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馬六甲一日遊
2017/01/10 01:22:00瀏覽1155|回應0|推薦3

  到馬六甲那天天氣很好,從吉隆坡到馬六甲的高速公路路寬車少,一小時後下高速路,入城的道路開始堵車。馬六甲是到馬來西亞必去的景點,人口只有80幾萬,每年吸引400多萬遊客前來,人擠車堵應該是常態。我們先到馬來原住民公園,參觀傳統的高腳屋。木造房屋下層架高,透風又避免潮濕,外觀格局依地區不同,美觀舒適。因為材料和技工缺乏,現在傳統高腳屋越來越少,只有富人才住得起了。園內兩組遊客總共不到十人,舞蹈表演只有我們一組觀眾,整理花園的園丁倒有十來人,看來是政府在經營,不在乎盈虧。園內設施太少,歇腳可以,多花時間不值得。

  馬六甲曾經是香料貿易的重要港口。兩三千年前歐洲已經知道使用黑胡椒等香料醃製食物,以延長肉類的保存期和加添風味。香料產自東方,在歐洲價格昂貴,屬於奢侈品。自回教帝國興起後,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掌握來自亞洲肉桂、豆蔻、丁香等香料的貨源,再交給威尼斯商人轉售到歐洲。由於馬六甲扼守馬六甲海峽出入口(見下圖黑色箭頭所指為馬六甲),香料貿易商船必經,很早就成為歐亞海路上重要港口。15世紀時,馬六甲已有阿拉伯、波斯、印度、爪哇、中國等使用七八十種語言的商人長期居留。葡萄牙人甚至說“誰是馬六甲的主人,誰就可以掐住威尼斯的咽喉”,可見當時馬六甲在歐亞海上貿易的重要性。

  15世紀初馬六甲臣屬於暹羅,1403年當地領袖拜里迷蘇剌(Parameswara)建國後向明朝進貢,1410年明成祖命鄭和封他為『滿剌加國王』,鄭和派人協助馬六甲發展農業及其他建設。1412年滿剌加王率妻及五百餘隨從到中國覲見明成祖,得到豐厚賞賜,跟中國建立友好關係。1405-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時,曾多次在馬六甲停留,並在當地設立倉儲,由專人駐守,馬六甲成為下西洋重要的中繼站。

  阿拉伯商人到亞洲經商同時傳播伊斯蘭教,十三世紀時已經有印度和東南亞沿海居民皈依。15世紀初馬六甲河口右側有清真寺,可見信徒不少。鄭和本人出身回教家庭,他的六世祖元朝名臣賽典赤·瞻思丁是來自中亞的穆斯林。由於當時南洋沿海已經有許多伊斯蘭信徒,由鄭和領隊下西洋有助溝通,可能是鄭和獲得此任命的原因之一。現在馬六甲三分之二人口是馬來人,都是回教徒,不分老少,婦女幾乎都包頭巾穿長袍。

  馬六甲有座海上清真寺,換穿寺裡提供的長袍後可以入內參觀。該寺三面環海,白色外牆映在藍色海天之中,分外純淨,入內馬上感到平靜安詳。寺中大廳內有男信徒或靜坐或祈禱,大廳左後方以布幕隔開,供女性祈禱用。伊斯蘭教嚴格規範信徒行為,每天五次淨身祈禱、每年一個月白天禁食、需助貧,守貞、禁酒等。到回教地區訪問的外人都可以感受到穆斯林待客的友善和真誠。鼓吹及參與聖戰的到底只是少數人,宗教上的長期對立使得西方媒體慣於將伊斯蘭教污名化,不能盡信。

  鄭和到馬六甲時,已經注意到當地有華人。葡萄牙人攻佔馬六甲時已經有漳州人聚居。17世紀荷蘭人統治時期,華人佔當地人口四分之一,如今依然維持同樣比例,約有20多萬人。運河旁華人區的雞場街,處處可見掛中文招牌的店鋪和小吃店,是必逛的商業街。路口小店以雞粒飯聞名,桌椅擺設都十分陳舊,但是食客盈門。雞粒飯以雞湯炊煮,每粒大約魚丸大小,每碟五粒。每一桌的菜式類似,一大盤雞、一碟雞雜、一碟雞粒飯、和一杯薏仁金桔茶,雞肉鮮嫩,價錢低廉,值得一試。

  雞場街附近到處可見華人踪跡。例如,和雞場街平行的一條老街名為Tan Cheng Lock,街名來自英國殖民後期成功華商陳禎祿,他以參與馬來西亞獨立建國運動及為馬華爭取權益聞名。從譯名發音(Tan Cheng Lock)可以判斷陳禎祿祖籍閩南。還有一條街名Kee Ann,是紀念19世紀捐贈土地給英國殖民政府,曾任馬六甲市議員的華人富商薛祈安(下圖前排左二為薛祈安)。馬六甲河上有座橋名為Chan Boon Cheng,應該是隨祖籍廣東的陳(Chan)先生命名。此外,大街上處處可見兩面山牆上托兩張斜面瓦片的中式屋頂。

  1433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死在途中,之後明宣宗下詔停止下西洋。與此同時,西歐國家開始探索由海上到東方的航路。1498年葡萄牙人航行到印度洋,1509年到達馬六甲洽談建立據點被拒,1511年出動14艘船和1200個戰士遠征馬六甲,以大砲轟城,掩護士兵登陸。馬來四千戰士不敵,蘇丹帶著大象部隊逃入內陸叢林。葡萄牙人入城後,放任士兵劫掠三天,只放過支持葡萄牙人的華、印度、和爪哇商人。葡萄牙士兵打劫大有斬獲,戰利品抵得上數十年的薪資。

  葡萄牙人隨即派1500個奴隸,在聖保羅山腳馬來清真寺附近建造歐洲人在東南亞第一個城堡(下圖是留下的城門),設立殖民政府,指定華人及各族長老協助治理,派500士兵及10艘船守護。葡萄牙人佔城的目的是貿易,沒有向內陸擴張疆土。敗走的蘇丹不甘損失,數十年間多次糾集戰士圍攻馬六甲,始終沒有成功。葡萄牙人立足後,繼續北上廣州要求通商被拒,1517年開始私下跟華商交易,並於1553年得到地方官員默許,入住澳門經商,一直到1999年中國才從葡萄牙人手中收回澳門。

  葡萄牙人在馬六甲建設城寨和教堂,引進葡萄牙居民,並鼓勵他們和當地人通婚。100年後的1613年,馬六甲已經有7000葡萄牙人和混血後裔居民。當年建造的山丘上的聖保羅教堂的殘垣猶在,供人憑弔。荷蘭人殖民後,將教堂改作尊貴人士的墓地,墓碑在大廳中展示。教堂前有一座16世紀神父(St Francis Xavier)的雕像,他曾經在印度、錫蘭、印尼、日本、和中國接引數十萬人改信天主教,死在中國外海。立像缺右手,據說是因為神父死後封聖,右手被送到羅馬。神父面海垂目而立,似乎還在緬懷葡萄牙一去不復返的光輝歲月。

  十六世紀末期荷蘭勢力興起,到亞洲跟葡、西爭奪地盤。1640年,1500個荷蘭戰士和1500個土著,乘60艘船攻打馬六甲。葡萄牙人被圍困城內五個多月,沒有外援,糧食缺乏,瘟疫流行,傷亡慘重, 16411月投降。戰前兩萬多人口,戰時許多人逃往內陸,戰死7000多人,戰後城內只剩兩千多人。荷蘭人進城後,放任士兵劫掠,戰利品有多少不見記載。荷蘭人奪取馬六甲後修建紅色辦公大樓,約同時,據台的荷蘭人將西班牙人逐出基隆,在淡水建造紅毛城。四百多年後,淡水和馬六甲的紅色樓房還各自屹立在河口供人追懷。

  當時荷蘭人已改信新教,敵對天主教,將葡萄牙人天主教堂中埋葬的教士遺骸移除,改作醫院、圖書館、宿舍等用途。1753年荷蘭人在紅場建造的基督教堂落成,和聖保羅山上的天主教堂風格相當不同。

  葡萄牙人投降後,荷蘭人准許300個,多半白種葡萄牙人乘船離開,集中留在城內的葡萄牙混血,嚴加管理。荷蘭人圍城時,有一千多個葡萄牙人逃往內陸,和馬來人混居通婚。他們外型和生活習慣已經和馬來人無異,但是由於信仰天主教,具葡萄牙姓氏,使用帶大量古葡萄牙詞的馬來語,成為馬來西亞的特殊族群。1930年代,在葡萄牙傳教士的呼籲下,英國殖民政府將這些貧窮的漁民遷入葡萄牙村,並逐漸以葡萄牙餐食和歌舞表演吸引遊客,成為馬六甲的旅遊景點。我們黃昏去吃海鮮,不是假日,遊客少,八號店的華人店員協助我們點菜,一旁寫菜單的黑膚女子鼻子特高。點好菜後,她在走道灑細粒,嘴裡念念有詞。我們好奇詢問,才知她是老闆,葡萄牙後裔,灑鹽巴是傳統祈禱儀式。另外有一個印度男孩和一個馬來“ayi”(阿姨)幫忙遞茶上菜。華人店員有絡腮鬍,一耳戴耳環,說不定也有葡萄牙血統。

  我們點了鹽焗螃蟹、蒸魚、空心菜、炒芥蘭。蒸魚和一般廣式做法不同,螃蟹新鮮,不論是不是葡萄牙口味,的確是可口滿意的一餐。當晚只有我們一桌三個客人,有華人男子、葡萄牙女子、印度男孩、馬來阿姨、和沒有露臉的廚子五人伺候。吃一頓簡餐多種族人員服務,好像還是第一次,也是馬六甲的特色吧。

  1795年荷蘭跟法國拿破崙打仗,將馬六甲託管給英國,1824年簽約將馬六甲讓給英國,以換取在蘇門答臘的利益。荷據時期,亞洲商貿以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為中心,沒有重用馬六甲。英國接管後,以新加坡為據點管理馬來半島,新加坡成為主要商港,馬六甲則轉型成為一個歷史旅遊景點。英國殖民時期為橡膠養殖引進印度勞工,為錫礦開採引進華工,都成為馬來西亞的重要族群。1901年英國人為紀念女皇建造的“維多利亞噴泉”,是紅場上另外一個西方殖民的遺跡。1957年馬來西亞獨立,終結了四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下面兩圖是英國殖民時期馬六甲河的景象。

  馬六甲河岸曾經接待來自歐亞各地的商旅,為馬六甲帶來繁榮。十多年前,馬六甲河終於卸下商務運輸功能,開放觀光遊河。馬六甲的天氣似乎比吉隆坡還要悶熱,步行參觀熱氣蒸騰,不如坐船遊河,有頂棚抵擋陽光,在微風吹拂中悠閒地坐看沿河屋宇彩繪,體會早年商人沿河尋找客戶的景況,是一個不錯的節目。

  15世紀時,馬六甲是一個非常繁榮的商港。一般商港都有港務長(Harbor Master)掌管船隻出入、靠泊、裝卸、倉儲、抽取關稅等業務,由於船隻出入數量大,馬來王任命四個港務長,分別掌管來自西印度、南亞、印尼、和中國商船的業務。當時馬六甲的稅收主要來自商港業務,因此港務長在馬來王國中位高權重。十六世紀時,葡萄牙的行政管理落後,不編預算,沒有賬簿,遠航到亞洲的最主要目的是追逐香料貿易的厚利。奪取馬六甲後,繼續留用馬來王國的港口管理制度和重要成員,希望維持馬六甲的繁榮,從中獲利。但是由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沿海地區居民已經成為伊斯蘭信徒,敵視新近入侵的葡萄牙人,被逐出的馬來人又不斷糾眾攻擊馬六甲,商船刻意避開馬六甲,尋找替代港口停靠,馬六甲逐漸失去它在歐亞航運上的重要地位。

  馬六甲外貿港務鼎盛時期,1405-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也達到中國航運史上的頂點。鄭和團隊有船艦兩百多艘,成員兩萬多,伙食供應就不簡單。何況在海上來回一年多,籌劃、建造、採購、分配船隻載運米糧、牲畜、伙夫,餐具、柴薪、和飲水,件件都是大事。即使在今天,恐怕沒有人願意重複這樣的勞心費力的行程。鄭和七下西洋是空前,應該也是絕後。相較之下,西方歷史上大力宣揚,80多年後哥倫布登陸美洲(1492年)的“大發現之旅”,只有三艘船和88個船員。明朝初年中國的國力、造船、和航海技術明顯地遠勝歐洲,傲視全球。

  可惜鄭和之後,明、清都採取禁海鎖國政策,以致造船和航運技術衰落。歐洲各國則大力發展海運,航向世界各地,以暴力強佔他人領土資源,使得殖民統治成為16-20世紀世界史的主調。鄭和超強的艦隊出航28年間,沒有強佔外人一分土地,可以說是異數,卻從來沒有西方史家稱讚,可能因為西方文明習慣“唯我獨尊”,且一向服膺“強者為王”的信念,文化中缺乏“謙讓”的基因。而民國政府或民間都極度崇洋,顯達之士以西洋或東洋的代言人為榮,從來沒有自己的史觀。忽視鄭和的歷史成就倒也罷了,千萬不要誤信洋人美麗堂皇的宣傳。試問清末以來強權入侵中國,那一件不是在通商、保護、共榮藉口的掩護下進行?至今,何曾有任何國家對當年的侵略對我們真誠道歉?二戰後成立聯合國維持國際秩序,看似文明,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從來沒有改變。歷史帶給我們的教訓是,沒有強大的海防就不足以護疆土。恢復鄭和時期的海事力量刻不容緩,建立強大的國防是免於再一次遭到“百年恥辱”的唯一途徑。

  馬六甲有很多博物館展示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限於一天的行程,我們只參觀了市博物館和伊斯蘭博物館。如果可以多停留一天,我們還想參觀鄭和紀念館、巴巴娘惹遺產館、蘇丹皇宮、和海事博物館,以及多吃幾餐當地不同風味的食物。即使只有一天的行程,馬六甲之行還是令人回味。我同意,沒有到馬六甲,就不算是去過馬來西亞。

註:部分圖片自網上下載。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v2013&aid=8793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