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1/11 16:14:41瀏覽1070|回應0|推薦10 | |
到城隍廟吃過中餐後,我們便沿著北門街往北走。這是新竹最早發展的街道,以前包括飲食、衣物雜貨、棺材等店,都能在這裡找到,包辦了一個人的生老病死,其繁榮發達的程度,也就無需贅言。只是清末到日治初期,這裡曾發生過兩次大火,之後都市重心逐漸轉移到東門一帶,北門街也就漸趨沒落了。 那些老店如今幾乎都已不見蹤影,徒留外殼,做著其他生意。不過沒有改建成其他建築,還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原味,已經很阿彌陀佛了。 這樣一路看下來,似乎日治時期的洋房,不是紅就是灰,都是很漂亮的顏色。 途經【麥香苑】包子饅頭店時,被櫃子裡琳瑯滿目的口味所吸引,忍不住停下腳步。這位老闆似乎曾是西點師傅,運用製作西點的原理來做包子,難怪連起士奶酥、鮮肉蛋黃、金黃咖哩,甚至爆漿包子都有。 看了這篇介紹,好奇心大起,即便肚子已經撐得裝不下一點東西,還是買了一個招牌的紅糖包子來嚐鮮,一個15元,也不貴。 只是才咬第一口就大失所望,包子根本一點也不Q彈,裡面也沒有期待中在口中四溢的滿滿餡料,很乾又韌,當場根本吃不下去,一直到晚餐時才一點一點地吃完了。 來到曾經的北門(拱辰)前,地上有解說牌。 然而城門已經不在,只留下空蕩蕩的馬路,讓人自己想像。 【杏春藥行】是喜愛古蹟的人絕不可錯過的朝聖地點,它的歷史橫跨清朝到日治時期,創業至今達120年,目前由第三代80多歲的溫瑞坤老先生經營,店裡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器具,比如百年藥櫃、古老掛鐘、當時州廳所頒發的木牌照等。 鑲金的黑字招牌,雖不復當年閃亮,卻透著一股沉凝的歷史氣息。 紅磚造的騎樓,也非常典雅。 店內燈光昏暗,悄無人聲,時間彷彿靜止了,保存得如此徹底的老店,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雖然很想進去參觀,但店員見我們在外面拍照,當即露出有些警戒的姿態,讓我們光拍外觀就有些戰戰兢兢,也不太敢進去造次,最後還是只有走馬看花地大致掃視一番。 【外媽祖長和宮】與【水仙宮】並排而立。因為位在竹塹城北門外,便稱為【外媽祖廟】或【外天后宮】,建於清乾隆七年。裡面供奉的媽祖是關節四肢可以活動的「軟身神像」,頭上所鑲的頭髮,相傳是媽祖真髮。 這邊也有漂亮的老房子可看。 【進士第】是第一個用台灣本籍赴京趕考及第的進士(故稱為「開臺進士」或「開臺黃甲」)鄭用錫,1837年為自己建造的宅第,原本是三開間三進的大院落,但第三進於二次大戰時焚毀了,目前只剩下前二進。 現在大概已經沒有人居住,天花板都崩塌了,門戶也十分破敗,只餘依稀可辨其精美的石雕,訴說著當年的恢宏。 再往前走,就是鄭氏家廟。 又兩棟保留完整的老房子。 當地人都稱讚的【鴨肉許】小吃店,在新竹有好幾間分店,它的總店就位於北門街盡頭右轉中正路的左邊街道旁。 路上見到的彩繪。 我們繞了一大圈,總算走回中央路,來到原新竹市役所,也就是現在的【新竹市美術館】參觀。 這裡正在舉辦繪本插畫展,有許多年紀跟我差不多的新銳創作家,在此展示新作品,每個人的風格都不太一樣,但無論配色還是造型,大抵不脫溫馨可愛風,讓人看了心中一暖。 基本上繪畫的部分是無啥可挑剔的,反倒是畫家們自己創作的故事,比較難引起我的共鳴,文字並沒有耐人咀嚼或打動人心之處,或許這是台灣繪本界比較需要突破的地方? 綠色史奴比? 上到二樓才發現好像不能照相,因此不小心照的那些就當私藏了。 它隔壁不遠處就是【新竹州廳】,位於中正路120號,建於1925年,是和洋混合的建築風格,形式開闊,氣勢非凡,被列為國定古蹟。 正門玄關採用雙柱式門廊,搭配兩側小塔樓。大廳內的洋式拱廊與長階梯,則令人聯想到『半澤直樹』裡的氣派總行。 【第一信用合作社】看起來也很有年代感。 這一排拉門,應該也是日治時期留下的產物吧。 南門街的【關帝廟】前,有一尊Q版關公像,十分惹眼。 日本同事很喜歡台灣的廟,大概是對她來說有新鮮感吧,每看到一間都會進去逛一下,但逛到這時也有些膩了(?),就只在門口晃一下而已。 應我要求,我們將南門街和西門街都走了一遍,但似乎還是東門街跟南門街比較有看頭,後來天色已晚,我們走了一整天,都覺得累了,就開始找地方覓食。上圖為到大遠百上廁所時看到的史奴比聖誕樹。 某間小吃店門前飼養的可愛貓咪。 夜晚點了燈的寺廟,顯得金碧輝煌。 吃完晚餐,本想就此打道回府,但翻開觀光地圖發現護城河綠廊到舊城門一帶的夜景似乎也值得一看,附近還有以電影為主題的影像博物館,聽起來很有趣,就決定加行程過去逛。 打了燈的城門別有一番風情,兩旁的植栽也有輪流變幻紫、黃、綠等色的彩燈,很有氣氛。 來到護城河邊,發現白天沒看到的「環保聖誕樹」,通通是把現有素材,如保特瓶、CD光碟等拿來做再回收利用,裝上小燈泡後,與一般聖誕樹一樣絢爛華麗。 發揮創意製作出來的聖誕樹,形態各異,都很有看頭。 連雨傘都能做出一棵獨一無二的聖誕樹呢! 河面在燈光映照下,也有一種如夢似幻的美感。 【影像博物館】位於東門斜前方的中正路上,過馬路走兩分鐘就到,是台灣第一座以電影為主題的博物館。 館內不時會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及講座活動等。 入館要收門票,但全票只有20元,不貴。 這裡在日治時期稱為「有樂館」,是1933年啟用的國民戲院,也是台灣第一座有冷氣的歐化劇場,光復後稱為國民大戲院,本身也是古蹟,圖為前棟大樓的入口大廳。 裡面的劇場還保持著以前的樣子,充滿懷舊氣息,大螢幕上正在播不知哪國的歐洲片,因為日本同事看不懂中英文字幕,我們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就只待十幾分鐘,體驗一下在舊戲院看電影的感覺。若時間充裕,能從頭看到尾,20元的入場票真的很划算。 門口的櫥窗展示過去的電影放映機及留聲機等。 左邊小路通往後棟展示館,旁邊的牆上全是出身新竹的知名影藝人士的檔案介紹。 有些人我完全沒聽過,但一路看過去也看得津津有味。他們都曾紅極一時,但在時光洗禮下,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現在這些當紅明星,過了十年,還有誰會留下? 能夠在一群人中脫穎而出,在某一段時間發光發熱,已經很不容易;而要能留在時間這個大篩子中,一直被人們記住,更是難上加難。這些光彩非凡的明星們,說起來也是前世燒香。 裡面我比較熟悉的是范植偉和楊德昌導演,原來這麼多優秀的演藝人員都是新竹人,讓我小小地吃驚讚嘆了一下。 似乎因為沒有什麼人來參觀,負責看管的阿姨本來是將館內的電燈全關起來的,見我們進來就一一打開。 館內面積不大,加起來就兩個房間的展示品。有過去的錄音紀錄、宣傳冊、海報、古董相機、唱盤等,我照到一半才發現館內禁止拍照,但阿姨見我在拍,並沒有阻止我,讓我有些困惑。無論如何還是趕緊把相機收起來,先前拍的特寫照也當私藏了,還請多多見諒。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