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有些學校沒有教室
2013/10/30 22:11:53瀏覽2623|回應0|推薦16

程子曰:「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

——朱熹:〈論語序說〉《四書章句集注》

 

談到教育,因著兩岸對中國教育的史觀不同,自然著述內容也不同。二是兩國對於中國古文經典的現世作用想法也不同,不久前台灣搞讀經運動,但當中對於國學與民族、人民的關係是疏遠的,反觀中國則是在改革開放後,近幾年積極提倡國學,甚至最近他們還研擬要減少義務教育階段的英文課,走上和台灣不同的道路。

課餘時間,我把過去沒有好好讀過的國學經典找來,最近在讀朱熹注的四書,當中他引了程伊川這段話。說真的我看讀了之後內心頗有感觸,對於「一個人怎麼樣才算得上會讀書」,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一味的著眼於降低學生的課業壓力,但降低壓力與引發興趣是兩回事。

試問降低課業壓力之餘,我們有明顯增進學生對於閱讀,對於找出自己的未來方面,對於更有效的從教育中維持身心發展的強健等方面的能力嗎?

壓力永遠免不了的,求學期間培養不出對生活、自我與社會的認知,出社會反而會面對與求學階段截然不同,更顯得巨大與不同調的社會壓力,結果多少年輕人一時適應不良,而衍生了許多社會問題?義務教育、國民教育階段的教育參與者們(專家、學者、教師,以及學生家長),該如何去反省與思考這個問題呢?

然而,有些學校不處理教育問題,有些教育工作者不問關於教本質的問題,他們是程伊川指摘的對象。

 

教育,便是一個具有化育作用的容器

 

有的學校卻漸漸失去學校存在的本意,那樣的學校不再有教室,僅存如用以出售的空屋。

一所學校裡頭有多少空教室,和一棟大樓有多少空屋意義是不同的。教室下課,暫時沒人,但隔天有課,教室又會有使得教室成為教室的成員們出現,老師上課,學生聽講。從更長的時間紐帶看,教室送走今日的畢業生,接著又會迎來明日的新面孔。學習便是在送往迎來中,不斷豐富自身的價值。

空屋空著就是空著,沒人住就是沒人住。賣家期待買家,而空屋子能期待什麼呢?它們的價格很高,高到不是一般人所能輕易擁有。能夠取得空屋子所有權的人,很可能要把下半生都抵押給銀行。與其說擁有,不如說是一種不得不接受的命運。

空教室孕育豐富生命力,空屋子則象徵現代人都市化的詛咒。前者是教育,以培育公民為己任,後者則是拜倒於金錢的商品。

正如做學問做了十幾二十年,卻依舊只是讀書而沒有真正將書本傳遞的精神轉化為內在的價值。這樣讀書讀了半天,如朱熹所說,完全沒有變化氣質的效果,那讀書又有什麼意義?

同樣地,還是那句話:「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某些財閥設學校之前已不問教育,只問經濟;設了之後難道因為有了學校身份,自身就化身為教育人?不以教育的心辦教育,偏離學校設置初衷,最後的結果就是教育沒搞好,經濟也沒搞好,辦不下去。

有些學校沒有教室、沒有老師、沒有學生,只有空屋子。


作者粉絲頁

MyPlus專欄連結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926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