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心得(144)我們的功課,離「生滅去來」
2007/07/26 16:37:25瀏覽1488|回應2|推薦1

六祖壇經心得(144)我們的功課,離「生滅去來」

      【付囑流通第十】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七月( 玄宗八月即位方改先天元年次年遂改為開元先天即無二)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命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不動情,亦無涕泣。

    師曰: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在山,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

    惠能大師預知時至。覺悟者能察覺緣起聚散變化,故能知趨勢,事先準備,但從這句「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我們能體會惠能大師念茲在茲的,仍是眾生得度?正是「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行者本色

        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如同佛陀滅度之夜,世尊如是三唱「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惠能大師亦然。

        學佛行者在生命的學習過程中,如同幼兒學步。是從坐而爬、扶而行、不穩到自如。這中間無一人能「從不跌倒」,無一人能「不入迷途」,無一人能「從無疑惑」。所以能遇善知識是吾等的福氣,亦合生命的法則「火炬的傳遞」有疑须問,得到回答後,卻仍得自己詳加思惟。如當日佛陀教導聖弟子們,在佛陀講法後,不能馬上接受,都要聖弟子們,回去再三思惟後,確定之後才接受。

        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在這裡我們可以想像,弟子們涕泣是因人皆有情,在未能及時轉念之下,離別之情難免依依。為何涕泣啊?因為弟子們一時無明,落在生滅的觀念裡頭。弟子們未能將生命的制高點(法性本無生滅去來)落實在生活裡。而惠能大師自知,「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所以平靜無波,而將重點放在最後有限的時間為弟子破疑。

        在此我們看佛遺教經,世尊對色身入滅的觀念是這樣的: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這也是我們的功課。我們是「見」了甚麼,能離「生滅去來」否?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116716

 回應文章

噶瑪獅子
我們見了什麼?能離生滅去來?
2009/10/28 22:41

呵,大德這句話在考試喔。

見了什麼?

答:真正的見是見無所見,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

能離生滅去來?

答:本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所以不用離也


紫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禮敬愛徒老師
2007/11/04 12:45

見到了覺就能離生滅

因緣而成

因緣而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