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心得(146)真假動靜偈(二)
2007/07/29 11:26:26瀏覽3044|回應0|推薦1

六祖壇經心得(146)真假動靜偈(二)

        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吾等有情眾生,真如自性起念,六根即有見聞覺知。故曰有情即解動。無情眾生如木石,無有自性起念,無有見聞覺知,無有四肢能移動,故曰:無情則不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行者不知「不動」之真義,而專守姿勢上的不動,如一般行者對「入定」的錯解;或守心念上的不動,如臥輪禪師「能斷百思想」。在見性者看來皆如同木石,外相上的定,我們比不上那張桌子,那張桌子節節分解時,如佛陀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桌子與佛陀一般,不生瞋恨。但桌子仍是桌子。故桌子的不動,不是真「不動」。所以外修不動行,是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

         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是為「」,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是為「不動」。故曰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若以為「心不起念,長坐不臥」是不動,則此種「不動」如同木石,故曰: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裡以現代的話來說,能善分辨諸法相,又能平等觀之,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橫說豎講,還是那句話「自性起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斷的覺。

請延伸閱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1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