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六祖壇經心得(143)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2007/07/25 17:16:59瀏覽3620|回應0|推薦1

六祖壇經心得(143)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

   汝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汝等若悟,依此,依此,依此,依此,即不失本宗。有時候傳遞佛法,不一定在口說,而是在生活舉止、心念態度、施為造作中。一個發自內心,彬彬有禮的舉動,常能勝過一篇文字大法。惠能大師注重的是在行,生活中自性起用。莫要口說心不行。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惠能大師以三十六對法示範引人見「道」,何以故?是一般學佛行者,因未見生命本來面目,故常執著外相的一端,且自以為是。認為另一端,別人的看法的絕對錯誤,是「邊見」,而自己的卻是「正見」。今時亦不缺「風吹幡動。一僧云:風動。一僧云:幡動。議論不已。學佛行者就這樣的落在外相的兩端中,在兩極中游移。

        古往今來學佛行者莫不在兩極中跑來跑去。有的力守「空無」,將放棄當放下,如臥輪禪師,『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有的強調「有身實修」,今日一輪動、明日坐得兩輪動、直至七輪皆動,中脈皆通。或者持咒,音動感應,佈施聚福,在世有財,滅後佛來相迎,若能化虹光而去,那就更好。

        事實上,兩邊都是現象,都存在。故當有學佛行者執著一端,六祖教導門下,以另一端相詰,則兩端具銷(兩道相因)。若從「煩惱與菩提」兩端中引出,是「自性起念」能將煩惱「放下」,這個是滅度自心的煩惱眾生,從外相看起來是屬「無」。若從「捨與慳」也是「自性起念」,學佛行者能對有緣眾生行財佈施、法佈施、無畏施,從外相看起來當然屬「有」。這一切都是從自心起念,「自性起用」。(生中道義

        中道不是兩端的中間(不要將中道說成非有非無)。中道是假名。若真能體會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就能體會中道義。這裏是說,有一個力,哪一個能力?能『感受、領悟、覺醒』的能力。也是佛陀常說的,眾生本具之如來智慧徳相,在眾生裡面,故曰:

        為何說「中」,因其不在外相中也,只好假名:曰內、曰中。看得到這能力否?老實說,看不到。故曰「無」。真沒有嗎?那又不盡然,歡喜時,不禁『眉飛色舞』;相愛時,不就『眉目傳情』,生氣時更是「青筋暴露」,都看得一清二楚,真是「有」到極致。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