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9/09 14:38:07瀏覽357|回應0|推薦0 | |
文盲字陌路,心盲不識義 知形鳥飛族,焉知展翅行 經文如翰海,跋涉賴漠舟 步履陷且深,未若雪鴻泥
文盲字陌路,心盲不識義。對字不識如同陌路,世間稱之為「文盲」,以為這類人無知識,因此「文盲」帶有鄙視之意。《六祖壇經》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無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乃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汝若聞法,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 從這段典故,以及我們自己的經驗,是可以體會我們落在一偏頗的觀念中,以為只能從文字經典(知識)中得智慧,而忽略每個人都可以從對萬事萬物的觀察中長智慧。因此執著智慧從文字中得的這類人,上界將之形容為心盲不識義。就如法達比丘未遇慧能時,誦經三千部而不明法華宗旨。
知形鳥飛族,焉知展翅行。就如同賞鳥族,能從鳥的外形上分辨鳥類,但人總不是鳥,還是不能真正領會何謂「鳥瞰」;何謂「飛翔」。因此這句是是具體的說明,對佛法落在表象的理解者,或執著於法相知區別者,甚難進入法的真髓,法的作用。《六祖壇經》有個真實的例子,方辯比丘求見衣缽,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方辯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方辯罔措。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呈似師。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
經文如翰海,跋涉賴漠舟。經律論三藏十二部,經文如翰海(沙漠),翰海者,唐代是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是準噶爾盆地一帶廣大地區的泛稱,象徵區域的廣大,表喻文字眾多不可勝數。在這麼大的區域中跋涉有賴沙漠之舟—駱駝。
步履陷且深,未若雪鴻泥。駱駝善馱重物並能度沙漠,然重量要斟酌,否則就會變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句:步履陷且深,隱喻著文字相出經典沙漠實屬不易,因此下一句才說:未若雪鴻泥。雪鴻泥是大雁在雪泥上踏過留下的爪印。因此整句是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要以心靈契之。 《六祖壇經》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佛道。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