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麼樣的老師,往往就會遇到什麼樣的學生,反之亦然
2018/09/29 10:07:45瀏覽1908|回應0|推薦18

昨天是教師節,我想起前幾天去常熟的遊歷。

13年在上海華東師大交流,認識了研究中國教育史的杜老師。杜老師學識淵博,對學生很大度,並且不是紙上學者。

杜老師很願意在有空的時候,帶著學生四處走走,用腳來探訪歷史古蹟。

那天來到常熟,常熟的重要景點就是言子故居。

杜老師說了言子的故事。

言子,本名言偃,字子游。是孔子學生,七十二賢人中唯一一位南方人、十哲之一。

他和孔子之間有次對話,被記載於《論語.陽貨》::

 

子之武城,聞弦歌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白話來說,這段故事是這樣的:

子游學成後,在武城當官。有次孔子帶著學生經過武城,聽見城裡人按照周禮的形式,在彈琴唱歌。

孔子聽了莞爾一笑,說:「這麼一個小地方的人,有必要教他們禮樂之道嗎?這就好像拿屠牛的大刀來殺小小的雞一樣,浪費!」

子游聽了,正經回答:「學生這麼做,乃是過去聽老師教誨,若是讓有德的人學習禮樂之道,能學到愛護他人的同理心。讓不受教化的人學習禮樂之道,至少能讓他們學會遵守規矩,便於管理。」

孔子聽了很高興,對身邊的學生們說:「子游說得太對了!我剛剛只是開個小玩笑。」

 

這個故事看出孔子的氣度,也看出他確實把子游教得很好。

但這僅僅是子游貫徹老師的話嗎?

我想如果只是這樣,孔子恐怕不會那麼高興。孔子高興在於,子由貫徹了他的意志,這個意志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就是恢復周禮,恢復社會秩序,社會的善良風俗。

這是擇善固執的意義,不是以「追隨老師」為善,而是以「追隨老師良好的理念」為善。

這樣的學生不多,首先他必須能夠理解老師的想法,進而超越老師的想法,與理念共存,而不是與老師共存。


但要有子游這樣的學生,也需要有孔子這樣的老師。

在我的觀察中,好老師跟好學生通常是成對出現,很少會有好學生遇不到好老師,或是好老師遇不到好學生的情況。

因為師生之間,往往會自然而然的互相吸引,互相挑選。

比如孔子和耶穌,他們在周遊各處的時候,有些人被他們的學說吸引,願意成為他們的學生。

如果不願意接受孔子傳授的理念,不願意接受老師的生活,那麼就不可能形成穩固的師生關係。

現代社會,因為義務教育的關係,師生關係貌似容易形成,但往往大多是形式上的關係,而不是實質上的。

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真正的心靈交流,有些時候是老師在應付,有時候是學生在應付。

那麼,擇善固執的老師是什麼樣子呢?

我想起一位在巴黎四大讀博的學姊,她論文口試的時候,準備了蛋糕、飲料,給教授們享用。

這在國內是正常舉措,但在法國不然,他的老師請她把蛋糕、飲料都拿走,嚴肅的告訴她:「在這裡,這樣的舉動會被當成賄賂。」

學習上,這位教授覺得學姊能力還不足,要她去補修兩個碩士學位,並且拿不到最高級別的分數,就不繼續指導她。

可想而知,這位教授訓練出來的學生,在能力和研究倫理方面,長期保持優質的水準。

至於那些無法接受要求的學生,自然就會淘汰,結束師生關係。

 

再回頭談現代教育,強加的師生關係,也許一時之間能融合,長期來說,缺乏真正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共鳴,註定還是會失去。

有個日本短篇小說,描述一位橄欖球選手,他受傷住院。

因為醫院給一般人的病床不夠,所以讓他跟一群弱智的病人住在一起。

有天晚上,橄欖球選手發現,照顧這些弱智的護士會給他們打飛機,宣洩他們的性慾。

這個行為並沒有性交易的意思,就像護士在執行某種不帶感情的醫療措施。

但這位橄欖球選手,他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對人不尊重。於是他開始鼓吹人權、尊重。要弱智的病友捍衛自己的尊嚴,拒絕護士給他們打手槍。

經過橄欖球選手一段時間的鼓動,弱智們真的群起響應,於是護士就不再給他們打手槍。

然而,等到橄欖球選手傷癒出院,弱智們又逐漸恢復過去的狀態。

幾天後,一切又變回原狀。

 


有些師生關係,就像這個故事裡的橄欖球選手跟弱智。

有的老師喜歡當明星,他也許看起來很認真拼命,但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高度自戀。

當弱智呼應橄欖球選手的時候,彷彿他是對的,但他從來沒有認真了解這些弱智者的需求。

當橄欖球選手離開,未曾真正被解決的問題,再次失去掩蓋的安慰劑,重新浮現。

所以這個故事也反諷了某些學習者的心態,他們沒有培養出自學能力,把老師當成天,當成上帝,以為受教育就是遵循老師的命令。

這些人會不斷的去尋找老師,看起來非常好學的樣子。實際上,他們需要有人告訴他們該怎麼活,不然他們就會變成無頭蒼蠅,焦慮不安。

沒有獨立自主能力的學生,跟高度自戀的老師,會形成非常熱烈的組合,他們彼此需要。一邊需要有人捧,另一邊需要有人指揮他們。

某個角度來說,這也是為什麼某些時候光看分數不準確的原因。

因為上述那種狀態的師生,老師給學生的分數,往往沒有鑑別力。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成績很好。

到了大學,尤其到了研究所,特別是在某些注重個人自力學習的院校,很快被淘汰的原因。

他們沒有真正學到教育,就像從來沒有學會離巢的鳥。

所以更重要地,如果一個地方的教育體制,不鼓勵老師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能力,而是鼓勵學生服從,那麼就會助長兩者的存在:過分自戀的老師,以及不願意獨立自主的學生。

 

孔子的學生,他們最後都離巢了,儘管不是每個人的命運都很順遂,但他們最後都離開老師,各自奮鬥,追尋各自的理想。

比如開頭提到的子游,他回到家鄉,把學到的知識帶給當時不是很開化的吳地。

也因此,孔子的思想才得以推廣到五湖四海。

這大概就是教育的有趣之處,存在啟發的靈光,辯證的火花,以及相識的緣份,與相知的不易。

 

敬祝各位老師,教師節快樂。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1684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