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行者天偈28舂米尚須熬,成粥仍需篩
2018/08/09 22:25:39瀏覽185|回應0|推薦0

炒鍋正反相,煎煮呈百樣

鍋底承炭火,裹黑難自逃

舂米尚須熬,成粥仍需篩

莫道湯面白,濾渣蘊玄機

 

  此偈真妙,與之共鳴得先讀懂《六祖壇經》,欲解此偈先從後四句說起,然後方能明白前四句。

 

  舂米尚須熬,成粥仍需篩;莫道湯面白,濾渣蘊玄機。舂米是將稻穀脫殼,稻殼稱為「穎」,稻穀脫殼變米是為「脫穎而出」。所以能離身見、我見,觀五蘊無我、知身心幻垢,是佛法中「脫穎」的第一步。然「脫掉外殼非脫掉外殼,是脫掉外殼。」此句必須得解方可。

 

  慧能大師未出家時,往見五祖忍和尚,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此句已是脫穎而出。然而五祖仍然留慧能在後院八餘月,這是舂米尚須熬,果其然慧能改了神秀的身心勤拂偈,引起震動。五祖問:米熟也未。慧能答: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篩與師同音)。慧能意思是需要老師的印證,這是成粥仍需篩。五祖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是莫道湯面白,濾渣蘊玄機。

 

  炒鍋正反相,煎煮呈百樣;鍋底承炭火,裹黑難自逃。這段大家直看【法門對示第九】深加體會正反相,在一切苦難之中,結出永恆之果。如《維摩詰所說經》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答曰「……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因有煩惱炭火,故能煮成智寶。

 

《六祖壇經》【悟法傳衣第一】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 請師於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大師告曰,善知識,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大師良久復告眾曰: 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能一聞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

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禮拜五祖。能安置母畢,即便辭親,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五祖問能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予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能破柴踏碓。經八餘月,祖一日見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知之否。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體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譬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房過,唱誦其偈。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言: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傅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此偈,依此偈修,免墮惡道。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箇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作禮。能曰,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能聞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啟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

  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云:亦未見性。眾人疑息。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即問曰:米熟也未。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祖復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能曰:向甚處去。祖云:逄懷則止,遇會則藏。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久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邊有一隻船子。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五祖云:合是吾渡汝。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法門對示第九】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悲與害對、喜與嗔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是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

  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

  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14023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