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一個關於「仇恨」的故事
2014/02/06 12:28:53瀏覽1151|回應2|推薦21

◎MyPlus專欄連結

幾年前在網路上風傳一個故事,故事大意說:

 

一位男子年輕的時候沒錢、沒房、沒車,她的女朋友(另一版本是男子心儀的女子)最後選擇離開他。男子很傷心,此後非常奮發,十多年後有了自己的事業、坐擁豪宅名車,手邊還有一位美麗的妻子。

有天男子一家人在路上逛街,意外與當年那個離開他的前女友相遇。前女友看見男子事業有成,悔不當初。之後男子上車離開,他在車上回味多年種種,以及前女友如今落魄的樣子,終於從過往的情傷中釋懷。

 

這個故事當年讓不少網路上的男網友讀了之後叫好,順著故事帶動的閱讀人氣抨擊社會上有太多重利輕義的女孩子,也為自己當前「三無」的處境和其他類似的網友彼此告慰。每當有「寧願在奧迪上哭泣」的類似新聞一出,彷彿就給了一些男性藉機譏諷現代女性物質需求太重的口實。

從教育與諮商的角度看,這個故事是一個可怕的故事。

仇恨這種東西,會表現為外在的言行,也是透過言行,諮商師來能了解來談者內心的想法,甚至更深層的意識。故事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男人面對感情創傷時,他進行了過度單純化的歸因,把事情發生的過程簡化為分手的原因在他人,事不關己。和自己有關連的部份,並不是因為自己有任何品行或其他需要改進之處,而是把問題丟給社會,因為社會太注重物質,以至於注重物質的女友拋棄了我(或一個我喜歡的女孩子因為我條件不佳而不選擇我)。

進而,為了彌補內心的缺憾,奮鬥十幾年,讓自己過得更好。若故事停在這裡,我們還可以說這個人在自我療癒的過程中得到提昇生活的動力。然而,故事卻是最終透過與前女友相會,以前女友的後悔為安慰。這是令人遺憾的結果,突顯了一個人內心的怨恨十多年來並未消失,他始終活在一個自憐自艾,卻沒有真正自省,與過去那一段內心痛楚轉化為回憶,而不再使得當下生活被過去糾纏。他並未真正自我療癒,因為他一心想著的是復仇,這十幾年的人生成了復仇的歷程,而不是自我檢視。

表面上看,這個故事在訴說希望,實際上談的是復仇,以及復仇的快感。閱讀這個故事,或可讓某些有類似情傷經驗的男性心有戚戚焉,暫時性的透過故事帶來的夥伴關係聊以安慰。但長遠來看,若把這故事當成人生談情說愛的守則,會有使自身陷入缺乏自我反思的危機,把戀愛的失敗歸咎於他者,可能是和自己感情不睦的那個女子,或是整個社會。

非戀愛上的挫折,問題肯定與自己有關。但所謂一個人走出來,就在於從愛情的酸甜苦辣,從主體情緒中暫時脫離,得以用第三者的角度,更加客觀的看待兩人之間的問題。這樣還不夠,還要能夠換位思考,想想今天如果換成是我,我會怎麼面對當時的情況。

仇恨是一種深陷黑暗的主體自我沈溺,仇恨是個人內在的情緒,往內會形成自我貶低、自卑等等心理上的自我傷害。往外會形成對自己肉體上的,乃至對他人的身心做出妨害與傷害性的舉動。這些傷害帶來的是暫時性的快感,並無法真正解決心理上的主要問題。這就像一位長年需要依賴止痛藥的病人,止痛藥只能暫時性的止痛,還會造成依賴和其他生理上的副作用,但除非醫生找出他真正的病灶,否則舒緩性的療法一定程度上依舊持續性的在傷害病人的身心,影響生活品質。


從該故事的迴響,不難發現情意教育對民眾的重要性,台灣師大鍾聖校教授在《情意溝通教學理論》一書序言寫道:

 

陳映真在接受訪談新作《歸鄉》時曾說:「一個好的作品,應該能讓迷惑的人得以有清楚的認識,讓憂傷的人得到安慰,讓絕望的人重新點燃希望的燈火,讓受挫折的人有勇氣再站起來,讓一個受盡悔辱的人得到一些尊嚴……讓人對於生活的本質有清醒的把握。」(1989. 9. 22.《聯合報》第37版)情意溝通教學理論作為生命教育、全人教育的一環,希望也能在促進安身立命方面發揮一點功能。

 

鍾聖校教授書中提到情感是德性的來源,當我們去了解年輕人對寬容、欣賞與尊重的理解,不只是廳他們說,而是能從態度、行動與個人素養以真正了解他們到底懂得多少,又能實踐多少。但道德實踐不是一種命令,而是源於內在情感的正確闡發。簡言之,人們必須學著去與人與生俱來的情感達到更完全的認識,好讓我們不會成為感情發作時的奴隸,達到內心的和諧,進而使我們的生活和諧。
 

此外,情意教育也是美育的重要環節。但從美育在台灣並不受到重視,經常被當成藝術教育的情況來看,社會各種層出不窮的低情商事件便不令人感到意外。並且情意教育不是單一課程能夠教導的知識,需要家長和社會共同配合,試問一個孩子若是回家看到家人不懂得處理自己情緒與感情,成天吵架打罵,對社會、他人多所不理性的批評,用暴力發洩情緒,怎麼不會有樣學樣!

一個關於仇恨的故事,只是一個故事。人有情緒很正常,偶爾我們會有仇恨也屬人性,但我們必須學著不讓仇恨填滿我們的人生,以至於讓我們的人生容不下一個更好的人、更有希望的未來,給予那些關心我們、愛我們的親朋好友和我們一起走下去的空間。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0983684

 回應文章

波音747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是的
2014/02/10 21:01

您說得非常好


淘氣麗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4/02/07 10:38
好作品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