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音得道,「攘絭」祈安
2012/08/06 10:55:32瀏覽1541|回應0|推薦0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六月十九日
◆祭典釋義
每年陰曆的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以及九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年中的三大例祭日,民間的說法是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日為觀音昇天得道日、九月十九日則為出家的紀念日。
令人好奇的是,何以觀音佛祖一年之中的三個例祭日,都選擇在十九日呢?也許一般人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出生和死亡本就不是誰能選擇的,因此觀世音菩薩年中的三例祭,都是十九日應該是巧合吧?但暸解漢人民間信仰的朋友應當都清楚,漢人信仰中的各種神佛的例祭日,大多並沒有考證原本是生或忌日,反而是以一般民眾習慣的祭日為主,久而久之,人們便以生日稱之,也因此也才會有某些神明一年有兩個「生日」的例子,或者某些神明在不同的地方,「生日」竟然不相同。
觀世音菩薩年中的三大例祭日,都選擇了十九日,這一天看似平常,但如果以漢人的陰陽概念來看,九為極大極陽之數,因此民間以正月初九日為天公生,乃因這一天為新年之後第一個九日,民間為了避九,乃用以祀天,後人不察便以這一天為天公的「生日」。十九日乃為一個月中的第二個九日,也就是第二大的日子,台灣民間信仰中向來把觀世音菩薩視為天公之下,排名第二位階的神明,因此選擇以第二個九日為祭日,用意就是借著「次九」來強化觀世音菩薩位居天地之神第二位的尊崇地位。
◆祭典特色
觀世音得道日乃是指觀世音菩薩過世之日,因此台灣各地奉祀觀音佛祖的寺廟,都要在殿前搭壇設祭,請和尚或尼姑誦經祈福,恭祀佛祖昇天得道。
早期的民眾對觀音佛祖最為虔誠,祭祀前一天,淨身齋戒,並於第二天清早附近的寺院拈香膜拜,或與僧尼們一同誦經還願。更有人準備紙紮的「替身」,或用桂圓、米糕到觀音殿前進行補建法事,為自己或家人驅邪除穢,掃淨霉運,祈求觀音佛祖息災降福。如今大都以簡單的花果代替,倒是祈求補運並消災解厄的桂圓、米糕,至今仍受到重視。
民間信仰中也有一種說法,認為觀世音菩薩過世代表祂化身救世,並將恩澤代代相傳,因此這一天向觀音媽求生子女最為靈驗,如果第二年果然獲子嗣,這個孩子必須寄名皈依,也就是給觀音祖做「契子」,相傳如此必可獲得佛祖庇佑,長保身體健康、富貴呈祥。
傳統社會中,並不是向觀音媽求生的子女才能送給觀音佛祖當「契子」,孩子出生後只要抱到觀世音菩薩殿前,求得佛祖的應許,便能成為觀音媽的「契子」,各家會用金或銀打製成牌,一面刻「觀世音佛祖」字,另一面則刻「長命富貴」字樣,王國璠在《台北市歲時紀》說:「稱為『觀音絭』,佩諸小兒項間,謂之『攘絭』,可佑平安。」。
◆祭典活動
傳統社會中,許多的婦女都會將孩子送給各種神明做「契子」,表面上看來相當「迷信」,實為傳統無助的婦女,最大的精神支柱。自古至今,幾乎把所有的養兒育女責任,都丟給母親,嫁到夫家當人媳婦的女孩,還沒有生育之前,要承擔生兒育女的壓力,孩子出生之後,要照顧孩子平安長大,但要帶一個孩子順利長大,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其間難免會遭受疾病的困擾,甚至還可能惹出一些意外,媽媽隨時得擔心孩子,平常又沒有人傾訴,連求神拜佛,都没有把握神明會隨時會幫忙照顧孩子,也因此,衍生出了拜神明為契父母之俗。
送孩子給神明為契子,到底可以得到多少保佑,沒有人可以驗證,但就心理層面來看,至少可以達到三大目的:
一、取得保佑孩子的「有效期限」:平常的拜拜祈神,大多只能安撫為人父母者當下的不安,卻無法時時都替父母關注孩子,如是拜神明為契父母,至少神明必須負責照顧孩子至十六歲成年(也有的以十八歲為期,更有的以結婚與否,做為孩子與成人的分野。)為止,而這段「有效期限」,正是孩子最容易生病或發生意外的時期,有了神明的全心力保護,父母也可以較安心一些。
二、取得和神明相同的位階,換取傾訴管道:成長中孩子,難免會有許多問題或病痛,這些問題和病痛,全都會轉成父母的壓力,尤其是傳統社會中必須負起養育之責的媽媽,所承受的壓力更是無以復加,更麻煩的事,在傳統的禮教之下,這些壓力完全不可能跟 先生、公婆或者自己的父母傾訴,自然沒有任何疏解的管道,久而久之,如此龐大的壓力,就有可能壓跨一位無助的母親。
如果孩子給了神明做契子,不只可以拉近和神明之間的距離,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自己和神明取得同等的位階,也就是同為孩子的父母,如此一來,孤單無助的母親,便有可能把孩子的問題,和孩子的契父母傾訴,無形中給了媽媽心理壓力疏解的管道,只要母親的心理壓力得以疏解,管教孩子的問題,自然也會少些。
三、發生意外時,契父母可以幫忙分擔責任: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免可能會罹患一些疾病,或者發生意外,甚至因此不幸夭亡,如果孩子碰到這些問題時,負責照顧的母親,必定得承受長輩或家族成員嚴厲的責難,這時候,孩子的契父──神明,自然可以分擔一些責任;畢竟連神都無能保佑孩子,那麼人又有什麼辦法呢?這對母親在責任的分擔,以及內心的自我譴責,都可以獲得減輕一些。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u580220&aid=6693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