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攝影手札】對攝影生厭怎麼辦?──談當一位「自由」的攝影人
2013/07/17 23:19:00瀏覽1274|回應0|推薦33



「為何容易對攝影生厭?」有人問我。

從哲學的美學角度,生厭的情緒,可以連結到一個人身為人的本質。我們可以設想,森林中悠游的小鳥是否會哀嘆?如果不會,鳥兒比人類多了什麼特質?

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自由」

最近隨著威力彩頭獎獎金多次「槓龜」,也讓許多人開始有了一個發財夢。假如真的擁有一大筆錢,就能把徠卡、哈蘇等昂貴的現代相機與鏡頭蒐集個齊全,甚至Cooke電影鏡也納入麾下。這樣的念頭,與其說是在思考如何利用相機,倒比較像是「如何擁有相機」。

在網路上經常有這樣的論戰,將戰局的參戰者分為「器材派」與「技巧派」。器材派就像音響的發燒友,各色大三元鏡頭,各種少見、昂貴的器材屢屢曝光於網路上,讓攝影人看得口水直流。但也被某些人將其歸類為「玩器材」,而不是真正懂攝影的人。

相反地,有些人反其道而行,盡可能要透過便宜的器材展現使用便宜器材也能拍出好照片這一點。對於擁有昂貴器材,彷彿成了一種恥辱,而用地攤貨打敗專櫃精品,彷彿成了這一派人的主要訴求。

然而,這兩派其實都成了器材的附庸,淪為附庸,很可能會讓攝影人變得不自由,致使對攝影生厭。

當代自由主義學家柏林(Isaiah Berlin)認為,所謂自由即如果一個人所受的束縛已到某一個程度,我們就說他是不自由的,或只有很少自由。如果一個人所受的束縛小到某一程度,我們就說他是自由的(石元康,1995)。前者是積極自由,後者是消極自由。

在我個人與所見其他攝影人的經驗中,越是缺乏在與相機的關係中缺乏自由的人,厭煩攝影的比例相對多,且時間短。關鍵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在攝影活動中保持人對於自由的需求,失去對生活的掌控。

好比日本新銳攝影師梅佳代,對於相機她曾經自嘲說只會用P模式,因為她一直以為P是「專業」(Professional)的意思。我們可以從她的作品發現,她是把相機當成紀錄生活趣味的玩物,不會像一些攝影人比起傳遞攝影當下的內容,更注重表達這一張照片是用何種器材拍攝的紀錄。另外像漂浮少女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們著重的是題材,而不是用何種器材。
 



然而,這並非鼓勵人們想拍什麼就拍,或者貶低對於器材收藏,以及熱愛追逐與體驗歷史上各種攝影鳴機銘鏡的攝影人。重點是,你是不是完全將器材掌控於自己的熱情之下。

誠如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所言,儘管我們可能剛開始追求的是一種「技藝」,但如果我們不斷反覆練習,將此技藝磨練至極致,那將使技藝昇華至另外一種境界。那些已經能把器材寫成史書的專家,就是這樣的高手。他們並不是被器材捆綁,而是他們用自己的愛與熱情綁住器材。

當你開始對攝影有了厭倦感,建議你可以反思,生活中是否哪些部份被攝影捆綁了,可能是器材(以至於財政出了問題)、可能是太侷限於單一題材(得了不拍妹就受不了的病),或是自己享受的並非攝影的成就感,而是擁有比別人更豪華的相機所連帶的驕傲……

從中抽絲剝繭,試著調整生活。然後你會發現,當生活恢復正常,對攝影的活力也將跟著回到身邊。

◎ 攝影與美學薈萃的文本,請關注週三MyPlus 雜誌(請點我)

◎ 作者粉絲頁(請點我)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796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