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25 03:52:17瀏覽3435|回應2|推薦12 | |
華人新視界-蘇貞昌的腦子 馬英九的脖子 三月間,有幸獲邀參與歐盟執委會和歐洲議會推動的「歐盟訪客計畫」(EUVP),前往布魯塞爾實際了解歐盟運作,也拜會歐盟亞太政策的相關智庫。就在拜會的一兩天前,這個智庫才舉辦了主題為「中國的領導層更替:一個新方向?」的討論會,他們如何認識、分析習近平路線自然是我感興趣的話題。不過,在交流中,智庫成員的回答相當謹慎,他們反而著重強調多年來中國社會發生的變化,重視由下而上促進中國發生變革的各種力量。 蘇貞昌 無視庶民中國 從這樣的角度出發,這場交流的話題就集中在台灣以及歐盟可以在中國社會變革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又該如何強化兩岸與歐盟的社會紐帶,發展真正扎根於民間的連結。可惜的是,這種在政治經濟現實利害之外,關注中國「社會」層面的變化與進步,並願意參與、促進這個過程的思考,在台灣的政媒商學精英中是相當罕見的。 蘇貞昌就是一個例子。去年4月11日,蘇貞昌宣布參選民進黨主席,在競選宣言中他是這樣說的:「時代在變,中國在變,我們不能以不變應萬變,我們要積極自信的與中國交往互動,民進黨不只是要瞭解現在的中國、經濟的中國,更應關注未來的中國,經濟以外的中國,以及更廣大的庶民中國。」話說得非常漂亮,既有幹勁,也有想法。 一年過去了,在蘇貞昌的領導下,民進黨的中國政策幾乎原地踏步。不僅如此,最近針對《我是歌手》的發言,更突顯他的腦袋完全是「以不變應萬變」,既不瞭解市場利益在大陸選秀節目中所起的作用,更不瞭解台灣的思想文化與生活方式曾經透過哪些媒介渠道,影響了好幾代的大陸青年,間接促進了中國的變化。從這樣的視角來看兩岸,又怎麼可能了解「庶民中國」,當然更談不上影響「未來的中國」。 今年2月,蘇貞昌訪日時倡議台美日韓等的「民主同盟」,這個構想不僅如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所批判的是「與國際現實脫節」,企圖「重返兩岸對抗」,最重要的是,這種「聯美日以抗中」的構想只會讓北京當局更容易操作民族主義情緒,讓那些反民主的「國家主義者」能更振振有辭的醜化台灣民主,讓「更廣大的庶民中國」中維權爭民主的力量處境更為艱難。蘇的發言只是證明他從未真以「庶民中國」為念,也從未嚴肅思考過如何與中國民間社會交流互動,找出影響未來中國的最佳途徑。 在野黨首腦無法令人期待,執政黨兩岸政策的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最近郭正亮連續寫了幾篇文章批判馬英九拒絕北京「兩岸政治對話」的要求,認為這是在「自毀兩岸能量」,是在搞「親美遠中」。郭正亮的觀察,似乎反倒突顯了馬英九在面對北京壓力時的「硬頸精神」,和民進黨主流批判馬「親中賣台」的調子大不相同。 堅持「親美友日和中」,在處理「兩岸政治關係」上保守謹慎,或許是面對國際現實和兩岸政治體制差距時不得不然的選擇,但在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思維中,我們往往只看到了強權政治和藍綠政治,在美中日三國和紅藍綠三黨之外,「中國社會」似乎不在他的視野之內。 馬英九 不見草根力量 當馬英九說,台日漁業協議簽署後,「各方的反應都相當正面」時,表示他對相當一部分大陸民眾的情緒沒有感知。當馬英九說,兩岸政治對話「好像不是現在人民需要的」時,表示他對「政治對話」有著過於狹隘的理解,從未思考透過兩岸在民主、人權、法治和社會公正等議題的對話,透過政府對民間相關努力的支持與鼓勵,既推動兩岸社會的共同進步,也拉近兩岸體制與生活方式的差距。「台灣軟實力」、「台灣民主價值」等語彙有時也會應景式的出現在總統文稿當中,但如何運用台灣的特殊地位來影響大陸政治社會變革,恐怕從來沒有被馬英九認真思考過。 蘇貞昌的腦子需要充實,需要與時俱進,以便掌握國際局勢和中國社會的脈動;馬英九的脖子則應該彎低一些,好讓他的視線能夠看到草根的力量、需要與呼求。如此,方是兩岸之福。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前中央廣播電台副總台長,本文刊於2013.4.25旺報)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