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3 00:35:02瀏覽1959|回應0|推薦13 | |
選後,隨著江陳會的到來,ECFA繼續是政治焦點,高層強調兩岸簽訂ECFA的既定方針不變,但要加強政策溝通。吳揆表示確有少數縣市「操弄」ECFA議題,讓民眾產生「誤解」。同時,先前也有專家提醒,台灣目前正從循環性失業進入「ECFA時代的結構性失業」。部分民眾對ECFA的疑慮僅僅是無知與偏見所致,或特定政黨政客操弄的結果,還是有更深層的原因?一年多來,政府不斷強調要「加強政策溝通」,但成效始終有限,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知名的美國政治評論員和電視節目主持人馬修斯(Chris Matthews)在他所著《硬球》一書中,闡述了政治遊戲的基本法則,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所有政治都是鄉土的」,這是前美國眾議院議長歐尼爾的名言,也是曾擔任歐尼爾首席助理的馬修斯自己的經驗總結:政治家唯有出色地照顧好老百姓的日常需要,才能真正得到回報。在這裡,所謂「鄉土」(local)的意義,除了傳統的選舉地盤經營外,更是指一種擅於把全國性的高遠議題與平凡百姓「餐桌上的經濟學」──比如失去工作、尊嚴和醫療保險的焦慮──妥善結合起來的能力,不管用在宣揚理念或是攻擊對手上。 這幾乎是人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但實踐起來並不容易。以這個角度來看ECFA議題,不能不說執政黨犯了一些錯誤。 政府一再宣講要推動ECFA的主要理由就是「台灣不能被邊緣化」。即便兩岸簽訂ECFA後,台灣真能在與其他重要國家的經貿關係上有所突破,但這個牽連中、美、東協與台灣等的多角國際關係,恐怕只有「菁英中的菁英」可以理解體會,對多數百姓而言實在難以產生共鳴。在野陣營所流傳、渲染的「查甫找嘸工、查某找嘸尪」固然偏頗失真,但卻更能貼近庶民的擔憂、喚起民眾的恐懼。 先前「一哥與發嫂」的文宣,更完全背離「所有政治都是鄉土的」原則。庶民百姓對ECFA的疑慮,並不單純來自於「無知」,在很大程度是來自對就業和生活穩定的渴求,以菁英姿態居高臨下的勸說和宣導恐怕只會徒增反感。馬政府應更多從ECFA如何能增進、改善庶民的社會經濟生活此一角度來思考、開展ECFA的宣傳與對話工作。 最重要的是,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除了「先經後政」之外,在處理經貿議題時實在缺乏「社會性」的視野與思考。舉例而言,藍色條款(國際勞動標準)與綠色條款(環境安全、生態保護)已是國際經貿談判中無法忽視的重要議題,也與庶民的日常生活與權益息息相關,卻從未見執政者納入思考,因此也很難不被基層民眾認為ECFA是財團利益掛帥的協議。 兩岸都批准了《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社會權等人權概念至少在紙面上已成兩岸共同遵奉的價值理念。如果在兩岸經貿談判時納入勞動與環境議題,不但可以彰顯進步理念,也可以同時推動兩岸改善環境與勞動條件,緩和大陸產品的傾銷,甚至可成為推進大陸經濟結構調整的助力。 吳敦義與朱立倫兩位先生擔任行政院正副閣揆後,喜談「庶民經濟」,雖然尚未見到多少具體政策,但是至少是個可喜的方向。面對選舉的挫折和ECFA的爭議,執政團隊或許更該認真修習這門「庶民政治學」。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