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11/09 14:44:40瀏覽1675|回應0|推薦6 | |
佛遺教經讀經心得 ( 3 ) 依法不依人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這裡有個疑情,既然「法的常在」是佛陀遺教的主軸,為何第一個是依「波羅提木叉」?而不是依某個行者或大弟子(依人)? 論到「佛法」的傳遞,學佛行者通常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多設講堂,請大師說法以傳遞佛法。可是佛陀卻不作如是想,佛法的傳遞不在說法而在行法,如何行?持淨戒即是。何以故? 佛法是宇宙生命法則的標月指,佛法靠僧團展轉行之。若僧團腐爛,則佛法無依存之所,故第一先決條件,是維持佛土(僧團)清淨。於是乎看起來與見性(覺性起用)關係不大的「持淨戒」,反而是第一個被鄭重提起,也是最重要的。 心淨則佛土淨,故依淨戒免除生命的腐化,可免除佛土受污染,而令佛陀所設計的正方便法(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得以保存且具有效用。因為眾生會如是想,若佛法有用,則僧團為何表現若此?比一般人有何長處?當大多數人有如此看法時,佛法危矣!是故,佛陀強調持淨戒。這是其一。 為何佛陀不立人而要學佛行者依法?因為佛陀是為眾生將原本隱而未顯的法標出,佛陀說的都是三世諸佛所說過的,故稱「古道」。現今的大善知識亦然,大善知識為行者標出「法」,如惠能大師的無相頌(第一層)。透過行者自「見」其他類似的法,而見「見」(第二層)。見「見」之後,仍落實在生活中依法「戒」實行。如楞嚴經: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佛法落實到生活面,佛陀將之稱為「真實禪」。佛陀要聖弟子發現自己應所作,並且要作到「諸法如義」。波羅提木叉是學佛行者在世間生活中應遵守之基本準則,故對行者而言,是「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 佛陀為何說「波羅提木叉」,若我住世無異此也?四十二章經第三十七,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從小部經典佛本生經的故事中,發現佛住世時,常常為了眾弟子面臨的問題,以說過去生的故事來指導弟子們應如何行,佛陀扮演人間善導的角色。而波羅提木叉即是指導原則,故波羅提木叉的存在若佛陀住世無異也。 佛陀來世間為吾等標出法則,指導行者從遵守法則中,看見「法」就在那裏,看得到的自己拿。所以佛陀說,就算他一直住世,亦只是如此「持淨戒」,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過生活而已。(在生活中展現「能見法,循法行」的生命狀態),而不是追求外在的財富、名望、成就、神通等「有所得」。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