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02 14:58:03瀏覽7582|回應1|推薦1 | |
六祖壇經心得( 149 )一相三眛、一行三眛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花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一相三昧。一者,不二之實相。即眾生本具之如來智慧徳相,自性也。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不住色生香味觸法而生其心,則能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簡單的說,保持覺知。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儒家也能『不以物喜,不為己悲』。 一行三昧。因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起心動念心不諂曲,動機純正而無所求。以致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行者生命如此展現,如城建在山上,被眾人看見;如燈放在台上,照亮一家的人。以致成就了相應的眾生,而莊嚴了菩薩淨土。故曰: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惠能大師勉勵行者,以「一相三眛、一行三眛」行於世間,不離世間覺,菩提果自成。 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惠能大師所示,佛法無二,唯論見性,就是行者本具之自性起用,就用此心,直了成為覺者。故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真如自性起念,透過六根見聞覺知,內外觀照明澈,不斷的「感受、領悟、覺醒」,不取、不捨、亦不染著。而使行者的心念及外顯行為達到「諸法如義(宜)」。故曰:其道清淨,亦無諸相。 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惠能大師千囑萬咐,慎勿觀靜與空其心,可見當時一般行者,仍常落於觀靜及空心。所以在壇經中有: 1.大通和尚的「空無」:汝之本性,猶如虛空。返觀自性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了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極樂世界。亦名如來知見。 2.未悟前的智隍禪師「自謂己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 3.臥輪禪師「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4.神秀大師的住心觀靜。 5.薛簡所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 結果卻使行者的自性無法活潑起用,以致於無法在生命的展現上,演出身、受、心、法的正用。所以惠能大師才會如此再次叮嚀。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這也是現代的修行者要注意的!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