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聖諦聞思修(2)原來人生是一場空 or 創造一個帶得走的種子
2018/11/25 13:55:33瀏覽427|回應0|推薦0

四聖諦聞思修(2)原來人生是一場空  or  創造一個帶得走的種子 

 

  原來人生是一場空。眾生四相所遷,執著外相的生住異滅,終究當無常宣判之時,帶不走一切有形之物。因此執著外在者,在三界皆苦,而如是觀者,是為「原來人生是一場空」

 

  創造一個帶得走的種子。透過正思惟生「眼、智、明、覺」者,則能創造一個帶得走的種子。所謂帶不走是生命無改變之意,帶得走是生命朝向覺醒改變之意。生命改變的極致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今世的努力若落在外相的增減,則無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帶不走,稱為一場空。反之,即大不相同。

 

  正思惟生眼、智、明、覺是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關鍵。「眼、智、明、覺」是一個過程,就是自性起用,亦是「轉攀緣識為清淨智」。也就是生命的成熟。因其必須三轉十二行,故知是長時間的層層而上、由淺而深。經由正思惟,落實於生活面,於實際生活中「如實知」四聖諦。而鍛鍊中的善巧方便即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心」,世尊另加四句偈作為助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而六祖慧能則解開謎底「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四聖諦的實行。苦集滅道是用在個人,而個人是在社會一體中,所以四聖諦落實在八正道的修出。但如何維持自己行在八正道上?仍須如實知苦聖諦(要言之五取蘊熾熱),如實知苦集聖諦(愛貪為繫),如實知苦滅聖諦(愛欲永除不復更造)。

《雜阿含379》轉法輪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聖諦智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隣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隣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隣

 尊者阿若拘隣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身。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七   四諦品第二十五

……「彼云何名為苦諦?所謂苦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憂悲惱苦、怨憎會苦、恩愛別離苦、所欲不得苦,取要言之,五盛陰苦,是謂名為苦諦。

  「彼云何名為苦習諦?所謂習諦者,愛與欲相應,心恒染著,是謂名為苦習諦。

  「彼云何名為苦盡諦?所謂盡諦者,欲愛永盡無餘,不復更造,是謂名為苦盡諦。

  「彼云何名為苦出要諦?所謂苦出要諦者,謂賢聖八品道,所謂正見、正志、正語、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謂名為苦出要諦。

 

《雜阿含34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餘五比丘。色非有我。若色有我者。於色不應病.苦生。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若無常者。是苦耶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比丘。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寧於中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如是觀察。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餘五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聞思修:

1.三轉

知苦聖諦;苦聖諦當復知;苦聖諦已知。知已出。(解)

知苦集聖諦;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斷)

知苦滅聖諦;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證)

知苦滅道跡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修)

 

2.「轉」是依著軸心反復而前進,逐級而上。「證」是修業成就。

 

3.三轉有如聞思修證,一轉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二轉是修所成慧;三轉是得證。亦如六祖所云之四乘,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俱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4.佛陀開悟後在鹿野苑初轉法輪,首先度五比丘,說的是《轉法輪經》與《無我經》,佛陀告訴五比丘,這是「本所未曾聞法(指四聖諦),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是要弟子們當聞法後,當正思惟,能有所看見而有觀點。

:是要弟子們當聞法後,當正思惟,能判斷與抉擇,經判斷、抉擇、整理之後必帶進明白。

:明白之後經由時間的醞釀,能產生覺醒。

:覺醒之後必有正確的行動。

 

5.五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關鍵在於《無我經》非我、不異我、不相在。這要深入思惟,《佛本生經》佛說過許多自己過去生的故事,大家熟悉的慈悲的鹿王、黠慧的猴王、也曾經是石匠、小行商、大商隊主、評價官、國王、賭徒、阿修羅長等等不可勝數,每次的外相皆不同。因此果然能體會《雜阿含34》「色非我」,同理不同色身,不同身分地位,受想行識亦不同,都是變化的。因此果然能體會「受想行識非我」。然世尊未明說但卻隱約指出的,這些不同時空而來,每次外相皆不同的,都是同一個他來的。因此「非我」並不是說一切皆緣起而無自性。

 

6.苦來自於五蘊的「取」,分為身心各四苦。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20465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