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公害記者與記者公害-由楊憲宏先生的書談起
2008/05/14 03:00:47瀏覽3964|回應5|推薦17

買舊書,有時候,會買到名人、朋友(甚至是自己)的藏書,這都是書在內容以外所提供的樂趣。前幾天,在舊書店買到已故日本朝日新聞資深記者、著名的進步社會運動人士松井耶依女士的著作《アジア.民衆》,翻開扉頁一看,竟是作者的題字「楊憲宏樣 一九八八年三月十一日 松井やより」。原來是廿年前松井贈給楊憲宏先生的書,如今不知何故,流入了舊書店。 

松井長期深耕女性、戰爭議題和亞洲的民眾運動,尤其是日本侵略戰爭、買春觀光等對亞洲女性的戕害,她多次來台灣,關注原住民、慰安婦、人口買賣等議題。這本頗有來歷的書,很可能見證了當年台日兩位進步記者的交往,也讓我想到了很多…… 

廿年前,楊憲宏已是嶄露頭角的公害(與公衛)記者。他關注多氯聯苯、西海岸污染、戴奧辛、核電、美國公害輸出等重要環境議題,他的筆觸及黃樟素、壞豬肉、餿水油、致癌添加物等和民眾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課題。他揭發臺灣淪為美國藥廠的實驗天竺鼠,獨家深入報導味全嬰兒奶粉因成分比例失調,導致兒童低血鈣症,引發極大震撼。他一篇篇的報導,不僅摘發事實,更曝露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制度性因素。這一切不僅讓他屢次得獎,更提升了民眾的環境意識。直到今天,我們打開楊憲宏當年的作品集(《走過傷心地》、《受傷的土地》、《我們不是天竺鼠》等等……),裡面所書所寫,都還在逼問我們這些傷痛弊害,僅僅只是歷史嗎?現在的我們能「以真正人的方式活著」(楊憲宏語)嗎? 

在那個民主化還不是理所當然,社會運動才剛剛開始曲折前進的年代,一些有理想的記者(楊炤濃、何經泰、張友驊、何金山、陳素香……),用他們的筆與鏡頭,推進了台灣的社會變革。他們或即時報導,或進行深層的結構批判,甚至有人直接間接地投身社運。沒有他們,臺灣的政治社會改革,真不知道會延遲多久。 

廿年過去了,楊憲宏先生成了家喻戶曉的政論名嘴,也引發一些爭議,很多人不知道他當年的奮鬥,也未必知道他如今仍試圖繼續在媒體爭取空間,關注這些「冷門」議題。媒體的大環境則是越來越市場化、血腥化、八卦化、黨派化、金權化。電視節目上一堆資深媒體人肆無忌憚的妄言著,幾乎成了「記者公害」。我無意一竿子打翻一船人,許多「資深媒體人」,當年有專業,如今也有見解。但是,不容否認的另一面則是,政論節目越開越多,卻不等於「真相」越來越清晰,如果「真相」是指事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得以揭發的話。名嘴越吵越兇,也不等於社會能更公平、更進步,弱勢者的苦楚得以伸張。 

有的媒體人立場千變萬化,目不暇給,很難分辨是利益導向、是與時俱進,還是勇於反省,「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有的媒體人看似正氣凜然,其實深陷政商權力網絡,扮演特定集團的打手與辯士。也有的媒體人用公器報私怨,即使言論如何犀利嗆辣,即使曾和社運淵源深厚,也無法真正經得起歷史檢驗。我尊敬的資深記者林照真,對媒體亂象做了非常深刻的針砭 

有權的弄臣、不肖的企業越來越懂得利用媒體升官發財,政治顧問、公關等專家一一興起,媒體成了最佳化妝術。媒體的監督能力逐漸弱化,發抖的記者越來越多,記者越來越無法在新聞前線作出正確的判斷 

媒體為了市場,總是要把公眾的注意力從重要事務中引開,表面上只是看不岀新聞的重量與沉澱,但更大的問題在於民眾將因此失去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記者也只是提供娛樂的高手,只能為大眾尋找歌詠、讚嘆、或是傷感的題材。這種心態造成記者的虛無,以致在面對權力階層時,多是卑躬屈膝,諂媚示好。如此怯弱的媒體生態,怎麼可能啟發社會、進行改革、進而帶動社會進步? 

林照真認為,「記者的工作是要改變這個世界」,她呼籲記者用專業來進行「反叛」,壯哉斯言,頗有馬克思之遺風。我闔上《アジア.民衆》一書,暗暗期盼林照真的籲求,有更多人回響,松井女士的志業,有更多人繼承。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kage1938&aid=1865309

 回應文章

呆丸哈哈哈
2018/03/17 10:22
台獨台同路人
2018-01-27 中國時報 林清強(資深媒體人)

公廣集團的公視與華視最近問題層出,甚至淪為「台獨台」。過去曾有一群學者聲嘶力竭要求「黨政軍退出媒體」,後來又有群學者高喊「反媒體壟斷」詆毀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那批當年大小聲的學者,如今面對傳播史上如此重大的事件竟全噤聲,不知他們是突然啞了、還是眼瞎了?
學者向來被視為是社會的良心,因此學者發聲往往受重視。令人遺憾的是,長久以來,台灣部分學界人士因意識形態作祟,自降格調,甘為特定政黨的政治打手,只以「顏色」做為批判時政的依據。
如今回顧,當年那一群高呼「黨政軍退出媒體」以及高分貝大喊「反媒體壟斷」的學界人士,看來是出自於為反對而反對的心態;他們反對、甚至是要打倒的,都是與他們立場相左的「陌路人」。至於誇言「咱台獨有3家電視台」的民視董事長郭倍宏、公廣集團董事長陳郁秀則是「同路人」,既是「自己人」,就算有錯也無所謂;於是這群學者專家如今默不吭聲,也就理所當然了。
公共電視應是獨立經營且全民共同擁有的公共媒體,不受政府、任何政黨及利益團體控制。然而,在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公共電視非但已淪為民進黨的禁臠,在獨派人士染指下,更變成了「台獨台」,公共精神幾告淪喪。對於這樣大是大非的問題,過去曾經大聲疾呼「黨政軍退出媒體」與「反媒體壟斷」的學者們,難道不該拿出道德良心講講公道話嗎?

AntiIdiotBallan
楊憲宏工作權 記協嚴重關切
2010/07/13 16:48
記協通訊第13期
http://tnews.cc/02/newscon1.asp?number=570

本於維護會員工作權立場,籲民視董事會遵守工作合約
【本刊訊】記協在民視董事會前夕,針對楊憲宏事件再度表達關切,呼籲民視董事會在民視發展及保障楊憲宏工作權間創造雙贏局面。記協認為,蔡同榮先前對楊憲宏的調職行為,已違反工作合約規定;因此在十月十四日指針對本案發表聲明,聲明全文如下:
民視董事會將於10月16日召開會議,預料將對新聞部經理楊憲宏之職務有所決定。記協本於維護會員工作權之立場,呼籲民視董事會務必遵守雙方簽訂之工作合約,並且不得以不當手段取得之資料作為損害楊憲宏工作權益之依據。
針對楊憲宏被調職案,記協義務律師邱晃泉已清楚指出,楊憲宏與民視之合約係針對新聞部經理一職所簽之委任契約;董事長蔡同榮違背9月12日董事會決議,將楊憲宏逕行調為董事長特別助理,已違反工作合約中之相關規定,對楊憲宏之工作權造成傷害。
此外,記協認為,以不正當手段取得之資料,絕對不允許作人事處置之『正當理由』。民視管理當局對楊憲宏事件裡所使用的竊聽錄音帶,不僅毒化了媒體環境,同時也使得對楊憲宏到目前為止的相關處置都失去正當性。記協呼籲民視所有董事會成員拒絕使用錄音帶的內容作為他們在董事會裡行使職權依據。
記協指出,民視管理當局處理楊憲宏工作權的作法已經誤入歧途;記協誠懇希望民視董事會發揮集體智慧,尋找妥適的解決方案,為民視的未來發展、為保障楊憲宏的工作權創造出一個雙贏的局面。

AntiIdiotBallan
政客掌控媒體 媒體永遠沒有前途
2010/07/13 16:40
新新聞551期 作者:司馬文武
http://www.new7.com.tw/journal/weekly/old/551/article008C.html

當台灣出現第四家無線電視台的時候,許多人為了打破三家電視的長期壟斷而感到興奮,但也有不少人為了全民電視是由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反對黨政客所主導而感到悲觀。最近,民視新聞部經理楊憲宏被調職,對民視形象造成絕大負面效果。政治人物經營新聞媒體的後遺症,體現無遺。
獨裁集權國家一定掌控宣傳機器,民主政治更要靠傳播媒體才能運作。有人說,傳媒是政治的氧氣,政客要靠傳媒才能存活,但本質上兩者是相生相剋、利害衝突的。因此,民主國家的政客不應經營媒體,是一種重要的不成文戒律。
高級主管主動提供內部業務機密給競爭對手來打擊公司聲譽,在工作倫理上有可議之處;但要分清楚他是否主動或被動、無意或故意或甚至惡意,更重要的是所言是否事實或捏造歪曲。這中間可以討論的空間很大。
公司職員如果基於良心或職業榮譽,為了公眾利益而揭發內部弊端,這種人在美國被稱之為「吹口哨的人」(Whistleblower)。例如,工程師揭發「挑戰號」太空船的設計缺點,醫生揭發醫院所做的醫療實驗,核電廠的廠商揭露重大瑕吃疵,這種人必將遭受公司的報復;但因為它與公司利益有關,也常變為社會英雄,美國有些地方特別為此立法保護其權益。
吹口哨的人被認為「吃裡扒外」,公眾對這種事件有許多不同處理方式;可惜的是,民視卻採取下下策,尤其是用不正當方式取得錄音帶。這種方式在一般公司可能司空見慣,但出自一個新聞媒體、且已長期對抗白色恐怖的反對黨政治人士之手,這種對新聞自由與民主文化的認識水平,委實令人失望。
反對派人士因為曾經長期被政治迫害,而特別熱愛新聞自由;但一旦掌握媒體之後,卻不見得比執政黨更能尊重新聞自由;因為,干預新聞,壓制異見,源自人性的本能與衝動。自覺越有理想與道德的人士,反而越會手癢,總覺得有權利指導輿論、操縱新聞。有政治野心的人士所掌握的媒體,在民主社會幾乎從來沒有光明前途,乃理所必然。

陳水扁
西瓜倚大邊
2008/09/18 11:07
楊社長想不到你是這樣一個人,小心因果報應,假如現代沒報,也會累及下一代,請多體諒殘障人士,會有好報?

謝國安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緬懷那個過去的歲月
2008/05/16 11:54
 俱往矣,媒體高度商業化,造就了名嘴的活躍.政論節目自然沒真相可言,提供的,是市井小民茶餘飯後的閒聊素材,不是嗎?以往那個新聞不自由的年代,專業的記者反而有發揮空間.如今這個媒體太發達的年代,老闆的意志,收視率的壓力主導一切,新進記者薪水低的離譜,留不住人才的結果,就是現在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