏子春秋》裡有一段公案。 時間: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

 人物:齊國的國君景公帶領晏嬰、艾孔和梁丘據…等幾位大臣。  場景:齊國都城臨淄郊外泰山上去登高郊遊,並且擺設酒席,款待眾臣。

劇情:到了大夥兒都酒酣耳熱之際,景公環顧四方,眺望著他轄下的領土,突然傷心地流下幾行淚來,慨歎地說道:「唉!看著這麼美好的江山,寡人終究卻還是要拋下這個堂堂大國而死呀!」 旁邊有三位大臣見狀,馬上就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陪著景公哭泣起來,說道:「我們都還只是卑微的小人物,尚且無法面對死亡,何況是國君您呀!萬一您拋下國家而死了,那麼這個國家該怎麼辦啊!」就這樣子,君臣數人哭成一團。

 這時候,只有晏子不但沒跟著哭,而且還拍擊自己的大腿,仰天大笑,說道:「今天這一場酒宴,真是爽快呀!」景公聽了勃然大怒,說道:「寡人想到將來會死,心中感到難過哀傷,你不關心也就罷了,居然還笑,這是什麼道理?」

 晏子曰:「假設古代的先王都不會死,如果姜太公(齊國的始祖)或齊桓公一直到今天都還健在的話,那麼還輪得到您當上國君嗎?您還有機會在這裡哀傷嗎?

 天下事必然盛極而衰,有生必然有死,這是大自然的定數。萬物都必然有終結,凡事都有它的常規,這是古人都了解的道理,有什麼好悲傷的呢?您到老了卻哀傷、擔心會死,這不是怯懦怕死嗎?您旁邊的人跟著一起悲傷,這不是阿諛諂媚嗎?怯懦和阿諛的人湊在一塊兒,讓人不得不笑啊!」

 晏子很善巧地點破了齊景公的死亡恐懼與死亡焦慮,讓齊景公瞭解到「永生不死」的荒謬性,以及「死亡」在生命歷程中的合理性。用現代流行的話來說,晏子可說是「生死達人」。

在我們所受的傳統教育中,就拿二千數百年前中國的春秋時代來說,思想發達,諸子百家爭鳴。有學問的哲人學者,如孔孟思想,開始對人類的生死問題提出了意見,知道如果生死為人類之大事,既有生,就一定有死。

中國古聖賢認為,生死是生理變化的過程,應該使之順其自然,這些論調沒有錯;但是這些只是談到生死問題,並沒有解開生死之謎!我們活到現在,對於生死到底如何?我們每個人都不知道。生從何來,他迷迷糊糊,死後到底往何處去,他茫茫渺渺,你看我們悲不悲哀?所以在此狀況之下,我們在菩提解脫道的課程會揭開生命密碼、生死之謎的真面目。

記得!如果說你的修行,還沒有要去解開生死之謎,還沒有要去面對生死大事,那麼你的修行沒辦法很紮實,會是軟綿綿的。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ys8899&aid=126339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