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阿含偶得(3)正法時期佛法的終極見解—對的事,做就對了
2020/07/09 22:33:48瀏覽512|回應0|推薦0

阿含偶得(3)正法時期佛法的終極見解—對的事,做就對了

 

  陰陰相關。《雜阿含58》「…比丘白佛。善哉。世尊。歡喜隨喜。今復更問。世尊。有二陰相關耶。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猶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於未來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是名比丘陰陰相關也。」令兩個分段生死產生連結的是「攀緣識」。若攀緣識不能轉識成智,則原本的業識又依前世的軌道再度輪迴。

 

  分段生死的目的。愛與學習。《金剛經》佛陀與須菩提的談話中,提到了自己成佛的最遠因緣,「善慧行者」。又提到昔時遇歌利王時,節節肢解而不嗔恨,又提到五百世前為「忍辱仙人」。而現在與須菩提對談的是「悉達多」。在不同時空扮演不同角色,外相皆不同,故若以各個當下看,皆有一個緣起之「我相」存在。在不同時空,以不同的面貌來經歷生命,成熟自己的生命,導引人的生命。但都是同一個祂,成佛時號釋迦牟尼的那個生命。整個過程就是圓滿的「轉識成智」,而這累積的「轉識成智」就是善慧行者所說的「創造一個能帶得走的種子」。其實種子是跟著的,所謂帶得走的意思是「值得的珍寶」之意,也就是「可被紀念的」。

 

  在世間生活中轉識成智。在哪裡轉識成智?是在世間生活中。所以《雜926》「…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世尊在修行中探望病比丘作為示範。(主動的愛病比丘的看護) 住於附近的比丘們不都是在精進的觀想、修行,禪定,想脫離煩惱嗎?但結果呢!

 

  對的事,做就對了。首先必須發現準則,才能確認何為對的事。對的事是有層次的。在不同層次中行不同層次的對。這個過程是諦觀生住異滅,經正思惟生「眼、智、明、覺」,換句話說這就是轉識成智。

 

  實行當中面對的阻力。當我們在團體中生活並執行對的事,卻因為我們的智慧不足而產生許多的貪、嗔、癡、慢、疑。為了滅這些煩惱(阻力),就有萬千法門來協助。這些法的用意是降低行者的煩惱,令行者作對的事而達彼岸。法是筏,是工具,是為行者行對的事來效勞。若行者不行對的事,而只是追求禪定等等,則如《雜926》云「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這是佛所告誡。

 

《雜926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

 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穀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詵陀。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

 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依何而禪定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於佛後。執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依何而禪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於地想能伏地想。於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  南無士之上 

 以我不能知  何所依而禪 

 佛說此經時。詵陀迦旃延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跋迦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跋迦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4238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