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1/27 12:33:06瀏覽8518|回應13|推薦211 | |
續上篇《梵蒂岡博物館 》 世界最小的國家- 梵蒂岡。地方雖小,生活機能還算完善。我們由博物館出來,無意再循朝聖大道離境,而改走較貼近民生的裡巷。 ↓『梵蒂岡』街上的超商 因為梵蒂岡的參觀行程結束後,我們就要暫時告別羅馬、開始往義大利其他城鎮去探訪,所以先在這裡補充一些飲水與食物,幸好梵蒂岡超商的價格還算合理。 ↓我們沿著城牆走,在聖天使城附近出牆 (也就是邊界) 西元846年、梵蒂岡遭撒拉遜回教徒(Saracens) 洗劫後,教皇利奧4世(Sanctus Leo Papa IV)命令修築第一道城牆,此後曾多次擴建。尼古拉5世(Papa Nicolaus V) 時期(1447-55) 的堡壘成為今日梵蒂岡的邊界。 ↓藍空下的『聖天使城』 (Castel Sant' Angelo),屋頂是1753年完成的大天使銅像,他居高臨下統領著橋上12天使雕像 我們打由『聖天使城』前經過、又回到聖天使橋(Ponte Sant'Angelo) ,日間的橋上遊客明顯熱絡得許多,橋兩邊的走道上可見三五小販、雜耍等地攤也都各顯神通、吸引著遊客的目光。 ↓這攤印度神功的把戲,確實吸引不少人佇足旁觀 ↓由聖天使橋頭望去,橋兩旁的大理石護欄與天使雕像都是貝尼尼( Paul III. Bernini)派的作品,而中央通往哈德良皇帝於公元134年為自己修建的陵墓 有趣的是,這些基督的聖天使與哈德良皇帝的陵墓是兩碼事,因為在哈德良皇帝統治的年代,基督教還是不被承認的異教。 我們渡過聖天使橋、沿著河岸往北走,在『聖天使城』的斜對面看到奧古斯都皇帝的陵寢 (Chiesa di San Rocco all'Augusteo)。1934年,法西斯政府(墨索里尼)一心想延續羅馬帝國的威望,因此大興土木整修奧古斯都皇帝陵墓,以紀念羅馬的第一位皇帝。 ↓奧古斯都皇帝陵寢 (Chiesa di San Rocco all'Augusteo) 「奧古斯都」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統治羅馬長達43年。14年8月,在他去世後,羅馬元老院決定將他列入「神」的行列,並且將8月稱為「奧古斯都」月,這也是歐洲語言中8月的來源。因此一般認為他是最偉大的羅馬皇帝之一。 哈德良皇帝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奧古斯都」陵寢的斜對面,頗有要與先聖先賢並駕齊驅的意味。 ↓我們沿著利貝塔路 (Via di Ripetta)往北走,在路上一家感覺還不錯的 Panefformaggio Bar 享用了簡餐 ↓餐櫃內有各種口味像是Pizza、又像是Panini綜合體的餐點,既省時又兼顧了經濟與美味,最重要是"有廁所"可上,我們在義大利的午餐通常都是這樣解決的 利貝塔路 (Via di Ripetta)往北走到底,我們來到一個圓形大廣場。 ↓在廣場的北端有一個開在奧勒利安牆(Aurelian Walls)中的凱旋門,這是為了迎接瑞典王后克莉絲汀娜(Christina) 大駕光臨,由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所設計的。門的上端刻有:「快樂和幸福之門,1655」,為城市提供劇場式的入口。現在稱為人民門(Porta del Popolo) 奧勒利安牆 (Aurelian Walls) 是古羅馬帝國建立(271-75) 的羅馬城圍牆,而此門即是當時的北門 Porta Flaminia(弗拉米尼亞門),是弗拉米尼亞路(via Flaminia) 的起點,該路通往弗拉米尼亞(今Rimini),是通往北方最重要的道路。1655年,羅馬為瑞典王后克莉絲汀娜Christina 舉行隆重熱烈的歡迎儀式。當時教皇亞歷山大7世(Pope Alexander VII) 對她皈依天主教的行動以「教會對巴伐利亞侮辱的有利還擊」來形容。克莉絲汀娜的駕臨儀式空前奢華,人民門更裝飾得碧麗輝煌,王后騎著馬從科索路直到聖彼得大教堂。 面對著人民門,也就是內側緊鄰著門的右手邊有一座人民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 Popolo)。這是砍掉羅馬暴君尼祿之墓(54-68)上的核桃樹 (傳說有尼祿Nero惡靈附身),興建獻給聖母的教堂。這座教堂是在1099年所興建,但目前所見的建築物是由市民(Popolo) 募款於15世紀重建的。可惜我們並沒有進去參觀,因為當時正在維修。 我們所在的廣場,就是擴展於「人民門」南側的人民廣場(Piazza del Popolo)。在鐵路時代以前,此處是旅行者抵達羅馬時首先看到的景色,可說是往昔羅馬城北邊的玄關。數百年間,人民廣場是公開執行死刑的地方,最後一次是在1826年。 令人意外的是,門、教堂與廣場冠名為『人民』(義語:Popolo),最初卻是得名於廣場東北角人民聖母教堂後面的白楊樹(拉丁語:populus)。 ↓在廣場中央豎立著1589年,西克斯特5世(Sixtus V)委請Domenico Fontana從大圓場(Circus Maximus)移運來的埃及蘭賽2世方尖紀念碑(Egyptian obelisk of Ramesses II)。旁邊的噴泉和獅子是1823年利奧12世(Papa Leo XII) 統治期間由發拉第Giuseppe Valadier添上去的 事實上,這座羅馬第二古老、最高(24 m) 的方尖紀念碑,最初是公元前10年、由「奧古斯都」下令由埃及運回羅馬並安置於大圓場。 當我們漫步在羅馬市區,發現到處都可看到方尖紀念碑,而這些巨大的石柱原是矗立在古埃及神殿、太陽神的象徵。 二千多年前統治埃及的古羅馬人將大量的方尖紀念碑運回羅馬。之後隨著羅馬帝國的滅亡,方尖紀念碑也被置棄。到了16世紀末葉,因為教皇西克斯特5世計畫重新改造羅馬,這些方尖紀念碑因而獲得重生的機會。教皇在1585~1590年短暫的在位期間重用建築師 D. Fontana,鋪設連結主要教堂的直線道路,在每個重要的地點豎立方尖紀念碑。例如聖彼得廣場、人民廣場前方的方尖紀念碑都是其中代表。當時正處於反宗教改革、巴洛克藝術綻放光芒的時代。天主教掌權者之所以熱心的在市街、教堂營造戲劇性空間,也帶有希望信徒回頭的意味。除此之外,伴隨著15世紀之後的歷代教皇全力修復古羅馬水道的計畫,羅馬的廣場紛紛增添無數水量豐富的噴泉。納佛那廣場 (Piazza Navona)的噴泉、許願池(Fontana di Trevi) 為其中代表作,此外羅馬市區還有很多極具個性的噴泉。 因此以方尖紀念碑和噴泉做為旅遊重點,來觀察這座城市的風情也是很有趣的。 ↓如果我們站在人民廣場(或波波洛廣場)中央、由北往南看,那是三條由廣場分岔出去、呈扇形延伸進入城市的街道,因為此形狀而將此區稱之為『三叉戟區』 以面對看的方向來說:科索大道(Via del Corso)在中央、巴布伊諾路(Via del Babuino)在左手邊、利貝塔路 (Via di Ripetta)在右手邊 (即我們走來的路)。同時,在三叉路口可以看到有兩座極為相似的巴洛克式教堂比鄰而立,這是Carlo Rainaldi為教皇亞歷山大7世修建的教堂,最後由貝尼尼完成,它們定義各路口的道路。 ↓廣場前的雙子星教堂,其實右邊的奇蹟聖母堂(Santa Maria dei Miracoli)建於1675-79年,教堂主殿的圓頂是正圓型。左邊聖山聖母堂(Santa Maria in Montesanto)建於1662-75年,圓頂為橢圓型。設計者以形狀與大小微妙的差異解結腹地面積的差異,同時營造出令人感覺不出兩者幾乎沒有差異的錯覺 由於左邊聖山聖母堂也正在維修,我們只參觀了右邊的奇蹟聖母堂。 ↓奇蹟聖母堂(Santa Maria dei Miracoli)的主祭壇 面對蜂擁而至的遊客和朝聖者,在拿破崙佔領期間、代表的地方長官委託新古典主義建築大師發拉第(Giuseppe Valadier) 設計廣場的布局。工程從1816年進行到1824年,是羅馬史上第一樁沒有苦役犯參與的工程。建築師的設計必須顧及舊有重要建築,如人民聖母教堂、聖山聖母教堂和奇蹟聖母教堂、方尖碑、弗拉米尼亞門等難題。 當然,最大的問題在廣場東邊的賓丘山坡(Pincian Hill )。 發拉第(1762-1839) 首先拆毀了一些無意義的建築,把原本狹小的梯型人民廣場建成雙半圓形,這讓人想起貝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廣場。同時,他把賓丘山坡修整成一個大平台,並以一條賓丘坡道解決山丘與廣場的落差難題。 ↓賓丘山坡(Pincian Hill )在古羅馬時代是一個被忽視的空間,Valadier's 的神來之筆就是在賓丘上設置了能眺望整個廣場的平台,使得人民廣場具有3D的概念 因為這天我們時間有限,預計回頭再重返賓丘上的眺望台。現在也該是離開羅馬的時候了! ↓雙子星教堂像守衛般矗立在三叉戟的交會口,其氣勢莊嚴的對稱美令遊客肅然起敬,我們就走中央這條科索大道回旅館 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斯丹達爾」(Stendhal)曾說過:「科索路也許是天下最美的路」。昔日這條銜接著弗拉米尼亞路的筆直大道,在兩列宮殿和教堂間延伸1.5公里,止於威尼斯廣場。教皇亞歷山大7世(1655-67) 曾下令重整街道,拆毀妨礙交通的建築,並強迫宮殿的主人修好臨街的立面,因此又叫「亞歷山大7世路」。 因為以前每逢狂歡節總要在這裡舉行多項競賽(corse) ,所以後來就稱為科索路(Via del Corso)。歌德和狄更斯等大文豪,都對羅馬的狂歡節慶典印象深刻。 ↓如今,這條科索路的前半段是徒步區,兩旁幾乎全是服飾店 「科索路.... 長約2.7公里,兩旁是高大的建築,多數都非常豪華。路的寬度與其長度和建築物的高度不成比例。路旁的人行道約佔去1.8~2.4公尺寬,在部分路段僅留下3.6~4.3公尺的車道,也就是說最多只能並排行駛三輛車」。 這是歌德在《義大利之旅》的描述。 ↓我們在孔多蒂大街(Via dei Condotti)左轉,然後直走就回到『西班牙廣場』了 ↓旅館巷口的水果攤 ↓提領行李、退房 我們搭乘羅馬地鐵(橘A線)前往羅馬的主要火車站・特米尼車站(Termini)。 在國土相連的歐洲,連結各國的鐵路網非常發達,火車是很適合周遊歐洲的交通工具。每個國家各具特色的列車、車廂的構造、車窗外的風光、與當地人的交流等,火車之旅可說是魅力無窮。不過,這次我們的重點只在義大利本土的大小城鎮漫遊,應該也只會以義大利本土的火車為主,倘若日後有機會再來搭『國際特快列車』做一次串連重遊。 義大利國家鐵路 Ferrovie dello Stato(簡稱FS),其縱橫國內的路線約1萬6000km。目前義大利的主要鐵路公司-『義大利鐵路 Trenitalia』 ,就是義大利國鐵(Ferrovie dello Stato)的全資子公司,當時是應運歐盟要求各國開放鐵路運輸市場下,於2000年創建的。 義大利鐵路(Trenitalia)提供義大利全國以及跨國的客車服務。火車的種類則大致可分為地區列車 (regional)、長途列車(long-distance trains)。「地區列車」通常站站停車,連接大小城市,也有快速地區列車 (Regionale veloce)則停站較少。而「長途列車」則連結於主要大城市之間。 因為接下來的幾天行程,我們要由羅馬往北行,穿越義大利中部到佛羅倫斯,但中途會停佇幾個小城鎮,所以暫時只會以搭乘「地區列車」為主。 在購買車票方面,按車票種類不同,售票櫃台也不同。義大利歐洲之星(Eurostar Italia)等的售票台高掛著「ES」標誌。普通國內列車的看板為「Biglietti Ordinari」。國際列車售票口為「Biglietti Internazionli」。預約訂位櫃台則為「Prenotazioni」。 幸好現在大部分車站都有車票自動販賣機(Biglietto veloce) ,為避免語言上的困擾,我們會直接選用自動販賣機。 ↓特米尼車站的車票自動販賣機像這樣。當你遲疑的時候,就會有幾個人馬上靠過來好意要幫忙,這些人很好辨識、通常是吉普賽人或非洲人,他們會出奇不意的幫你按鈕(如左邊)。但若你開始就堅決的跟他們說"不需要幫忙",他們也不敢太囂張(右邊) ↓自動販賣機的車票像這樣 可瀏覽城鎮間車窗外的風景,與當地或各國旅者交換資訊的氣氛,是火車之旅迷人的地方。 我們現在就出發,開始享受一趟義大利火車之旅吧! ↓搭火車離開羅馬 記住火車站揭示板的標示:月台(Bin)、售票處(Biglietteria)、出口(Uscita) 。 乘車之前,千萬記得車票要戳印日期。在歐洲絕大多數的火車站都沒設置剪票口,通常都是直接上車。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義大利國鐵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