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46) 盡無盡解脫法門(十二)常求無念,不捨世法
2011/03/01 15:33:01瀏覽660|回應0|推薦0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46) 盡無盡解脫法門(十二)常求無念,不捨世法

常求無念,實相智慧;我們首先必須確認「無念」不是百物不思,念絕的頑空狀態。惠能大師於《六祖壇經》【定慧一體第三】解說「無念」: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又深入解說: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

要知無念,必從有念著手。世人常「有念」,世人不識本性,以身心為己、以一世分段生死來認定自己,以「我所有的」之多寡來論自己的成就,因此處處想到己,於諸境上有染,曰「有念」。這「有念」表現在生活上,就是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在人群中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算有求修之行,也常住「法相」,常以有所得求「果位想」,最好是即身成佛啦!

.

能離「有念」,方能「無念」。能保持「無念」者,必須時刻提醒自己,生命的本來面目是「能」而非「身心」。既從「實相」的高度考量一切,就不以身心的己為出發點。而是從生命整體的思維,來看現在穿著肉身載具的自己,在當下緣起的時空中,該依何種生命法則,我所應作、所不應作選擇適當的心念與行為,來做適當的反應。這樣稱為在境上心不染,是為「無念」。生命學習者當時時記起佛陀所說的「不盡有為」法門,常能發現自己「有念」而能當下即離。 

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前說雖不以身心為己,但生命學習者仍活在娑婆世間,對世間該盡的責任義務,並不逃避。如《六祖壇經》惠能大師說生活無相頌「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而這些即是「行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 

不捨世法就是行真實禪。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榖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

請延伸閱讀:禪的真義以及另一個角度(二)失落的環節真實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493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