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9/13 22:26:05瀏覽13647|回應14|推薦189 | |
續上篇《羅馬之晨・聖彼得大教堂》 「彼得」(天主教會譯為伯多祿),這個原本是加利利(Galilee)海邊的漁夫,與耶穌的第一個門徒安德烈是兄弟,在安德烈的引薦下,彼得得以成為耶穌最初的門徒之一。由於「伯多祿」在希臘文的意思又可解作「磐石」,所以耶穌有時會叫他作「磯法」(即磐石的意思),意思是他將會成為教會的基石。耶穌升天之後,使徒彼得便以耶穌繼承人的身份四處傳道,後來抵達了羅馬。西元64年,羅馬帝國的尼祿皇帝為了嫁禍天主教,放火燒了羅馬城,然後歸罪於天主教,並處死了彼得。彼得殉教以後,被埋葬在羅馬城北的梵蒂岡小山上。《聖經》中寫道:「你是彼得(磐石),我要在這塊石頭上建造我的教堂」。此話意指基督教要在彼得的基礎上壯大。西元326年,君士坦丁皇帝承認天主教,於是在彼得的墳墓上建立教堂,從此,這裡成為天主教的最高教堂——聖伯多祿大殿。聖彼得被後人尊為首任教皇,而之後的天主教皇都被看做是聖彼得的繼承人,作為基督在世的代表。 『聖伯多祿大殿』作為世界第一大教堂,作為天主教的總部、羅馬教皇的居所,其建築是一項浩大而漫長的工程。一幢教堂竟然耗時176年、歷經22任教皇的統治、集結了多位歷史上頂尖藝術大師之精華,這在建築史上恐怕也是罕見的。它不但是梵蒂岡城中最主要的建築物,它的穹頂更構成羅馬城天際線的主要標誌。 上一篇我們參觀了大殿的內部,現在就帶大家去登這米開朗基羅打造的穹頂。 穹頂開放時間:4月~9月( 8:00-18:00 ) ・10月~3月 ( 7:00-17:00 )。 ↓前半段的階梯像這樣一路繞上去,還算好走!雖然階梯數少,但步距拉長了 ↓『聖伯多祿大殿』的屋頂天臺,這是電梯可抵達的地方 前段階梯的出口通抵天台,然後經由屋頂平台找到位於大殿中央的穹頂入口。 ↓穹頂入口的樓梯,由此到圓頂還有320 階 米開朗基羅的穹頂方案可謂是對坦比哀多禮拜堂(Tempietto of San Pietro)與佛羅倫斯大教堂穹頂兩者的融合,在結構上他採用了雙層結構,內層是半圓,外層橢圓、角度更陡,向上的動力更強,也更飽滿,但側推力相對小,所以在鼓座部分就不必考慮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的設計。穹頂直徑42m、周長71m,鼓座部分的外立面則相應設置16對石肋拱柱,承擔起類似飛扶壁的功能,同時形成類似柱廊的立面效果。人們評價拉斐爾的建築與米開朗琪羅的建築之間的差異時往往會說,拉斐爾是線性的、輕柔的,而米開朗琪羅則是強調體積感,強壯有力的。 由於工程浩大,當17年後米開朗基羅逝世時,穹頂只建造了鼓座。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後來接任的建築師都忠實地執行他的設計方案,所以現在人們看到的正是當年米開朗基羅所希望呈現的樣子。巨大的圓頂內部使用100公斤以上的金箔貼成,飾以馬賽克鑲嵌。
↓大教堂穹頂就置於開有窗戶的鼓座上,而窗戶上的三角楣上交替呈現著半圓形與三角形的小窗,並以成對圓柱的延伸來分隔。整個圓頂的體積很龐大,頂端還有個燈籠式天窗,連頂尖的圓球都可容納幾個人 我們由天臺的階梯、首先就是進入鼓座的位置。 ↓鼓座內緣設有一條環廊,此處是開放給遊客欣賞圓頂內彩繪的最近距離。如果透過鐵網圍欄、從此高處往下俯瞰教堂,會有一種令人暈眩驚愕的感覺 ↓鼓座內壁鑲嵌的金箔馬賽克圖案 ↓近距離欣賞大圓頂的內景 米開朗基羅(1475-1564)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與達文西、拉斐爾並稱的三大巨匠之一。其創作影響當時與後代的藝術家至為深遠,為人類文明留下曠世巨作,為西洋美術史揭開新頁! ↓繼續往圓頂頂端爬的樓梯是設計在內、外夾層內,越往上越窄。這是一段局促在極度狹小空間裡進行的漫長登高旅程,患有幽閉恐懼症或體型過於肥胖者不宜嘗試 圓頂尖上是一個燈籠式天窗,從遠處看只是小小的,登臨現場才發覺其體積也很大。 ↓圓頂出口處的樓梯 ↓燈籠式天窗高達17公尺 ↓穹頂之頂是羅馬全城的最高點,在燈籠式天窗外有設環型觀景台可眺望羅馬全城,天氣好的時候,甚至還可以看見阿爾卑斯山脈的美麗景色 ↓教堂正面是由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i) 設計建造的「聖伯多祿廣場」,這是一個長340m、寬240m、可容納大約30萬人的橢圓形大廣場,中心豎立著一根古埃及方尖碑,然後是筆直的協和大道通往羅馬 ↓教堂後面(西側)是「梵蒂岡市政廳」與電台 ↓教堂北側的「梵蒂岡博物館」方向,右下方是著名的西斯汀教堂(Sistine Chapel),每當在此舉行秘密會議選出新教宗前,消防人員就會在那屋頂上安裝臨時煙囪,讓世人引頸期盼到底會冒什麼煙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位於『聖伯多祿大殿』的北面,原是教皇宮廷。館內擁有古代至現代龐大的稀世文物和藝術珍品,主要是教皇領內出土的美術品,以及作為保存歷代教皇蒐藏品而設的27所美術館與博物館所構成的。其收藏不但可與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巴黎盧浮宮相媲美,同時也是世界規模最大的博物館,堪稱是人類藝術文化的超級結晶。 我們原本預定8:40 要抵達「梵蒂岡博物館」,但由圓頂下來、離開「聖伯多祿廣場」時就已是8:45 了。因為博物館的入口是在最北端,所以一路幾乎都用小跑步在行進, 8:52趕抵現場時,見高大城牆下參觀人潮已排成長龍了。 ↓我們沿著梵蒂岡邊界城牆往北行 「梵蒂岡博物館」開放參觀時間:週一至週五(8:45-16:45)、週六(8:45-15:45) ,週日不開放但每個月最後一週日免費進場(8:45-12:30 ),閉館時間 為14:00。 如果在旺季的上午去參觀,沒預約的話最好八點前抵達,因為入館還要排隊買票。還好我們已事先在網路預約買票,到現場只要出示在家列印好的文件、確認預約後就可直接通關,可避免排隊之苦。不過,預約入場每人要多付 2歐元。 ↓「梵蒂岡博物館」的入口,預約者可享有快速通關路線 其實第一個入口只是宮廷的城門入口,入宮後先安檢,然後是一個售票大廳,在此還要再排隊買入館的票(預約者也要排隊換票)。 門票:全票15歐元、半票8歐元、學生票4歐元。購得票後,可先在此樓上廁所。 ↓票務大廳的大理石雕像 梵蒂岡博物館的出入口,是分別由兩個螺旋式通道所組成,有別於一般樓梯,這是1932年由Giuseppe Momo設計建造的。雖然這不是館內珍藏的展品,但卻成為遊客留影的最佳場景(尤其是出口的雕花螺旋樓梯)。 ↓通往博物館入口的螺旋通道,是採無階梯的設計,一路平穩爬伸到3樓 ↓博物館的入口大廳是一個用玻璃屋頂罩著的大露台,這是一個遊客休息區,裡面有餐飲、資訊展示、紀念品店等設施,入口在南側已有許多人在排隊入場
↓大陽台巧妙的將突顯在羅馬天際線、米開朗基羅的大穹頂融為獨享的視覺景觀,這根本就是一個高明借景手法的庭園 由於博物館的展示路線長達7km以上(總面積5.5萬平方米),若是慢慢觀賞的話少說也需2~3天,但只要活用官方安排的建議參觀路線,也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不錯的參觀成果。 基本上,這是一個長方形、雙層樓的展示空間。我們在入口驗票進館後,並不急著開始參觀,而是往著名的「松果中庭」走走。 這個庭院原本是長方形建築圍成的觀景中庭,由多納托·布拉曼帖(Donato Bramante)設計,它連接諾森八世的宮殿與西斯廷禮拜堂。布拉曼帖去世後,建築師Pirro Ligorio完成了這個工程,並增加了牆壁和壁龕。後來「梵蒂岡圖書館」的興建將觀景中庭分為兩個區域。 ↓庭院的前半部分,因有一個高約四米的青銅松果雕,它就裝飾在巨大的壁龕前。松果中庭(Cortile della Pigna)就因此而得名 青銅松果雕曾是一個松果噴泉(Fontana della Pigna),原本豎立在萬神殿附近,毗鄰伊西斯(Isis) 神廟。在中世紀移動到老聖伯多祿大殿的庭院,然後在1608年移動到現在的位置。噴泉兩側的青銅孔雀是皇帝哈德良陵墓(現在的聖天使城堡)裝飾的複製品。原來的孔雀就收藏在博物館內。 松果也是在聖誕節裝飾中必備的元素,為什麼? ↓庭院中央有個巨大的金色球體的雕塑,名為《球中球》 (Sphere Within Sphere/ Sfera con Sfera),這顆金球是由義大利當代藝術家 Arnaldo Pomodoro 在 1990 年所創作 ↓大球裡的確還包藏著小球。據說小球代表地球,大球意喻基督,意味著地球在基督的庇護裡。裡面還有像是齒輪的精密機械,仔細看發現球是會轉動的 同樣的金球總共有8個,他的另外7個孿生兄弟,各自在全球各地的展館或大學校園中。 注意事項:梵蒂岡博物館的安檢比聖彼得大教堂還要嚴格(有如機場),館內可以照相,但是不能使用閃光燈,也不得攜帶大行李、或三腳架進館(必須在寄放門口的櫃檯)。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Vatican Museums - Official web site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