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20 20:07:00瀏覽7889|回應16|推薦195 | |
續上篇《阿西西・聖方濟各聖殿》 很多方濟生平的故事是和他對動物的愛有關。關於方濟對於大自然的關懷最有名的故事大概是在《小花》(Fioretti)一書中提到的,說到關於方濟和鳥的故事。該書蒐集了在聖方濟各死後的多種傳聞及民間故事。一天聖方濟和他的伴侶們在旅途上看到了路的兩邊的樹上有很多鳥,他告訴他同伴們說「你們等我,我要去對我的鳥姊妹傳教。」鳥在他傳教的時候圍繞著他,被他的聲音吸引,一隻都沒有飛走。聖方濟各對他們說:「我的鳥姊妹,你們受助於天主太多了,所以你們一定要隨時隨地感謝上主。為了他給你們自由在天空飛翔,為了他給你們衣裳……你們不用耕種不用收割上主就餵了你們,給你們河流和泉水止渴,給你們山谷遮蔭,給你們高樹築巢。你們雖不知道如何縫紉或編織,上主就幫你和你後代製好了衣服。因為主如此愛你們,他對你們滿是恩惠。因此,永遠要讚美天主。」 由於方濟與動物的親近,也導致他的慶日(10月4日)成了世界動物日。 話說我們傍晚來到阿西西(Assisi),並且投宿在『聖方濟各聖殿』旁的小旅館,渡過了一個寧靜安詳的夜晚。次日,一早我們吃過早餐就整裝出門。這個古城鎮並不算大,預計花半天時間就可以遊覽完。 ↓在「Hotel Sorella Luna」大廳等吃早餐 ↓典型的義式自助早餐 我們先往城中心走,又來到市政府廣場(Piazza del Comune)。廣場上的米諾瓦神殿 (Tempio di Minerva)據傳是建於古羅馬時代 (西元前1世紀)。 根據歷史記載,西元前295年古羅馬人從伊特拉斯坎人(Etruscans) 手中接管了整個義大利中部,Assisi城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逐漸繁榮發展起來的。西元545年,東哥德人(Ostrogoths) 來襲幾乎摧毀了整個城。之後,Assisi又被倫巴底人(Lombards)、法蘭克人(Frankish) 佔領統治了一段時期。到了11世紀,隨著神聖羅馬帝國教廷而獨立後,整個城才又興盛起來。目前所看到的「米諾瓦神殿 」應該是僅存的古羅馬遺跡。 18世紀著名的德國詩人歌德(Goethe) ,他在義大利旅行期間,就曾造訪此神殿並有所描述。 ↓米諾瓦神殿 (The Temple of Minerva) 的正外立面仍保留了六根科林斯列柱(Corinthian columns) 以支應其入口門楣和小山前 ↓典雅的科林斯柱式柱頭,柱身外表是最初包覆的堅固石膏,或許是為上色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的特點是比較纖細,柱頭用毛莨葉(Acanthus)作裝飾,形似盛滿花草的花籃。 「柱式」是古羅馬的一種建築結構形式。柱可分為柱礎、柱身、柱頭(柱帽)三部分。由於各部分尺寸、比例、形狀的不同,加上柱身處理和裝飾花紋的各異,而形成各不相同的柱子樣式。古典柱式是西方古典建築的重要造型手段。典型的柱式共有5種:多立克式(Doric Order)、愛奧尼克式(Ionic Order)、科林斯式(Corinthian Order)、塔司干式(Tuscan Order)、複合式。前3種為希臘時期的古典柱式,其餘塔司幹式和複合式都是由前3種希臘柱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種羅馬柱式。 目前神殿內部,於1539年被改建為教堂(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使用。 ↓神殿內部在17世紀被重新裝修為巴洛克風格 沿著馬采妮街(Corso Giuseppe Mazzini) 往下(東)走,就可以抵達聖嘉勒廣場 (Piazza Santa Chiara)。Assisi 被列為世界遺產的項目,除了「聖方濟各聖殿」外,還包含其他方濟各會建築,而在這廣場上的主要建築『聖嘉勒聖殿』(義語:Basilica di Santa Chiara),無疑是排第二重要的方濟各會遺產。 ↓『聖嘉勒聖殿』是13世紀建造的哥德樣式教堂,奉獻給聖方濟各(San Francesco) 的第一個追隨者、貧窮修女會(the Poor Clares)的創始人聖嘉勒(St. Chiara),安葬其遺體。在她去世後,該修會命名為嘉勒隱修修女會 ↓聖殿的正立面可以看到一個美麗的「玫瑰花窗」,拱門兩側有獅子雕像 ↓聖殿的左側是採用類似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的設計 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築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牆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於平衡肋架拱頂對牆面的測向推力。由於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券。 ↓聖殿在著名建築師Filippo Campello指導下開始動工。1260年10月3日,聖嘉勒的遺體被遷葬於此,安放在主祭壇的下面。右翼廊有述說發生在聖嘉勒身上的奇蹟版畫 ↓聖殿的一個小禮拜堂,上面有聖方濟各與聖嘉勒的畫像 傳說聖殿的一個小禮拜堂中,那裡的十字架曾經完全彎下頭,示意方濟「上帝的教堂需要修繕了」。十字架來自聖達勉堂(SanDamiano),那是一座位於新門火車站(PortaNuova)以南,建築在橄欖樹叢間的華麗大教堂。 ↓廣場外側是不錯的觀景台 ↓觀景護欄上有一個造型獨特的獅子雕像 ↓由「聖嘉勒廣場」往山上看,那裡有一座城塞是我們接著要造訪的景點 11 世紀後葉,義大利各都市獲得自治權、形成自治都市,進而發展為多都市國家。競爭是必然的,Assisi 就陷入與佩魯賈(Perugia)的連續戰爭當中,其中最著名的一戰,就是導致聖方濟各(San Francesco) 成為戰俘囚犯的聖喬凡尼喬之役(Ponte San Giovanni)。 ↓位於城市山丘上的馬喬雷大城塞 (Rocca Maggiore),就是當時擔任防衛Assisi 安全的皇家堡壘,而那時期Assisi 屬於羅馬教廷的管轄 ↓由馬喬雷大城塞 眺望「聖方濟各聖殿」,擴散其後的溫布利亞平原美景盡收眼底 目前馬喬雷大城塞 (Rocca Maggiore) 已闢為博物館,開放收費參觀。 ↓進入城塞,發現中心堡壘的四角被設有高塔的梯狀城牆環繞著 ↓城牆上處處可見防禦工事的設計 ↓其間有好幾座狹窄的螺旋梯,這也是通往要塞中心高塔的必經通道 ↓高塔即偵測敵情的遼望樓,要塞中心的高塔比較寬大許多 ↓從要塞中心的高塔,可將整個Assisi市街以及擴散其周圍的溫布利亞平原美景盡收眼底 馬喬雷大城塞 (Rocca Maggiore)在1189年曾遭到人民的掠奪,1367年在紅衣主教Gil de Albornoz 的命令下重新修建。 ↓這些羅馬牆從13世紀開始往外擴充,如今Assisi城的範圍,仍不脫離這保留的羅馬牆之內 ↓城塞裡有數個螺旋梯、房間,婉如迷宮般複雜 出了城塞,我們往西側下山,行程最後還是要回到『聖方濟各聖殿』(the 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d'Assisi )。 『聖方濟各聖殿』的建築結構被設計成上下兩層、各自獨立的神聖教堂,其合成了羅馬式與哥德式的風格,並建立了許多義大利哥德式建築的典型特徵。此設計都是出自教友 Elia Bombadone 之手。 1228年,方濟各被追諡封為聖徒後,修士Elia為方便聖方濟各會的修士及前來朝聖人們的需要,提議建造一座寬敞的修道院和聖方濟各教堂,1253年竣工。教堂依山而建,分為上下兩堂。1818年方濟各的墓室打開後,又增建了地下方濟各墓室。 ↓上教堂左側延伸到「下教堂」入口的上方,可以看得一個巴洛克式的祈福長廊,那是1754年當教堂(church) 被升格為聖殿(basilica) 時所建造的。在長廊的後方則矗立著一個獨立的羅馬式鐘樓 根據教會說法,生於12世紀的聖方濟,來自義大利翁布里亞山間小鎮阿西西,原是富商之子,從軍時變成戰犯淪為階下囚,獲釋後回鄉時,一座小教堂內十字架上的耶穌像向他顯靈3次,吩咐他重建破敗的聖殿。他此後捨棄一切,成立方濟會傳揚福音,一生為貧苦大眾服務。(詳細請閱讀上一篇) 「上教堂」始建於1230,完成於1253年。 ↓在「上教堂」前的草皮上,可以看的一座聖方濟各獲釋回鄉時的雕像 ↓「上教堂」的正立面以洗白磚分為兩個高度相等的水平區塊。下層是單一的哥德樣式出入口,並以列柱劃分兩個尖頭拱門,門上以一小玫瑰花鼓作收。中層(第二個區塊)是一個大而華麗的玫瑰花窗,其中裝飾的細節大多為羅馬式風格。圓窗以圍繞著四個傳福音的雕刻來結合,營造出一個正方形組成的印象。上層是一個與下兩層相同高度的簡單圓窗山牆 ↓「上教堂」內部是個明亮寬敞的聖堂,由單一的四耳堂中殿所構成,拱形天花板以繪有十字架和葉子的十字交叉臂(cross-vaulted )作區隔,教堂內因擁有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喬托的壁畫) 而聞名 因禁止攝影,所以聖殿內的相片都是由網路圖片轉載。 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為義大利畫家與建築師,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喬托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韋斯皮亞諾村(Colle Vespignano)中,據知他的家庭背景比較卑微,父親是農民出身。童年時的喬托要做很多粗活,如放羊、到處幫工等。青年時期的喬托拜義大利畫家契馬布耶(Cimabue)為師(有一說是契馬布耶路過他家,看到10歲的喬托在石頭上畫羊群的樣子,發掘了他的天份)。在1280年-1290年間主要是向他學畫宗教畫,然而他並不喜歡僵硬的拜占庭繪畫風格(ltalo-Byzantine),他認為宗教人物如聖母和耶穌,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別加強了人物畫中的肌理和陰影感,也將過去平板的金或藍色背景改為透視畫法的一般風景。此突破獲得宗教界的喜好,使他大受歡迎。 1290年-1295年,喬托跟著契馬布耶到阿西西(Assisi)的聖方濟各聖殿上院畫了三十六幅壁畫,這些壁畫,讓他走出了自我風格。 ↓沿著左側的階梯來到「下教堂」 「下教堂」建於1228-1230年。 ↓「下教堂」的入口門,大致與上教堂的差不多、也是哥德樣式,特別的是兩扇門之上的集鼓室做成一個華麗的玫瑰圓窗,而此極致作品被世人稱為"世界最美麗的眼" 最初建造時,上、下教堂的內部都是採一個簡單十字型的規畫(包括中殿與四個方形的側堂)。但因「下教堂」為聖徒方濟各下葬的地方,最終被設計成帶有肋狀穹頂的巨大地窖(墓室)。 ↓「下教堂」的內部完全是羅馬式風格的設計,具有低半圓型肋跨(十字交叉)穹頂的中殿及桶形穹頂的十字耳堂(唱詩班或小禮拜堂)。總之,這種設計在1350年和1400年期間已大大擴展了數個側堂與小禮拜堂的空間 上下兩座教堂的內部均均以當時頂尖的藝術家,包括契馬布耶、羅倫佐、西蒙內·馬爾提尼人的傑出壁畫作裝飾。其中1296年-1299年,喬托再回到聖方濟各聖殿,在下院又繪的28幅《聖方濟生平》系列壁畫,更成日後聖人肖像的經典。喬托是第一個企圖畫出有透視感和深度空間的畫家。在喬托的其他作品當中,也明顯的看出他對於畫作中真實空間的表達相當努力,有些壁畫甚至還搭配了真實教堂內部的透視感來構圖。畫中生動別致的構圖佈局和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展現出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巨大魅力和輝煌的藝術成就。 1997年,義大利中部發生地震,Assisi 『聖方濟各聖殿』裡的拱頂也給震塌了,拱頂上大面積的壁畫掉了下來。當時義大利舉國心痛,因為那不是一般的壁畫。後來,義大利人花了五年的時間把這次地震震碎的十二萬片壁畫碎片給拼貼回去了,雖然其中還缺了不少碎片,但是大體能看出喬托的傑作當年的風采。 經過了那場地震的死而復生之後,義大利人對這些壁畫的保護更為嚴格,聖殿內部都是絕對禁止拍照的。當我們踏進「下教堂」的剎那,神魂完全被那些壁畫的規模、色彩之豐富給攝住了,簡直只能以讚嘆來形容,除非你親臨現場其實也無法從照片上感受到。再就是,當時聖堂內正在作早課,唱詩班以簡單的清唱旋律來描述對上帝讚美,這不就是我多年前買的CD《葛利果聖歌》的現場原音嗎?雖然我們並非教友、也不懂歌詞,但卻在反覆唱的詩歌當中也被帶入一個安靜的內心世界。 《葛利果聖歌》Gregorian Chant 是由羅馬教皇葛利果一世(Gregorius I, 590-604在位)因著政治與編寫的原因而被命名的。在教皇(羅馬教皇)與其他主教之間,對於羅馬教皇是“第一”的權威,拉緊了羅馬心靈的領導者,與羅馬世俗的領導者間的緊張關係。這樣的緊張關係直到15世紀的“會議衝突”(1409-1460年)中,給予主教會議權威,去對抗教皇與樞機主教的權威才結束。 我們帶著愉悅的心情走出聖殿,回去旅館拎了行李,便打道離開這座讓人心靈沉澱的古城。 因為來的時候被鎮上的坡道嚇到了,所以回程決定搭城內的循環小巴士。 ↓Assisi還保留著這樣的城門, 因此最多也只能通行小巴士 ↓街道上掛滿天竺葵,真是個美麗的中世紀古城 ↓下山途中,我由巴士仰望聖殿和修道院。對於接近Assisi 的人而言,聖方濟各聖殿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地標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The Basilica of Saint Clare (聖嘉勒聖殿) The 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d'Assisi (聖方濟各聖殿)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