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24 00:07:22瀏覽5991|回應8|推薦24 | |
金融海嘯正一波又一波地從大洋彼岸逼近台灣,主計處才公佈九月份失業率為四.二七%,是四年來同月新高,行政院長劉兆玄卻說出「你問我你們公司要不要裁員啊?你問我,我問誰?」的言論。劉揆此言是有心是無意,其實無須深究,核心問題是 ︰ 面對企業裁員,政府該不該過問,又要問什麼? 上週和一位資深工運工作者交換意見時,他才提到最近接的裁員案件明顯増多,從桃園、台中到南部,比比皆是。主計處公佈的最新數字,印證了基層工作者的直觀感受 ︰ 「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的勞工達十四萬五千人,創五年來同月新高。更重要的是,九月失業率反常性的比八月失業高峰更高,主計處官員都表示,就業市場出現結構性變化,形勢「非常嚴峻」。也就是說九月份失業率的升高很可能只是開始,隨著金融危機下全球性的需求不足,因資本主義景氣衰退所致的循環性失業,只會越來越嚴重。 面對這種局面,從微觀的角度,政府首先該問的是,企業裁員真的有理嗎?勞基法十一條規定雇主在「歇業或轉讓」以及「虧損或業務緊縮」時可以解雇員工,但,問題並未結束。實務中太多案例是雇主僅因利潤有所下降,甚至偽稱虧損、業務緊縮,便任意裁員。裁員命令才公佈沒幾天,就新雇外勞、或是契約工、派遣工替代。在企業財務資訊不透明、政府放任雇主解雇權的情況下,類似問題實在層出不窮,七月引發罷工的新竹南順公司爭議就是一例。 第二個該問的問題是,即使企業真的面臨歇業或虧損困境,除了關廠裁員外真的別無他法了嗎?政府或企業真有「關廠裁員是最後手段」的認知嗎?其實,就業服務法廿三條明定「中央主管機關於經濟不景氣致大量失業時,得鼓勵雇主協商工會或勞工,循縮減工作時間、調整薪資、辦理教育訓練等方式,以避免裁減員工」。然而相關規定始終具文而已,幾乎從不見政府真正從這樣的角度來協助、輔導企業。其慣性向來是如同「立即上工計畫」般,等到裁員失業惡化,以事後灑稅金補貼雇主的做法,「鼓勵」雇主雇用失業者。至於這種方案的成效如何,已遭裁員者的苦痛和雇主的社會責任,幾乎不被重視、無須討論。 第三個問題是,當裁員真是最後手段時,適用大量解雇勞工保護法的企業,又有多少真的順法而為?此法主要是大量解雇的「程序法」,對雇主解雇權的限制其實已相當有限,但法律中規定的勞工資訊權取得、預警通報制度以及遭大量解雇勞工的優先雇用,又有多少得到落實,政府真的問了嗎?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面對大蕭條年代來臨和失業潮重現,政府願不願意問一下,還要不要扶助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傳統產業?政府是不是仍然只能依循老路,由公部門創造一些其實無法「永續」的短期就業機會?政府願不願意培育草根民眾自我組織的 NGO 、合作社,發展新型的就業系統,一面結合基層在社區照顧、環保、公共衛生等方面的需要,一方面創造長期而穩定的就業機會? 劉院長,裁員失業不是「私事」,而是您該認真追問的「公事」! (本文刊於中國時報,標題改為「劉兆玄,裁員失業是公事啊!」) 整整一個月後的補充: 勞委會作對了一件事:根據文中所提的就服法廿三條,主動協助勞資雙方以協商替代方案,取代直接解雇。 勞委會啟動穩定就業輔導團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