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1/21 10:34:50瀏覽3382|回應7|推薦20 | |
消費券政策似乎初步定案了,很多人叫好,包括一些自由經濟學家,當然小老百姓能拿到幾千上萬元,表面看來也似乎沒有什麼不妥。 為了響應政府鼓勵消費的偉大政策,今天打了零工,賺了一點小錢,馬上就消費掉了。我是好吃愛書之人,於是發狠買了1200元的二手書,100多塊的特價涮涮鍋,一個中午「促進」了一千多塊的消費。 掏了錢才想到,這兩筆消費,完全不符合消費券的相關規定︰須在開立發票商家消費。仔細想想,我日常的消費習慣,完全是不一樣的模式︰要吃魚,買黃昏市場一大碟一百的廉價貨,要吃水果,同樣在市場買一堆一百的爛葡萄回家榨汁。看到書想買,一定先遍尋舊書店/攤,尤其是一本二三十元的特價品。女兒的衣物,可以在地攤逛,很多日用品,會去十元商品買,雖然是冒著碰到黑心商品的危險。想打牙祭,就去吃樓下一鍋一百元的特價大眾火鍋。 何以如此,很簡單,我是屬於「就業不足」,或是越來越典型的「非典型雇用」(臨時工、契約工、外包……)。沒有固定的工作,自然沒有穩定的收入,只能想盡辦法買便宜的商品過活。窮人偶而還會幻想一下發財致富,買一兩張樂透彩券,所有這些消費大概都不在消費券的涵蓋範圍。這個問題已經很多人說了,但更重要的問題還在後頭。 據我的觀察,像我一樣有「專找便宜貨」消費習慣的人,實在不少,其中相當重要的原因是,現在就業不足、就業不穩的人越來越多。 香港是有公布「就業不足率」的,他們的定義是「統計前七天,在非自願的情況 下工作少於三十五小時,而在統計前三十天,在尋找額外工作,或在統計前七天,可隨時擔任額外工作的人士」。辭典上也說了一堆,翻成白話文就是勞工工作時間和付出勞力不足,於是自然薪資水平很低。 誰就業不足,首先當然就是那些臨時工、部分工時工,這方面臺灣其實沒有真正可靠的統計,只能從自己的經驗判斷人數是在不斷增加。太多資方解雇正職員工,改用薪資更低、更好管理、飯碗更不穩的派遣工、臨時工等等,現在公家機關也帶頭惡搞。要期待這些工作不穩、薪資偏低的勞工朋友不勒緊褲帶,有可能嗎? 其次,現在越來越多工廠以訂單不足為由,大搞「無薪休假」,媒體報導了晶圓廠的情形,其實更多是的那些傳統產業。這是資方慣用的招數,如果一個禮拜休個兩天,薪資馬上少了三分之一,消費能不緊縮嗎? 資方搞「無薪休假」(甚至還有要本勞放假,卻要外勞加班的情況)的另一個用意,其實就是要逼人自動走路,最好是可以規避資遣費等支出。如果勞工自動走人,新工作也未必好找,當然就面臨失業。如果被認為是「自願離職」,那你連失業給付都沒得領,下一餐在哪都未必有譜,要增加消費,當然免談。 很粗糙的算筆帳。如果我們以香港2%左右的就業不足率來計算,再假定就業不足勞工薪資比平均薪資少三分之一,也就是少了一萬四的消費額度(今年八月平均薪資大約是四萬二),可得出每個月因為就業不足所減少的消費大致是: 1100萬(目前臺灣勞動力大致的數目)X2%X14000=30.8億 一年下來就是396.6億,接近829億消費券總額的一半了。我們知道這個數字其實是低估的,因為很少有放無薪假的勞工,或是臨時工等非典型受雇者能有兩萬八的月薪,而2%的就業不足率大概也是偏低的,更沒算到失業勞工消費緊縮的部分。 政府消費券政策的邏輯是︰發放消費券=強迫消費=企業賺錢=經濟發展=就業機會增加/薪資上升。這個公式的前半部大概是真的,但後半部卻是虛幻的。過去幾年,經濟即使沒有恢復當年的榮景,整體來說企業還是賺到大錢,資本還是不斷在膨脹,但人們實質薪資卻是停滯的,這是臺灣貧富差距擴大的真相。也就是說,誰告訴你,資方賺了錢,就業機會就會增加,你的薪水袋就會變厚? 所以,消費券政策所立足的假說是有問題的,何況誰都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帳老百姓自己還是要還的,根本的方向應該是來解決失業和就業不足的問題。 從小的方面來說,像無薪休假,連官方的解釋基本上都說是違法的,但哪個官員來管百姓的死活呢?很多資方其實賺了錢,但是卻說自己虧損,大搞違法解雇,財務當然也不公開,政府還不是無力監管?像公家機關自己遇缺不補、甚至逼退員工,帶頭濫用派遣工、臨時工、定期契約工,這些惡政都應該要立刻停止。 從大的方面來說,政府應該想盡辦法、用盡資源來創造長期而穩定的就業機會,比如公部門或公共工程的擴大,比如提出妥適的產業政策,比如培育NGO、合作社,來發展針對社區照護、環境等需要的新型就業系統。 創造就業,應該是經濟政策的根本、經濟活動的中心,在這個蕭條年代,更應如此。至於那些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政策花招,我們實在很難高興起來。 其他一些類似與相反的觀點 中國時報 消費券後 要注意台灣失業危機 工商時報 消費券或證交稅 工商時報 提振民間消費需對症下藥 劉景秋 安心就業 才能放心消費 馬凱 遲來的救命丸 遊走...觀察...紀錄... 消費券,從雞肋到鴉片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