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攝影手札】從繪畫藝術談攝影:「無我之境」(下)
2013/06/19 09:52:52瀏覽1068|回應0|推薦21

延續上一週的討論,「無我之境」還可以從中西美學其中的兩個面向來談,所展現的是兩種不同的哲學觀,以及人生觀。

於中國哲學,莊子談無我談得很多,像是「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有天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化身為蝶。夢醒後,莊子問道:「究竟我是蝴蝶,還是莊周?」

而我們可以後設的角度,更進一步去問:「莊周會不會只是蝴蝶的一場夢?」

前兩年紅極一時的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所呈現的正是夢中夢帶給人的迷惘。所謂「夢中夢」的迷惘,其實是一種有我與無我之間找不到一個具體分際的迷惘。某些藝術家所追求的,正是要固守在這條界線的其中一邊。這有兩個意思:一是希望透過藝術創作,讓主體消弭於無形,讓客體更加真實的顯現。

另一個意思是,儘管加入了許多的個人風格與想法,但透過技法盡可能避免主觀的要素被觀者發現。前者推至極端,如莊子所言:「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知則知之。」達到絕對的無我之境。後者則是一種無我之境的偽裝。兩者無所謂好壞之分,頂多算是創作的不同觀點而已。

莊子的「無我之境」也反應了人生於世的不確定性,以及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確定感。在我看來,藝術家和信奉理性的科學家,在至高境界上,雙方達成了不可思議的一致性。怎麼說呢?因為藝術家試圖用人的有限性,試圖捕捉無法用理性認知的抽象實在,像是畫出自由的精神、寫出超脫塵世的故事,以及拍出肉眼所不能見,唯有心所能體會的氛圍、情感與其他精神性的感動。這和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如牛頓、愛因斯坦、霍金等人發現大自然奧秘與大膽揣測宇宙面貌,都透露出人無畏的創造力。

於西方哲學,中世紀哲學將本來有著人性的多神推至完美的一神高度:「天主是完全實現,完全滿盈狀態之下的純粹存有,不可能在自內或自外增減一分的存有,而且,祂的完美亦非承受而來之完美,而是所謂的存在的完美。」Gilson, E.著,沈清松譯:《中世紀哲學精神》,頁47)。

然而,某些人懷疑無我之境是否能夠展現人的價值,是否會因為追求無我而使得藝術失去人性的特質,這些懷疑對一位真正瞭解人,或者更準確的說是「瞭解身為自然一分子的人」的藝術家而言是不存在的,因為瞭解,更能體會人的渺小。以對更完美者的敬畏所描繪出來的作品,其美便是人對人性最好的見證。如台灣馮君藍牧師的攝影作品,便能體察到這種無我之境的美。

始終無論中西,「無我之境」的意念皆懷抱著人正視身為人的有限,試圖擁抱超越者,展現出人的謙遜與對未知的來世與超越者的敬畏。

作者粉絲頁,歡迎討論美學與攝影議題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778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