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1 18:41:27瀏覽481|回應0|推薦0 | |
作者:劉還月(本圖文有著作權,禁止以烤貝的方式轉貼到你的Google+、臉書、部落格或任何網頁,但歡迎以連結的方式,分享到你的世界)
陰曆六月十五日 ◆祭典釋義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城隍爺,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城池祭祀,《禮記》中載:「天子大蜡八,水庸居第七。」,指的是古代天子每年臘月要祭祀的天地諸神共八位,水庸排行第七位,水庸指的是城隍之意,《說文解字》謂:「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又曰:「無水曰隍」。可見原始的城隍,指的是用以保護人民身家安全的城牆與護城河,因此班固在《兩都賦序》才會記載:「京師修宮室,浚城隍。」 原本指的是實物的城隍,由於具有實際守護人民的效能,人們自然會對這樣的對象產生敬愛之心,加上道教大力演衍城隍的崇祀,因而逐漸成功某一城池的守護神,到了南北朝時,祭祀城隍神的例規更形完整,唐代以降,城隍爺的信仰逐漸興盛,宋代時正式列為國家祀典中的城隍典,元代則加封大都的城隍為佑聖王。 ◆祭典緣由 朱元璋起義時,曾因行武夜宿城隍廟,他認為這是城隍爺特別收留的恩澤,建立大明朝後,大力提倡城隍爺信仰,並且將城隍分為帝、王、公、侯、伯五等,封京城城隍為帝,開封城隍為王,府城隍為威靈公,州城隍為靈佑侯,縣城隍為靈佑伯;同時也規定城隍殿的設置將仿官衙的形制,不僅桌椅的高、長、廣和官府相當,更要配備相當的袞章冕旒,以增氣勢。朱元璋的詔書提及:「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州、府、縣之神,以鑒察民情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倖免。」,又云:「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可見明太祖大力推崇城隍信仰的用意,主要是想藉助城隍爺的神威,協助地方官處理各地方的治安問題。 清廷入關之後,對城隍的崇祀乃沿用明代舊制,明令各省、府、廳、縣廣建城隍廟,城隍祭典則和山川、風雲雷雨共祀,同為國家祀典。各級地方官員上任,必要挑選吉日到城隍廟舉行奉告大典,才能正式就位。同時各地難免有些大逆不道、不孝父祖,奸賊盜匪,欺壓良善之徒,因擅用巧門得以躲過司法制裁,地方官吏可向城隍爺稟告,祈求城隍爺顯靈,讓惡人得到城隍爺的懲罰,藉此教化民心,正因為如此,自此以後,城隍爺乃成為日理陽、夜審陰的司法神。 ◆祭典特色 台灣地區眾多的城隍廟中,南北各地的祭期都不同,陰曆的六月十五日,台中、彰化、南投、埔里等四座城隍廟的祭期。 台中城隍廟創建於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彰化城隍廟創建於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南投城隍廟創建於乾隆二十四年(西元1759年),埔里城隍廟則建於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四所廟歷史都相當悠久,其中規模最大、祭典最熱鬧的首推台中及彰化的城隍祭,這兩座城隍廟早在數天前,便擁有無數進香的信徒,從早到晚把廟埕擠得水洩不通,熱鬧的氣氛相當令人感動。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