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4 14:18:51瀏覽811|回應0|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23)不可思議的天食(一) 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讀這一品有如置身現場,觀看二千五百年前留下的神奇畫面,生命學習者要學著從大弟子們、隨行眾菩薩、眾香國菩薩、毗耶離婆羅門、居士、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的角度,細細的體會這段「法會佛事」傳達的理念。 這個時刻來得突兀,三十一位大菩薩及文殊師利、維摩詰兩大士分別說了如何入「不二法門」的關鍵經驗的傳承。將文殊師利代佛問疾,兩大士的對談,推上了最高峰。然而峰迴路轉,因著用餐的時候到了,舍利弗自然起了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的念。這個念來得正是時候,創造了一個新的局面。說新絕對不新,因為當生命學習者色身活著時,自然有飲食的欲念。然而這次維摩詰大士所供應的是全新的「未曾有食」。因為是未曾有而如今有,所以擴大了隨行大眾的視野,從小轉大。 舍利弗的起念純屬自然,因為日時欲至。然而維摩詰大士卻以更高的層次來論這件事,大士引用佛說「八解脫」,並且更深一層將「八解脫」運用到生活面,所以引導說了這段:「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維摩詰大士拉高了層次,表達了大弟子們既已信受奉行佛陀所說的八解脫法門,怎麼會在聽聞佛法的重要時刻還會起「欲食」之念? 在這裡我們得回顧長者舍利弗這這部經典中的重要位置,在【佛國品第一】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這個疑惑引出了螺髻梵王依佛慧的不同見解,也讓佛陀真實展現了娑婆世界本是淨土。 在【不思議品第六】舍利弗起求牀座之念,導出求法者應一無所求。但維摩詰大士卻也為大眾求得須彌燈王的師子座。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讓這些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得此不思議,當是之時佛法對他們就不只是聽聞的知識而是親見的事實。 維摩詰大士為何要代大眾取「未曾有食」?維摩詰大士既說八解脫,要聽法者不要雜欲食而聞法。但又為大眾取「未曾有食」,這是個怎麼樣的見地!從「不二」來看,日時欲至,有色身者自會飢餓,這是「自然律」。色身本身自當依自然律來行,飢時當食,冷則加衣,本就自然。如覺林菩薩偈云:「身不住於心」我們的身體生理機轉是全自動自然運轉,這也是生命法則。因此維摩詰大士雖說不雜欲食而聞法,但日時欲至,卻也不反對應進食。這個畫面傳達了第一個理念,佛法不離世間,雖然學八解脫,但在世間仍有世間的需要,維摩詰大士說,若餓了就稍待(不反對應食)這是對所有之事,不取、不捨。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