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聖諦聞思修(3)學法的態度:三轉十二行,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2018/11/29 20:03:13瀏覽483|回應0|推薦1

四聖諦聞思修(3)學法的態度:三轉十二行,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三轉十二行,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雜阿含379轉法輪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生命的學習。吾等覺醒、生命重建之路從聞法開始。對於聽聞學習的要訣,我們常以記憶為首要,老師所教的每個字最好都不遺漏,因此有個學習方程式:學習=記憶+遺忘,顯然認為記憶越多代表學得越好。然而世尊的觀念不是這樣,生命的學習不是背誦,而是要有自己的眼、智、明、覺。何以故?因為人的語言、行為,是由心(認知)所左右,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也就彰顯在行為上。因此學習的目標是要改變舊認知,重新建構新的認知。因此生命學習=聞法+正思惟=生眼.智.明.覺。

 

  正思惟。亦稱正觀。《雜阿含9》「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真實觀與根本作意相同,作意是指一心一意,有注意力的尋伺與受想,能轉向的意思。是全神貫注與“善尋”(欲出離)之意。根本作意又稱法印作意。意即隨時都要如此的觀察與洞見。看見世間都是無常,苦,空,無我。三理四相:生住異滅、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念念變遷是為無常;無常造苦;四大五蘊皆是緣起非我能主宰,是為無我;一切外相皆無法帶走是為空。當如是觀察世間時,能離繫著。這也是四聖諦所提示:苦諦當知當解;集諦當知當斷;滅諦當知當證;道諦當知當修。

 

  三轉十二行。以現代的話來說,三轉就是多次,層層深入。而其要義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當如是時,方可趨近「如實知」。而如實知者必能「知行合一」。所以這過程也和中國儒家的學習之道相同:《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須深盜法問於佛,佛陀告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這就是慧解脫修行的順序,雖然《雜阿含347》佛說的是十二緣起,然佛的理念是,當行者如實知法後,依法而行方得涅槃。所以吾等面對四聖諦理當正思惟,生眼、智、明、覺。當如是時,生命行者定慧等持,《雜阿含399》說,「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令動。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斯等沙門.婆羅門至諸論處。無能屈。其心解脫.慧解脫者。能使餘沙門.婆羅門反生憂苦。如是如實知.如實見。皆是先世宿習故。使智慧不可傾動。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對苦的認知。不受第二箭《雜阿含經470》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於何不繫。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於苦樂  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  其實大有聞

樂受不放逸  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捨  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20633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