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者天偈37兩條路
2018/09/11 17:54:26瀏覽240|回應0|推薦0

兩條路

劈荊斬棘修行路,逢山阻隔仰天嘆

人間道路暢無礙,不絕如縷新魂現。

 

  修行,許多人認為是修正自己的行為。然佛法對行的解析更是清楚。是從起心動念修起。

 

  行的涵義。在《雜阿含41世尊對行如是定義:「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六根接觸六塵而生思,所謂「思」就是善惡意業,是心所起的某些善或惡意念,又稱「欲」。若對外表現出來,即依「身」、「口」、「意」而有的善惡行為,由「思」引發之動作、語言等行為,都在「行」的範圍內。

 

  世尊對行的態度。雖然行的自性是空,亦即行是無量、無常變異,苦。但佛對行不是主張放任不管,而是要調伏。世尊對五蘊皆主張:如實知五蘊:集、味、患、離。《雜阿含41》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味如實知。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云何行離如實知。若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行」的最狹義是善惡意念,較廣一點是指「身口意」三業。《四十二章經》:「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殺盜婬。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意三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又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兩處經文關鍵都在自淨其意,自淨其意就是「行」的調伏。如世尊在《雜阿含58》所說,若我們在觸之後,自己明白為何自己有如此之受、想、行生起(),這些受、想、行的如何?這些受、想、行的如何?我們就可能調伏、斷、越,是名。因此自淨其意、惡止而善起,關鍵中的關鍵,仍然在「察覺與明白」。對聖道愈清楚者,愈能察覺己非,而能自淨其意。

 

  劈荊斬棘修行路,逢山阻隔仰天嘆。內在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外在管制好自己的舌頭與行為,這是修行。因著凡夫心裡常被生理影響,因此修行常是調伏自己的欲望,斷欲貪,越欲貪,顯得許多辛苦。對自己屢犯又難斷的錯誤,常常滿了懊悔。

 

  人間道路暢無礙,不絕如縷新魂現。西方聖人耶穌在《聖經》【馬太福音七章13~14】說:「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誠然如是,順著欲望去做的人間道路比起修行路確實是暢無礙,所以在這條大道上的人也多,因此說:不絕如縷新魂現。然而另一面:不生滅的靈性卻未成就。因此生命學習者在這兩條路上要如何抉擇?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156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