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8/04 23:33:16瀏覽274|回應0|推薦0 | |
牛犁涉田畝,未若馬飛蹄 稼家農事忙,難捨五臟腑 紅塵煙灰滅,佇立一老僧 善問用飯否,盤袖呈一缽 碗沿小崩口,渾然顯天成 盛宴案滿桌,難敵一缽全
此偈初看平凡,深思後才知成就覺者之路就在這裡,果然「平常心即是道」也。要體會此偈,若先讀過這些經典,定有幫助。其一:《耕者婆羅豆婆遮經》,其二:《雜阿含236經》清淨乞食住,其三:《雜阿含275經》難陀比丘於食繫數。再體會《金剛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而貫穿此三部經典的中心意旨,即是「省察」,因著不離省察(覺),所以此偈總結於盛宴案滿桌,難敵一缽全。
牛犁涉田畝,未若馬飛蹄;稼家農事忙,難捨五臟腑。這是個耕者的畫面,請閱讀《耕者婆羅豆婆遮經》,耕者婆羅豆婆遮認為每個人都當耕田,也應該播種,耕了,種了,你就有吃的。
紅塵煙灰滅,佇立一老僧;善問用飯否,盤袖呈一缽。這是個覺悟者的畫面,其一請看《耕者婆羅豆婆遮經》,世尊走到分發食物的地方,站在一旁。兩人開始問答,一個說的是「照顧五臟六腑」的耕種,一個說的是「結出永恆之果」的耕種。大覺悟者果真紅塵煙灰滅,善問用飯否。其二的畫面,請看《雜阿含236經》「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因清淨乞食住,故偈云:紅塵煙灰滅,盤袖呈一缽。
碗沿小崩口,渾然顯天成;碗沿小崩口,食不滿缽,隱喻「於食繫數,知量而食」,於食繫數:吃飯時省察(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等)。「數」在此音同「屬」,指省察。
盛宴案滿桌,難敵一缽全。從《耕者婆羅豆婆遮經》世尊所說的「信仰是種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軛和犁,謙遜是犁把,思想是轅軛,意念是我的犁頭和刺棒。控制身體,言語謹慎,飲食有節,我以真話作砍刀,柔順是我的解脫。勤奮是我駕轅的牛,運載解脫,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達那裏,沒有悲哀。進行這樣的耕種,它結出永恆之果;凡這樣耕種的人,他擺脫一切痛苦。」;從上座禪的「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從難陀比丘的「知量而食,於食繫數」皆以省察(覺)為中心,覺為法身成就的關鍵,所以說盛宴案滿桌是照顧五臟六腑,不如只取一缽的結出永恆之果,故偈云:盛宴案滿桌,難敵一缽全。因為一缽中是覺也。誠如大德言:「千里戎機一語盡,萬般法門皆說覺。」
《耕者婆羅豆婆遮經》 如是我聞①。從前,世尊曾經住在摩揭陀國南山一個名叫愛迦拿勒的婆羅門村中。那時,正值播種季節,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②的五百架犁都套上了軛。這天早上,世尊穿好衣服,帶上缽和袈裟,來到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幹活的地方。那時,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正在分發食物。世尊走到分發食物的地方,站在一旁。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看見世尊站著乞食,便望著他,說道:“哦,沙門③!我耕田,我播種,耕了、種了,我有吃的。沙門!你也應該耕田,也應該播種,耕了,種了,你就有吃的。”“婆羅門啊!我也耕田,我也播種,耕了,種了,我有吃的。”“可是我們不曾看見世尊喬達摩④的軛、犁、犁頭、刺棒和耕牛。”世尊喬達摩又重複說道:“婆羅門啊!我耕田,我耕種,耕了,種了,我有吃的。”然後,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76.“你聲稱自己是耕者,我們未見你耕種,請你說說耕種之事,讓我們知道你如何耕種。” 77.“信仰是種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軛和犁,謙遜是犁把,思想是轅軛,意念是我的犁頭和刺棒。 78.“控制身體,言語謹慎,飲食有節,我以真話作砍刀,柔順是我的解脫。 79.“勤奮是我駕轅的牛,運載解脫,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達那裏,沒有悲哀。 80.“進行這樣的耕種,它結出永恆之果;凡這樣耕種的人,他擺脫一切痛苦。” 然後,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用大金碗盛滿牛奶粥,遞給世尊,說道:“請世尊喬達摩吃牛奶粥吧!世尊是位耕者,因為世尊喬達摩的耕種結出永恆之果。” 81.“由吟誦偈頌而得到的食物,我是不能吃的。婆羅門啊,那樣做,對智者是不合正法的。佛陀們⑤拒受由吟誦偈頌而得到的食物。婆羅門啊!只要正法存在,這就是一條準則。 82.“對於滅寂煩惱、摒棄惡習、獲得圓滿的大仙⑥,你應該提供另一種食物和飲料,因為這是渴求功德者的福地。” “那麼,喬達摩啊!我把這牛奶粥給誰呢?”“婆羅門啊!在這神界、魔界和梵界⑦中,在這沙門、婆羅門、神和人中,我沒有看到哪一個喝了牛奶粥能消化的,除了如來⑧,或如來的弟子。所以,婆羅門啊!你或是把牛奶粥倒在無草的地方,或是倒在無生命的水中。”於是,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把牛奶粥倒在無生命的水中。而倒入水中的牛奶粥嘶嘶作響,冒出濃煙。確實,被曬了一整天的犁頭扔進水裏,就會嘶嘶作響,冒出濃煙。這倒在水中的牛奶粥也是這樣,嘶嘶作響,冒出濃煙。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誠惶誠恐,汗毛直豎,走到世尊那裏,向世尊行觸足禮,然後對世尊說道:“妙極了,喬達摩!妙極了,喬達摩!正像一個人扶正摔倒的東西,揭示隱蔽的東西,給迷路者指路,在黑暗中舉著油燈,讓那些有眼者能看到東西,世尊喬達摩以各種方式說法。我要皈依世尊喬達摩,皈依法,皈依比丘僧團。我要在世尊喬達摩面前出家,我要得到具足戒⑨。”於是,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果真在世尊面前出了家,果真得到了具足戒。在得到具足戒之後不久,可尊敬的婆羅豆婆遮獨自過隱居生活,凝思靜慮,精進努力。不久,便通過自己的智慧,在這世親證和達到梵行的最高理想。正是為此目的,善男子們才正確地離家出家。他感到自己已經滅寂生存,完成梵行,做了該做的事,在這世上再無別事。這樣,可尊敬的婆羅豆婆遮成為又一個阿羅漢⑩。
①“如是我聞”是佛經常用的套語,意思是“我曾經這樣聽說”。 ②婆羅門(brahmana)是印度古代種姓制度中的第一種姓,另外三種種姓依次是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在佛教中,婆羅門一詞有時也泛指過清淨生活的人或苦行者。 ③沙門(samana)即出家人。佛陀時代教派林立,凡反對婆羅門教的各派出家人均稱沙門。佛教盛行後,沙門專指佛教僧人。 ④一般認為喬達摩(Gotama)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家姓,釋迦(Sakka)是他的族姓。 ⑤佛陀們(buddha)在這裏是泛指智者們。佛陀(buddha)一詞原意是覺者,得到智慧者。在早期佛典中,佛陀一般用作釋迦牟尼的專稱。 ⑥大仙(mahesr)即聖人。 ⑦梵界(brahmaloka)是梵天居住的世界。 ⑧如來(tathagata)一詞原先是阿羅漢的稱號,後來演變為佛陀專用的稱號。此處是前者的意思。 ⑨具足戒(upasampada)指佛教比丘戒律。出家人接受這種戒律,便取得比丘的資格
《雜阿含236經》清淨乞食住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檀①,入林中,晝日坐禪。時,舍利弗從禪覺,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爾時,佛告舍利弗:「汝從何來?」 舍利弗答言:「世尊!從林中晝日坐禪來。」 佛告舍利弗:「今入何等禪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②禪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舍利弗!汝今入上座③禪住而坐禪。若諸比丘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 「若入城時、若行乞食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 「舍利弗!比丘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④,堪能繫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彼比丘亦復如是,當起增上勤欲方便,繫念修學。 「若比丘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比丘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比丘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 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① 尼師檀:跟衣服的質料一樣,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敷具、坐具、臥具。 ② 空三昧:觀五陰無常、本空,而入的定境。 ③ 上座:對出家年數較多者的尊稱。此處引申指高級的意思。 ④ 方便:具活力的精進。
《雜阿含275經》難陀比丘於食繫數。 「飲食知量者,難陀比丘於食繫數:『不自高、不放逸、不著色、不著莊嚴,支身而已。任其所得,為止飢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氣力安樂、無罪觸住故。如人乘車,塗以膏油,不為自高,乃至莊嚴,為載運故。又如塗瘡,不貪其味,為息苦故。』如是,善男子難陀知量而食,乃至無罪觸住,是名難陀知量而食。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