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02 23:43:43瀏覽734|回應0|推薦0 | |
三十七道品(二)四正勤 (雜八七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云何為斷斷?謂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 云何律儀斷?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斷斷及律儀,隨護與修習,如此四正斷,諸佛之所說。」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八七九)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 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一者斷斷,二者律儀斷,三者隨護斷,四者修斷。 云何斷斷?若比丘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已生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斷斷。 云何律儀斷?若比丘善護眼根,隱密、調伏、進向;如是耳、鼻、舌、身、意根善護、隱密、調伏、進向,是名律儀斷。 云何隨護斷?若比丘於彼彼真實三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盡(淨)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 云何修斷?若比丘修四念處等,是名修斷。」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斷斷律儀斷,隨護修習斷,此四種正斷,正覺之所說,比丘勤方便,得盡於諸漏。」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如四念處,如是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四道、四法句、正觀修習,亦如是說。 四正勤即四正斷 1.《俱舍論》(卷二十五):「何故說勤名為正斷?於正修習漸習位中此勤力能斷懈怠故,或名正勝,於正持策身語意中此最勝故。」 2.《智度論》(卷十九):「四念處觀時,若有懈怠心,五蓋等諸煩惱覆心,離五種信等善根時,不善法若巳生為斷故,未生為生故,勤精進信等善根未生為生故,已生為增長故,勤精進。」 五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蓋 五善:信、精進、念、定、慧 一、斷勤:已起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精勤、心攝受,是為斷斷。 1.能斷的前提: (1)正知正念:知惡方能離,因此察覺自己心念的狀態是斷惡的關鍵。 (2)那能知即是生命的本能:《六祖壇經》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云: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2.何謂斷?《四十二章經》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3.揚湯止沸或釜底抽薪。 (1) 揚湯止沸是短期間轉移注意力。知惡即離,離惡即覺。尚未徹底地消除惡的種子,當面臨相同情境,類似的煩擾再度重現,惡未徹斷。 (2) 惡的發生源自無明,無明緣行(身口意的衝動與意向) ,行緣識(非智慧的認知)。每個衝動後面都有未經靜思的價值觀(認知);不適當的認知是柴火。 (3) 將認知導正即是釜底抽薪;簡單的說就是「深刻的轉念」。 二、律儀勤:未起惡不善法令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 1.律儀是戒、界。戒是毗尼,有自由之意;守戒少煩擾而得自由。 2.善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隱密、調伏、進向。 3.前提仍是正知正念的察覺。 三、隨護勤: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隨護斷。 1.隨護即防護之意;若行者於彼彼真實三昧相善守護持,所謂青瘀相、脹相、膿相、壞相、食不盡(淨)相,修習守護,不令退沒,是名隨護斷。 2.簡單的說是念「四大分離」,這時貪欲自然停止,思惟的是:我該如何作,方不負此生。 3.因如此對世間厭足而開啟了出世間的欲。 四、修勤: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修斷。 1.若行者修四念處等,是名修斷。 2.四念處: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 3.世尊即說偈言:「斷斷律儀斷,隨護修習斷,此四種正斷,正覺之所說,比丘勤方便,得盡於諸漏。」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