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27 22:52:08瀏覽18853|回應15|推薦163 | |
續上篇《梵蒂岡大穹頂 ・松果中庭》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位於『聖伯多祿大殿』的北面,原是教皇宮廷。上篇我們由圓頂鳥瞰得知,這是一個長方形、雙層樓的建築物,但其實並非一開始建成就有如此規模。 整個中世紀,直到教皇從法國亞維儂(Avignon) 歸返之後,猶金三世(Papa Eugenius III,1145-53) 才在大殿的北面建造有防禦工事的住宅,後來這兒就變成梵蒂岡宮的核心。到了尼古拉3世(Papa Nicolaus III,1277-80) 和他的繼承人,進一步把防禦工事改造成豪華的宅邸,並逐步在北面加上側樓及觀景樓等建築,於此始形成長方型結構。 文藝復興時期的教皇又大興土木。首先是西斯都四世(Papa Sixtus IV,147184) ,建設了以自己為名的西斯汀禮拜堂,招聘當時的藝術家,將早期文藝復興帶入羅馬。亞歷山大6世(Papa Alexander VI,1492-53) 聘請里基奧裝飾他的寓所。也許是布拉曼特的建議,尤里烏斯二世(Papa lulius II,1503-13) 把米開朗基羅召到羅馬為他墳墓作雕塑,又委託他完成西斯汀禮拜堂的天棚壁畫,並委託拉婓爾(Raffaello Sanzio) 裝飾房間。為了頌揚16和17世紀在位的教皇,藝術家大事粉飾聖階和公爵階。實際上裝潢工程一直持續到19世紀。 從16世紀末到1870年,梵蒂岡在作為教皇宅邸的250年間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化(除了聖階),大部分改造工程都和興建博物館有關,而這些則在18至19世紀之交進行。克里門特14世(Papa Clemens XIV,1769) 和庇護6世(Papa Pius VI,1775) 將景觀樓改成博物館,名為庇護-克里門特博物館(museo Pio Clemens) 。庇護7世(Papa Pius VII,1800-27) 建造了與圖書館側翼樓平行的新廂房,以擴展奇亞拉蒙提博物館。20世紀簽署拉特朗協議以後,翻修工程又展開。庇護11世(Papa Pius XI,1922) 又增建了巨大的樓梯,及收藏11-20世紀繪畫和掛毯的美術館。 以上,大致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規模。事實上梵蒂岡只對外開放一部分,儘管如此,博物館的展示路線也長達7km以上(總面積5.5萬平方米),若要細細鑑賞少說也要2~3天,原因是梵蒂岡博物館雖為歐州收費最貴的博物館之一,但其開館時間卻奇短、當地時間中午13:30就閉館了。況且館內擁有無數傑出的藝術品,再多的時間對於鑑賞藝術品都是不夠的。如果能先鎖定重要展品,再活用官方安排的建議參觀路線,即使3小時也可以滿載而歸。在博物館入口就張貼著以顏色區分的4條參觀路線( 1.5小時、3小時、3.5小時、5小時)。 ↓3小時的參觀路線 我們經由松果中庭,由另一邊的門進入(1)庇護-克里門特博物館( Museo Pio Clemens) 。為了避免古代美術流出海外,教皇克里門特14世於14世紀興建了這座美術館。內部展示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雕刻。 首先第一展廳是希臘十字廳(Greek Cross Room / Sala a Croce Greca),其中的重要藏品是鑲嵌畫Minerva和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海倫、女兒君士坦莎的石棺。 ↓聖海倫石棺 (Sarcophagus of Saint Helen),她是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 接著,第二展廳是圓形(Round Room / Sala Rotonda)空間的陳列。展廳中央的整石大浴盆由紫班雲石雕成,直徑4.76米,周長13米,是羅馬皇帝尼祿用過的浴盆,壁龕裡有10尊全身、8尊半身雕像。 ↓大力神 (Hercules) 是圓形廳展示的全身雕像之一 八角庭院(Cortile Ottagono)是以教皇尤里烏斯二世(lulius II )的珍藏品為主軸,最不可錯過。 ↓八角庭院中央的水池象徵著底格裡斯河(Octagon Courtyard towards the Tigris) ,庭院一角也躺著底格裡斯河的神像(Statue of the River Tigris) ↓《勞孔》與兒子們群雕是這展場的重點。勞孔(Laocoonte) 本為特洛伊城的祭司,因為不服從上帝的命令,警告特洛伊人小心希臘人別有陰謀的木馬。因而觸怒了阿波羅,阿波羅於是派出兩支海蛇去尋找勞孔父子,並將其殺死。這雕像似乎傳達了所有人類的痛苦 據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所說:《勞孔》原作是由三位來自古希臘羅得島的雕刻家:Agesander、Athenodoros及Polydorus所創造的。現存作品為公元1世紀前葉的模刻,1506年1月14日在聖母瑪利亞主教堂附近的一個葡萄園裡發掘出來。教皇尤里烏斯二世派Giuliano da Sangallo和米開朗基羅去查看發掘成果。在他們的推薦下,教皇當機立斷從葡萄園主那裡買下了雕像。在發掘出雕像整一個月後,教皇就在梵蒂岡向公眾進行了展示。這也就是梵蒂岡博物館的起源,而從那時候起,勞孔遭受天罰的主題便經常出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中。 ↓海洋半人馬座載著海仙女與丘比特 (Marine centaur with Nereid and cupids) 群雕 ↓繆斯女神展廳(Sala delle Muse)的天花板 ↓著名雕塑「英雄軀體」(Torso del Belvedere)就陳列於繆斯女神展廳的中央,大約西元前一世紀的希臘原作,傳說這是古希臘神話大力士 Hercules 的軀體雕像。青年米開朗基羅曾為此藝術魅力傾倒膜拜,因而影響其終生的人物雕塑和繪畫(包括青年女性),大多膀大腰圓、肌肉隆起、四肢異常發達 ↓此外,庇護-克里門特博物館還有幾個長廊展廳,這可說是西元前500年前後的希臘美術的寶庫,更是追溯梵蒂岡、甚至羅馬人歷史根源的所在 我發現,任憑你有再多底片也不夠拍,所以到後來就只純欣賞也懶得拍了,總之就算拍回來了再多篇幅也紀錄不完。感觸是,除了古代藝術品外,這裡還珍藏了許多古羅馬歷代皇帝的石雕頭像,歷經了2千多年他們的面貌仍然徐徐如生,真佩服古羅馬人的先見之明,反觀中國、我們對於古代皇帝的樣貌好像都是很模糊。 整個「庇護-克里門特博物館」就位於松果銅雕這面(北)的觀景樓,參觀完等於又折回入口處,在入口附近還有個「埃及博物館」我們留到最後再參觀,現在先上樓梯到2樓。 ↓經由「布拉曼特階梯」到上層樓 上樓走長邊的西側樓,這是三個連在一起的長廊展廳,我們以瀏覽的方式通過,分別是: ↓燭台畫廊 (Galleria Candelabri) ↓錦繡(掛毯)畫長廊 (Galleria degli Arazzi),牆上掛著以宗教故事為主題地壁毯畫,每張都超過500年的歷史。更吸引人的是天花板,看似細緻的浮雕、其實是手工畫上去的 ↓地圖長廊 (Galleria delle Carte Geografiche),其側牆上掛有義大利各地的巨幅地圖壁畫,是教宗格雷戈里十三世(Gregorius XIII)委派佩魯賈的Ignazio Danti 繪於牆上,長120米、花了三年(1580~1583)完成了40幅畫作。畫廊天花上的裝飾是一群風格主義畫家(如Cesare Nebbia和Girolamo Muziano)的作品 接下來連著要參觀的拉斐爾客房(Stanze di Raffaello) 與樓下的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可說是構成標誌羅馬文藝復興的盛大壁畫系列,也是這次必看的重頭戲。 拉斐爾與米開朗基羅、達文西並稱的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三大巨匠。雖然拉斐爾比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都晚出生,卻比米開朗基羅早死四十多年,只比達文西晚死一年,是相當短命的藝術家。在拉斐爾生前即有其作風是剽竊自米開朗基羅、達文西風格的說法,不過實際上在當時的藝術家當中也只有他能夠真正看出這兩位藝術家的真髓。拉斐爾並沒有兼具達文西的科學修養或米開朗基羅詩歌般的靈感,但是在技術和構成能力方面是不亞於前兩者。如果要用幾個字來形容拉斐爾,那就是和諧、圓融、愉快、優美、溫和。不僅畫風如此,待人也是如此。 拉斐爾客房(Stanze di Raffaello) 是由四個房間所組成,遊客進入這些房間,從東向西分別是君士坦丁大廳(Sala di Costantino)、伊利奧多羅廳(Stanza di Eliodoro)、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和博爾戈火災廳(Stanza dell'Incendio del Borgo)。這些房間最初目的是作為儒略二世(即尤里烏斯二世)的住所。他委託年輕的拉斐爾在1508年或1509年完全重新裝修內部,其意圖可能只是要勝過前任亞歷山大六世。 「君士坦丁大廳」是其中最大的一間。這些壁畫創作於教宗儒略時期,那時拉斐爾本人已經去世(1520),後來是由他的助手所完成,主題是描述基督教戰勝了異教。壁畫通過羅馬皇帝君斯坦丁一世的生平來詮釋這場鬥爭。 ↓君士坦丁大廳(Sala di Costantino) 的天花板 ↓(上)《米爾維安大橋戰役》君士坦丁大勝羅馬皇帝馬森齊奧(Massenzio)大軍於密爾維歐橋的戰役。(下) 《康斯坦丁的洗禮》最有可能是表現了這位皇帝在臨終前的情形(若想看大圖,請點選相簿) ↓另一邊天花板,(左下)《十字架顯聖》描繪當康斯坦丁出征他的對手馬克森提烏斯時,巨大的十字架向他顯現的傳奇故事。在天空中出現十字架的異象,旁邊是希臘文「Εν τούτω νίκα」(藉此記號,你必征服)。(右下)《康斯坦丁的捐贈》的靈感來自於著名的康斯坦丁的捐贈,這份偽造文件內容稱羅馬皇帝康士坦丁一世將羅馬一帶的土地贈送給教宗 我想在這篇就把梵蒂岡作結束,但怕篇幅不夠,所以我們直接看重點好了。 25歲那年,儒略二世邀請拉斐爾為梵諦岡宮的簽字大廳畫壁畫。拉斐爾與教宗、學者們交換意見許久以後,決定依據詩人德拉·欣雅杜爾的詩來配畫,以歌頌神學、哲學、詩歌、法學為內容:神學的「聖禮的辯論」、哲學的「雅典學院」、詩歌的「帕拿巴斯山」、法學的「三德」、權力、節制。這四大主題代表世俗智慧與屬靈智慧的和諧,他的概念是帶進古代精神與基督教的和諧,因為這房間曾是宗座聖璽最高法院的會議室,大多數重要的教宗文件都是在此簽字蓋章,主題很適合這個房間。 ↓簽字廳(Stanza della Segnatura) 的天花板,下方可看到南牆的「三德」」(真理<女人看鏡子>) ↓西牆的《聖體的辯論》創作於1508年,是拉斐爾的第一幅壁畫。在這幅作品中,拉斐爾描繪的教會的形象,跨越天與地 ↓東牆《雅典學院》最經典,是描述古代哲學家議論場面,屬於圓熟期的作品。整個背景和構圖,如同舞台空間一樣,觀眾面對這幅畫就如同親臨劇場一般,採透視法以二度空間呈現三度空間的縱深。拉斐爾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變成劇中人物,左邊的柏拉圖、挾著《蒂邁歐篇》以右手指天,此乃以達文西為原型繪製的。右邊的亞里士多德手拿《尼各馬可倫理學》,另一手伸前,據說是以米開朗基羅為原型繪製。同時透視點也以他二人為中心,並在幾何學者的最後一個位置(右下角)描繪自己的自畫像,這是拉斐爾表達對他們的敬重 在這件作品中,拉斐爾將西方文明不同時期的人集中在同個空間,古希臘、古羅馬和作者所在時代義大利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表現自身篤信人類智慧和諧,並讚美西方文明的智慧結晶。乃透視學的高峰,承襲前人的精華而成。 接著下樓,先經過「現代宗教美術藏品館」,主要展示哥雅、羅丹、馬諦斯等人的作品,這部分我就省略了。然後再往後方的西斯汀禮拜堂(Cappella Sistina)。 在「西斯汀禮拜堂」的入口處,有標示堂內"禁止拍照"。這應該是梵蒂岡博物館內唯一禁止拍照的地方。不過,根據Rinka 實地觀察,只要[不使用閃光燈、拍照動作不要太明目張膽 ],他們的警衛通常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我這個說法適用於義大利的所有景點(除了羅馬地下鐵),畢竟觀光勝地誰不想拍張照留念,否則應該會打消不少遊客進場的興趣。 「西斯汀禮拜堂」是教宗選舉的舉行處 (禮拜堂即小教堂)。教堂始建於1445年,1481年完工後,由教宗西斯都四世(Sixtus IV,1414年~1484年)發起創建,教堂名「西斯汀」即來源於教宗之名「西斯都」。教堂長40.25米,寬 13.41米,高20.73米。是依照《列王紀》第6章中所描述的索羅門王神殿,按照比例(60:20:30)所建。西斯廷教堂是羅馬教皇的私用經堂,也是教宗選舉的舉行處。 教堂於1481年完工後,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等文藝復興初期畫家以耶穌基督為主題創作了一批壁畫。1483年,在此舉行過西斯都四世的聖體告別。最初的西斯廷教堂的穹頂繪有天空圖案的壁畫。1506年,教皇儒略二世為了紀念叔父西斯都四世,命米開朗基羅重新繪製穹頂壁畫。對於喜歡自稱為雕刻家的米開朗基羅來說,雖非本願,但1508年開始設計創作此畫,從教堂內腳手架設置到設計創作,均為單獨一人創作,並於1512年完成。穹頂中心描繪了舊約中創世紀的9個場景。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人物眾多。是米開朗基羅的代表作。 在米開朗基羅創作途中曾前來觀摩的拉斐爾深受此畫影響,他當時正在創作壁畫《雅典學派》。 20年後教宗克里門特七世(Papa Clemens VII) 聘請米開朗基羅設計創作祭壇背面的最後的審判。克里門特七世死後,由其繼承者保祿三世(Papa Paulus III) 接續。創作時間為1535年至1541年,以《瑪竇福音》中描述的「最後的審判」為題材的作品。 西斯汀教堂也正因擁有了米開朗基羅最有代表性的兩大巨制壁畫《創世紀》和《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於天下。 今年2月我們去參觀的時候,正巧傳出教宗本篤十六世宣布下台的消息。當下腦海中浮現電影【天使與魔鬼】的情節... 舉辦神祕的閉門會議。不過,電影裡的梵蒂崗與所有西斯汀禮拜堂場景,聽說都是在好萊塢搭設以及動畫特效製作的。 ↓我們現在就來看真實版的「西斯廷禮拜堂」 ↓「西斯廷禮拜堂」的後半段 ↓「創世紀」的9幅壁畫中,就以中央這一小塊的『創造亞當』最具盛名,同時是許多諷刺性創作作品爭相模仿的題材之一。這些題材通常都會將畫中的上帝或亞當替代成漫畫中的主角 今年3月12日,115名「樞機主教選舉人」魚貫的進入這座教堂,並宣誓為他們的商議內容保密,否則將被永久逐出教會。經「最後的審判」,3月14日夜間梵蒂岡西斯汀教堂頂端的煙囪終於冒出白煙,宣告新教宗誕生,來自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樞機大主教伯格里奧當選為第226任教宗,稱號“方濟",是羅馬天主教2000年歷史以來,首位出身美洲的教宗,也是第一位耶穌會出身的教宗。 ↓《最後的審判》大體上分為四個階層,從最上層開始,分別描繪有,天使群像、耶穌基督(舉手者)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獄的人群、地獄。米開朗基羅在「地獄」部分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但丁敘事詩《神曲》之地獄篇,他的作品給觀者帶來了震撼的效果,同時因為描繪了眾多裸體人像,被當時很多人抵觸,保祿三世死後,裸體的陰部被加繪上了遮羞布等 ↓米開朗基羅在1536年至1541年間所繪壁畫《最後的審判》。圖示中央部分為巴爾多祿茂(Bartholomaios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 手提人皮,人皮的面部是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 像這樣大規模的壁畫,如此壯觀的天頂畫,畫得又那樣精確、和諧,多彩多姿,並且是出自畫家米開朗基羅的一人手筆,這在16世紀以前是不能想像的,它所存在的精神價值在整個藝術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西斯廷禮拜堂」是我們在南端最後參觀的展廳,然後就順著西側樓下層的長廊往北端入口方向走,一路上有神聖博物館、烏爾班8世長廊等幾個展廳,我們都是以快速瀏覽的方式經過。 ↓聖母與聖子像 最後在出入口處、我們又參觀了「埃及博物館」(Museo Gregoriano Egizio)。 ↓「埃及博物館」內收藏著大約西元前1350年古埃及第18王朝出土於埃及底比斯的木乃伊 最後必看的景點,就是與入口配對的出口雕花螺旋樓梯(Spiral Ramp) ,這是1932年由Giuseppe Momo設計建造的。雖然這不是館內珍藏的展品,但卻成為遊客留影的最佳場景。 ↓通往博物館出口的螺旋樓梯,整個護欄上都以銅質巴洛克浮雕作裝飾,感覺就像仙女彩帶般一路旋繞而下 ↓博物館出口在另一邊,門楣上可以看到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人像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Vatican Museums - Official web site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