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04 20:45:18瀏覽439|回應0|推薦4 | |
要能夠所作皆辦,即早規劃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與往生的準備。能生死自在的基本功夫就是:思想建設。 第一層思想建設:建立正向的生命觀─對人生意義的省思與肯定。 及早培養及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觀與積極、正向、健康的生死觀,廣泛地探索且深入地了解宇宙時空之廣大浩瀚,並深刻體會生命境界無限開展與提升之可能,以超越克服面對自我色身,老朽衰敗乃至死亡的無謂恐懼。生死的境界:凡夫:醉生夢死→貪生怕死→自尋煩惱(生死流轉)。解脫者:斷除煩惱 →了生脫死→無畏生死 (出世入世) 慈悲大願 → 出生入死。 第二層思想建設:理性面對及坦然接受死亡 「靈」一旦脫離了肉體便不再有苦痛的感覺,也不再有生死的分別,當靈魂選擇來到這世上,我們稱之為「生」,離開時我們稱之為「死」,可是一旦你了解了身體與靈魂的關係,一旦你知道了靈魂為什麼要來到這世上,許多障礙你許久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生命是「向死而生」,醫學永遠有其極限。可延長其壽命,但不能讓生命不終止。就像園丁可以讓花開的更美,及讓植物長的更茂盛,但不能使花不凋落,不能使植物不衰亡,唯有正視死亡,才能學會「好好活著」。唯有面對死亡,始能明白『生』之意義 !長阿含經:「恩愛無常,合會有離;身非己有,命不久存。」 如果生命只會不斷地老化卻不會死亡,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是必要而有意義的。「死」在佛法中稱為「往生」,也就是「捨此投彼」,是心靈的解脫。因此,死亡的意義是休息之後再出發。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轉換歷程,絕對不是墮入終結,而是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開始。死亡絕非是萬劫不復的可怕深淵,也不完全是個障礙,它讓疲憊而困頓的生命得以暫時休息之後再重新出發,沒有死亡的人生是無法忍受的。 ●如果真的有前世今生,為什麼我們都不記得自己的前世呢? 不記得才好啊!難道你不想忘掉那些不堪回首的前塵往事嗎?對絕大多數芸芸眾生而言,不記得前世,對今生比較好,不用背負過去世所累積的恩怨情仇。其實遺忘是一種維持身心健康的保護機制,這樣我們當下的日子才會過得比較自在,否則「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日子就很難捱了。 ●如果真的有三世生命,那麼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來生嗎? 當然可以!不僅是來生,就是現在這一生也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再問:怎麼可能?那我真是選錯了!答曰:沒錯!(此中有深意,參!) 這種生命選擇的奧秘,就在於我們被自己的人格特質、心理性向、行為慣性…等所制約 (be conditioned) 而不自覺,以致陷入自我預設的生命牢籠,此即佛法所講的惑業苦。 我們這一生的種種,不也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嗎?諸如:我們所選擇的學習、信仰、職業、朋友、配偶、生涯規劃、生活方式、消費採購、衣著打扮、修行與否…等等,哪一樣不是自己的選擇?當然任何選擇行為所牽涉的心理過程和社會機制非常複雜,但是最後要對選擇行為負責的,還是自己。至於來生,是否「乘願再來」?然而凡夫俗子卻有不少是「趁怨再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