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教改最大的錯誤就是延後分流,莫名其妙增加沒有急迫性的通識課程,卻排擠到了更重要的主科課程
2009/12/11 12:39:22瀏覽3038|回應8|推薦51

這一篇文章回應 BigMac 的文章:台灣學生的問題,干分組啥事?

BigMac 探討了三篇文章:
錢致榕:知識分子不做文盲 也不做理盲 2009/12/8
錢致榕:大學畢業 只能稱知「道」分子 2009/12/8
通識課混 廖咸浩:高中過早分流 2009/12/9

關於錢致榕:政治大學講座教授錢致榕形容,如果文理分家,就有如人用單腳跳,路走不遠;如果文理兼通,就有如雙腳走路。他建議學生,大學前兩年努力念學科,後兩年加強術科,兩者兼顧,不必害怕找不到工作。

時和 認同:能找到工作最重要。

關於廖咸浩: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批評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遲到、打瞌睡、吃泡麵,態度散漫,引起各方討論。台大主任秘書廖咸浩昨天指出,這與學生對通識課不重視有關,且關鍵是高中太早分流。

時和 認為:教改最大的錯誤就是延後分流。

.

錢致榕之所以能出人頭地,是因為它的數理科強

從維基網站上可得知,錢致榕是台灣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然後赴美獲得物理博士。

錢致榕當年所讀的通識教育課程絕對不會比現在的大學生多。

錢致榕之所以能出人頭地,是因為它的數理科強,能得到機會進入美國名校拿到博士學位而更上一層樓。

很多通識是人生的經驗,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學習及認知。相信錢致榕教授的通識也是在人生不同階段逐步學習到的。通識教育用不著全部擠到高中時來教,高中時應該強調未來學習的主科,目前台灣的大學生主科反而太薄弱,主科沒學好,反而浪費了大學的時間。

.

國高中的通識課程太多,導致排擠效應,讓國高中生的主科變差

2009年台灣教育充滿青春之「怨」?國中生怨「為何是蒼白的15歲」,上了國中幾乎是苦難的開始;高中老師也替學生叫屈,台灣高中生要上23門學科,負擔居全球之冠,忙得只能利用上課時間吃飯。

台灣 國中及高中的通識課程太多了,導致排擠效應,讓國高中生的主科變差。

尤其是公民課程,包括社會、法律、政治、及經濟,絕大部分的高中生沒有能力吸收。但是這排擠效應讓高中生的英文和數學學習時間被剝奪。參考 翟本瑞/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投書:考公民…他們的生命還感受不到彭廣林陪3千金走教改路國高中的公民課程課綱 應該徹底重訂

對未來要攻讀理工科的學生而言影響尤其的大,英文和數學的落後將讓台灣的學子無法和中國大陸、印度、甚至是香港的大學生競爭。

所以香港學者才會譏笑台灣目前的教改是花拳繡腿,沒有競爭力。 評論:港學者看台灣/學生基本功不好 只能教花拳繡腿

.

主科變差 台灣學子將喪失競爭力

目前台灣學子的英文和數學都差中國大陸名校學生一大截,更無法與印度理工學院的學生相比。在美國,名校的獎學金都被中國大陸及印度學子拿走,他們的畢業生也已經攻佔全美各大學的教職,逐漸影響以美國為全球中心的學術界。而台灣學者的影響力卻隨著老一輩的留學生學者退休而式微,ironically,40歲以下的大學教職已經很少為台灣出來的留學生。

有很多台灣女留學生選擇嫁給大陸的留學生,因為他們能拿到獎學金,畢業後能找到高薪的好工作。

台灣教改學者的盲點在於忽略了全球化的競爭。目前的產業界更需要配合跨國的合作及產銷,想要獲得高薪的工作,必須和兩岸三地甚至是全球的學子來競爭。很多學子到面試時,才了解自己的弱點,到那時為時已晚。

國內國中及高中最大的問題是教得太雜了,樣樣都教、樣樣學不好。大學的學測每科都要考更是可怕,「」是基礎沒話說,但是自然科包括: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社會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包括:社會、法律、政治、和經濟)。學測不分流,所有的考生 (不分文、理、法、商、工、農、醫) 都要考這麼多科,眼睛不近視、身體不搞壞才怪。

高中通識課程太重,公民(包括社會、法律、政治、以及經濟)尤其應該改為選修。現在的高中生,每天晚上即使讀到12點,也不見得能跟上進度,眼睛也近視了、身體也搞壞了。時和 認為:教改最大的錯誤就是延後分流,莫名其妙增加沒有急迫性的通識課程,卻排擠到了更重要的主科課程

通識教育是終身學習教育,需要透過人生的經驗,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學習及認知。通識教育沒有急迫性,用不著全部擠到高中時來教。

更可惜的是,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及精神,非主科的學習時間排擠到了主科的學習時間,主科的基礎反而沒打好。主科沒學好,反而浪費了整個大學的時間。

主科沒學好,更造成對自己沒有信心。近半大學生迷航 不知要做啥?問卷詢問學生「現階段的生活,你覺得最痛苦的事情是?」逾4成大學生表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近4成高中生則認為是「課業太重」。

《Cheers》雜誌公布「2008年大學調查」,各大學畢業生畢業3個月內投入職場比例僅2至4成,留在校園繼續升學比例,部分學校甚至超過6成。包括台大台北大學、政大、中央等國立大學的延畢生比例,皆占應屆生約20%。 請參考 不想出社會 國立大學生20%延畢

目前台灣增加更多的尼特族NEET,全稱是:「Not currently engaged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及啃老族,自然和他們在大學時期主科沒讀好、基礎不紮實有關。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時和 認同:能找到工作最重要。

.

台灣學生的問題,干分組啥事?

至於第三篇文章 通識課混 廖咸浩:高中過早分流,台大主任秘書廖咸浩指出: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遲到、打瞌睡、吃泡麵,態度散漫,這與學生對通識課不重視有關,且關鍵是高中太早分流。

廖咸浩的看法顯然有盲點,台灣學生的問題,干分組啥事?

BigMac 指出:現在的高中分組是有它的問題,但是高一及高二都要修公民,而且高一理化修讀時間比史地還少,高二不分文理都要研修史地來看,請問一下台灣學生重理工輕人文,是「高中太早分組」的問題嗎?

時和 認為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吃東西事件是「被逼上梁山」的結果。真正的問題是出在跨校區的排課,學生忙著趕車,很可能根本沒有時間吃午餐?

假如能解決跨校區排課的問題,那「上課吃東西的事件」根本就不可能發生。請參考 跨校區排課 ── 也談 洪蘭批台大醫學生事件

.

延伸閱讀:
超導博士朱經武:台灣別輕科學 2009/12/13
台灣的大學生 競爭力沉淪 2009/12/14
民粹式教育 讓大學生迷失 2009/12/15
教改總體檢/怨→蒼白的十五歲  2009/12/17
教改總體檢/願→籲政府速召開教改檢討會 2009/12/17
冷眼集/本位主義 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2009/12/17
教改怨與願 蒼白的歲學得好累 2009/12/18
95、99課綱 退休師:都不合格 2009/12/18
國中生家長籲速擬12年一貫課程規劃 2009/12/18
學生英文差 朱立倫:奇恥大辱  2009/12/18
大學生中文差 這才恥辱   2009/12/19
英文好? 請看看偏遠小學 2009/12/19
歐巴馬力倡提升數學與科技教育 2009/12/19
回響/孩子的書包 超過10公斤 2009/12/19
他們追求頂尖,台灣呢? 2009/12/21
英文不好 老師發怒了 2009/12/24
報告總統:砍60所大學救失業  2009/12/25
休學生上吊後 台大緊急情緒輔導 2009/12/30
歐巴馬拚教育!培訓數科師資 2010/1/7
培育人文社科人才 朱自喻播種者 2010/1/8
李家同:南韓能輸出核電廠,台灣呢? 2010/1/18
從李家同想到林義雄 2010/1/19
教改競爭最優 美國多州學區抵制 2010/1/19
教授法律道德?法學院冷淡 2010/1/22
正義撇一邊?律師的貪婪之路 2010/1/22
高收入=高成就?律師常有的迷思 2010/1/22
馬:我大學國際化低 恐影響國力 2010/2/3
耶魯校長:25年內亞洲大學趕上英美名校 2010/2/3
關心考生 教育部該看上還是看下 2010/3/4
無厘頭社會課 能教出有品生? 2009/6/21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epe&aid=3578155

 回應文章

HC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樣樣讀樣樣稀鬆
2011/03/24 18:14

因小孩上了國中我才開始去了解現今的升高中.大學考試內容.

我非常同意你的意見,國高中生學得太雜,升大學學測不分流,各科通通考.資優小孩讀來能應付,一般小孩無法樣樣應付學得樣樣稀鬆或放棄,當然基礎就不夠好,難怪現在的大學生素質漸低落.

以前的聯考,讀文組不需考理化生物,所以高中時他可以專精在文科基礎上.讀理組的不需考史地,所以他將時間專精在理化基礎上,基礎自然就會好.

時和(leepe) 於 2011-03-25 01:25 回覆:

謝謝 HC 的分享。

時和 從三個小孩唸書的經驗,建議您:

加強小孩國文、作文、英文、和數學的能力,不要太介意分數。

國文、作文、英文、和數學是所有學習的基礎。

上哪個學校不見得重要,倒是要觀察小孩的興趣。

未來能讓小孩讀他有興趣的科系也許更重要。

.

HC 的小孩今年上國一,他們這一屆的出生人口只有27萬人,比 時和 三個小孩他們當年的出生人口各32萬人 少5萬人,競爭壓力應該會減輕很多。

不要太在乎上哪個學校,應該注意的是最基礎的國文、作文、英文、和數學有沒有學得紮實。


NAP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考試引導一切
2010/01/23 23:55
只要有考試,提早或是延後分流都是一樣。就算是主科課程,只要不考,學生照樣不專心念。以前不能理解為何美國的 SAT(申請大學參考用)、GRE (申請研究所參考用) 一般性考試題目範圍居然只有英文(對我們說是國文)和數學,沒有理、化、生物、歷史、地理、英文(外文)等等我們認為很重要的必考科目。

雖然我們諷嘲美國人數理差,但事實上,諾貝爾獎得主中,美國人占了一半以上,美國的理、化等科學基礎研究能力仍是世界第一。考試科目,學生一定會花費全力去研鑽精讀,不管該科對未來的職場競爭力有無幫助,而輕視主科(就算是核心必修課程也一樣)。 唉!科舉制度的餘毒,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消除。
時和(leepe) 於 2010-01-24 22:08 回覆:

謝謝 NAPA 的分享,完全贊成 NAPA 所看到的觀察。

普通人的能力有限,確實無法樣樣都精通,能將主科學好,能跟得上進度就已經是很難得的了。

有諾貝爾獎的目標是很重要的!

在台灣,高等教育的罩門在英文。倘若英文不好,很難獲得新知。

過去強調科學中文化,現在似乎已經被拋在腦後了。每天都在要求SCI、SSCI,倘若英文不好,要怎麼玩這種學術的遊戲?

還請 NAPA 有空指導:台灣教育的癥結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 Matt22 的文章: 教育觀念漫談 - 是父母,還是孩子出了問題?
2009/12/18 17:06

這裡記錄回應 Matt22 的文章: 教育觀念漫談 - 是父母,還是孩子出了問題?

一直以來感覺 Matt22 是獨善其身的想法?

>> Matt22 說: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應該有信心拿回子女教育的主導權,不論環境如何,都能堅持自己。孩子是自己的,制度好壞,結果都是自己的孩子承受,與其埋怨不合理,不如挽起袖子來,自己決定方向。擔心競爭力衰退的父母更不妨想一想,職場上不就是如此嗎?看著公司或大環境變化,我們是坐等著被淘汰,還是主動出擊,開展自己的方向?

我們談教育,看到的是整個學生世代的茫然,想到的是未來這批學子的競爭力與扛起社會責任的能力。

教改總體檢/怨→蒼白的十五歲  2009/12/17
教改總體檢/願→籲政府速召開教改檢討會 2009/12/17
冷眼集/本位主義 壓得孩子喘不過氣 2009/12/17
教改怨與願 蒼白的歲學得好累 2009/12/18

現在的高中生,每天晚上即使讀到12點,也不見得能跟上進度,眼睛也近視了、身體也搞壞了。這是整個教改出了問題!

不論學生、老師和家長,對台灣的教育都抱怨連連。國中生認為上國中只代表更多考試,基測是刑罰;高中老師替學生叫屈,台灣高中生要上23門學科,負擔居全球之冠,忙得只能利用上課時間吃飯;家長則因參考書是教科書數十倍重,把孩子壓垮而不捨。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她之前看到一群高中生,看起來「吃不好、睡不飽、跑不動、學不了」,十七、八歲的孩子走路是用拖的,穿的衣服垮垮的。

Matt22 您有沒有注意到,您討論的觀點和教育人員關心的方向不同。


時和(leepe) 於 2009-12-18 17:16 回覆:

>> Matt22 說:所以老三不但唸的輕鬆,修的進階課和兄姊一樣多,更能提早一年畢業,省掉無謂浪費時間。我發覺有一個嚴重認知不同之處:美國高中畢業學分要求低,但是好學生修課目標不是只為達到畢業要求而已,若真正想唸書,在意的應該是學校開的課是否夠多夠深,能否滿足需求。

有沒有注意到,時和 一直相信,絕對不會有任何一位美國高中生的怪胎,沒事幹去修所有的自然科包括: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和社會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包括:社會、法律、政治、和經濟)。

因為他們學分修夠了,更能提早一年畢業,省掉無謂浪費的時間。So,幹嘛無聊到科科都修?

-----------------

>> Matt22 說:台灣觀念裡的修課,卻以考試拿高分和滿足畢業要求為目的,所以埋怨學分多,不想(需)唸的課多。

現在的高中生,每天晚上即使讀到12點,也不見得能跟上進度,眼睛也近視了、身體也搞壞了。這是整個教改出了問題!

結果是大學的主科基礎也沒打好,造成進大學後是能混則混,大學的學習等於浪費了,整個教育都失敗了。

整個問題出在:教改最大的錯誤就是延後分流,莫名其妙增加沒有急迫性的通識課程,卻排擠到了更重要的主科課程。

還請 Matt22 繼續指教 時和 的文章:教改最大的錯誤就是延後分流,莫名其妙增加沒有急迫性的通識課程,卻排擠到了更重要的主科課程

不知道 Matt22 到底有沒有了解教改的錯誤在哪裡?

時和(leepe) 於 2009-12-19 23:56 回覆:
家長的觀點? 還是教育家的觀點?

>> Matt22 的標題:教育觀念漫談 - 是父母,還是孩子出了問題?

聯網城邦中 時和 從不諱言 時和 佩服 時季常教育博士的觀點,那是因為他談到了教育現場真正的問題,以及應該改進的地方。

什麼是教育的問題?試舉幾例:
1. 英美教育為什麼會辦不好? (時季常)
2. 有趣的現象:拼命不讓學生多上課 (時季常)
3. 北美與東亞升學就學機會本質之不同 (時季常)
4. 及早立志,力行不懈:台灣與美國教育分流作法,孰優孰劣?  (時季常)
5. 美國教育這麼差,為什麼還是世界強國?  (時季常)
6. 有趣的師生對話:談美國中學的短期停學處分  (時季常)
7. Dropout Nation:美國十二年國教卻造成有三分之一中輟生的報導 TIME Magazine, April 17, 2006
8. 歐巴馬力倡提升數學與科技教育 2009/12/10
9. 時代周刊:歐巴馬應向中國學5件事 2009/11/15

2. 重視教育,向下扎根:
中國政府數十年來大力投資教育,識字比率已達90%,比美國的86%還要高。最近並全力推動科學、數學、英語教育,要求小學數學和科學老師需有相關學位,美國八年級數學老師有數學學位的不到一半。而且中國學生學生作功課的時間是美國學生的兩倍,甚至小學生周末也去補習數學。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也許不如美國多,但未來中國不僅提供廉價勞工,也能提供「聰明勞工」。

10. 學貸爛帳 美大學頭痛 2009/12/16
11. 逾四成美國父母 幫子女還債 2009/12/16

.

12. 教改怨與願 蒼白的歲學得好累 2009/12/18

不論學生、老師和家長,對台灣的教育都抱怨連連。國中生認為上國中只代表更多考試,基測是刑罰;高中老師替學生叫屈,台灣高中生要上23門學科,負擔居全球之冠,忙得只能利用上課時間吃飯;家長則因參考書是教科書數十倍重,把孩子壓垮而不捨。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她之前看到一群高中生,看起來「吃不好、睡不飽、跑不動、學不了」,十七、八歲的孩子走路是用拖的,穿的衣服垮垮的。

13. 從「學測英文作文抱蛋人數高達2萬2462人」談起
14. 大學生中文差 這才恥辱   2009/12/19
15. 18分上大學 前台大校長:假公平 2007/8/23
16. 教改白老鼠 大一數理直直落 

時和 對小孩就讀在台北市的公立國中的班級以及全校同學做過課業分析 http://blog.udn.com/leepe/542225,在國中二年級時,主要學業成績有六科:國文、英文、數學、理化、歷史、和地理。從成績列表單上可以看出:全二年級有百分之四十的同學六科平均成績不及格;全二年級有超過百分之六十的同學數學成績不及格。這可以推論出:小學的基礎教育就失敗了。

高中通識課程太重,公民(包括社會、法律、政治、以及經濟)尤其應該改為選修。現在的高中生,每天晚上即使讀到12點,也不見得能跟上進度,眼睛也近視了、身體也搞壞了。時和 認為:教改最大的錯誤就是延後分流,莫名其妙增加沒有急迫性的通識課程,卻排擠到了更重要的主科課程

-----------------

以上列舉 16 篇文章,我們探討教育問題,真正出狀況的地方和 家長 都沒有關係。

Matt22 的標題:教育觀念漫談 - 是父母,還是孩子出了問題? 讓 時和 感覺 Matt22 您只是家長的觀點? 而非教育家的觀點?

教育家關心的是未來國家整體的實力,有近半的學生學業平均成績不及格代表的是什麼意義?有三分之一的高中生 dropout 又代表的是什麼意義?

Matt22 您有想過嗎?

是教育執行方法本身出了問題?還是家長?或是小孩出了問題?

時和(leepe) 於 2009-12-20 11:38 回覆:

有時候真想對 Matt22 說:您真的不了解 教改對台灣學子的摧殘。

您說的家長的看法:到底是 美國家長的觀點?還是台灣家長的觀點?

聽一聽台灣的家長怎麼說:

1. 翟本瑞/南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投書:考公民…他們的生命還感受不到

『聽到教育部計畫將「公民與社會」加入大學指考考科,我的頭皮開始發麻,也為女兒和兒子將來要繼續受到荼毒感到憂心。
           
自己大學時主修經濟學,對政治學有興趣,拿了社會學博士,曾經教授社會心理學,長期關心台灣社會,目前擔任社會科學院院長,對教育部這麼重視社會科學,豈非最應感到高興的人嗎?怎麼這麼不領情?

‧‧‧略去一段‧‧‧
           
有時在送小孩上學途中,會和他們談些時事、社會現象及國際趨勢,培養他們基本的社會科學素養,即使如此,他們總告訴我,考試時社會科好難,不管小學、初中都一樣,我知道,他們的生命感受還不到那個階段。我回想高中以前的社會科教育,自己也同意這點,社會科學是要有生命體驗和成長歷練才會感受的,憑空讓孩童在考試壓力下學習社會科學,只會產生反效果,認為社會科學只是背誦的學科。』

 

2. 彭廣林陪3千金走教改路

彭家三千金目前分別就讀大二、高二、國三。七年級後段班的大女兒是實施教改前的最後一屆,大女兒的國中課本,彭廣林和在擔任小學音樂老師的太太都還看得懂,老大只需要補數學和理化就可以;二女兒開始學建構式數學,就「很慘很慘!慘到必須補全科」;等到小女兒上國一,這對學音樂的父母覺得,「哇塞,連社會課本都超級難」!



3. 教改怨與願 蒼白的歲學得好累 2009/12/18

現在的高中生,每天晚上即使讀到12點,也不見得能跟上進度,眼睛也近視了、身體也搞壞了。這是整個教改出了問題!

不論學生、老師和家長,對台灣的教育都抱怨連連。國中生認為上國中只代表更多考試,基測是刑罰;高中老師替學生叫屈,台灣高中生要上23門學科,負擔居全球之冠,忙得只能利用上課時間吃飯;家長則因參考書是教科書數十倍重,把孩子壓垮而不捨。

政大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她之前看到一群高中生,看起來「吃不好、睡不飽、跑不動、學不了」,十七、八歲的孩子走路是用拖的,穿的衣服垮垮的。
------------

假如學生跟不上進度,當然得靠補習班的補救。

教改的問題出在課程太多太雜,樣樣都要考,學生應付不來,學生無法吸收,只好求救於補習班。

教改前聽說補習班都快倒光了,但是教改以來,補習班暴增幾倍、增加了上萬間:教改10年 補習班暴增上萬家

可見得是教改出了問題,課程太多太雜,樣樣都要考,學生應付不來,學生無法吸收,不補都不能。

真正的作法應該是 減少不必要的課程,減少不必要的考科,學生有時間有能力自修,對補習班的依賴自然會減少。
---------------

真的不知道 Matt22 是美國家長的觀點?還是台灣家長的觀點?


時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 Matt22 的文章:推廣第二外語(英文)的我見
2009/12/15 09:34

這裡紀錄 回應 Matt22 的文章:推廣第二外語(英文)的我見

美國教育的優點就是在讓你自己加強自己有興趣的學門,不相干的科目,絕對不會有人強迫你去讀。

>> Matt22 說:因為我們高中根本沒開進階的物理課。所以X-Ray網友女兒沒修物理,也可能是相同原因,而且學士後醫學系入學考試要考物理,有意的學生,在大學一定會修物理,物理能說不是主科嗎?

希望聽到的解釋是:因為物理並非生命科學系的主科,所以用不著提前在高中時加強。或是Advanced物理所需要的背景知識較多,不適合在高中時學。

跟 Matt22 抬槓這些,只是希望 Matt22 能了解台灣教改的錯誤:

國內國中及高中最大的問題是教得太雜了,樣樣都教、樣樣學不好。大學的學測每科都要考更是可怕,「」是基礎沒話說,但是自然科包括: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社會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包括:社會、法律、政治、和經濟)。學測不分流,所有的考生 (不分文、理、法、商、工、農、醫) 都要考這麼多科,眼睛不近視、身體不搞壞才怪。

真的用不著把每科通識課程都擠到高中時來教,現在台灣的高中生,每天晚上即使讀到12點,也不見得能跟上進度,眼睛也近視了、身體也搞壞了。

更可惜的是,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及精神,非主科的學習時間排擠到了主科的學習時間,主科的基礎反而沒打好。主科沒學好,反而浪費了整個大學的時間。

愛因斯坦即使是生活在台灣的高中生,他受得了嗎?他的學習天分是否反而被消磨殆盡?

大學不是社會組的科系,有必要在高中時就教法律與政治嗎?

就像是美國的學士後醫學系,即使要考物理,但是需要擠到高中時就那麼的強調嗎?到大學時再修不就成了?

---------------

時和 的直覺猜測X-Ray網友的女兒在大學是否是攻讀生命科學領域的科系?那是因為她女兒有一個專攻的學科群:4.心理學、5.化學、及 6.生物學。

美國教育的優點就是在讓你自己加強自己有興趣的學門,不相干的科目,絕對不會有人強迫你去讀。

----------------

謝謝 Matt22 一直以來的互相切磋,美國的學風自由,造就了美國的人才輩出。但是 時和 也相信,絕對不會有任何一位美國高中生的怪胎,沒事幹去修所有的自然科包括: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和社會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包括:社會、法律、政治、和經濟)。

還請 Matt22 繼續指教 時和 的文章:教改最大的錯誤就是延後分流,莫名其妙增加沒有急迫性的通識課程,卻排擠到了更重要的主科課程


時和(leepe) 於 2009-12-15 09:39 回覆:

這裡紀錄 回應 X-Ray 的解說

謝謝 X-Ray 的解說, X-Ray 提及:美國的升大學制度是很彈性,很自由的;各個學生除了應修高中基本課程外,其他可按自己的性向和興趣選擇適合他自己的課程學習;

正是 時和 所認知的美式自由學風。

台灣在二月份考的升大學學測是一次考完五科加國文及英文的作文。不分文理法商工農醫,考相同的題目。但是自然科包括: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社會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包括:社會、法律、政治、和經濟)。怎麼可能要求同學同時懂那麼多的課程?

結果台灣的高中生,每天晚上即使讀到12點,也不見得能跟上進度,眼睛也近視了、身體也搞壞了。更可惜的是,花了那麼多的時間及精神,非主科的學習時間排擠到了主科的學習時間,主科的基礎反而沒打好。主科沒學好,反而浪費了整個大學的時間。

.

>> X-Ray 說:一併回答時和的疑問;我女兒在高中時有修過物理,是GT班,而不是AP課程;她的性向那時還不很清楚,所以包羅萬象的修AP課;現在她才大二,主修是生物工程,將來或有可能轉醫預科;而物理是這兩學門的必修科;根據統計,美國的學士後醫學系所招的學生,大部分反而不是純生物系畢業的,各種科系畢業的都有,尤其對具有人文素養的學生反而更有興趣……

在台灣,Bio- 被翻譯成生命科學,讓人感覺比生物工程人性化一些,當然,兩者是相同的東西。

時和 借機引用 X-Ray 女兒的課程,只是想說明:用不著將所有的通識課程通通擠在高中時教。台灣教改的盲點是:通識課程喧賓奪主,排擠到了主科的學習,主科不好,反而讓整個大學的學習都失敗了。

相信X-Ray 女兒也有學樂器,除了X-Ray 女兒所修的課程之外,如果美國的高中課程還要強迫必修:地球科學、地理、社會、法律、政治,X-Ray 女兒受得了嗎?

再次謝謝 Matt22 and X-Ray 的美國資訊。台灣教改完全是由留美學人所主導,但是改到現在是程度愈來愈差。這些搞教改的留美學人真的是錯了。相信 Matt22 and X-Ray 即使在美國也看到大陸留學生的崛起,而台灣還在關起門來向下沉淪?完全看不到全球化的競爭,令人擔心。


ggyywk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博士畢業, 卻連知道份子也稱不上, 可謂文理盲兼通!
2009/12/14 16:33

經濟起飛時期, 人力資源供不應求, 只要能把缺的螺絲補上讓國家機器運轉就能賺錢, 當然不會太計較螺絲螺帽是否完全合用; 現在可不一樣, 經濟大環境不好, 哪個國家的人力資源運用越有效率就越能勝出, 能把各方專才放在刀口上使用的就越有競爭力, 所以不論大環境景氣好不好, 專才教育都能因應自如, 通才教育在景氣好時其缺點還不明顯, 學藝稍微不精還是有人給工作, 一旦經濟走下坡就完了, 反而更突顯專才教育提早分流的可貴.

這位錢致榕先生從他發表著名的"台灣社會濫情又理盲"一文後, 小弟才知道有這號"大師"存在, 在我持續觀察他後續幾篇論述之後, 發現到一件共通的事實: 就是內容很膚淺空泛, 漫天鋪地批評一堆高中生也看得出的社會現象, 可是觀察的深度廣度都不夠, 這也就罷了, 問題是也看不出來他有用一個系統性的邏輯來分析這些現象的成因並提出建設性的解決方案. 如果他老兄以為這樣的等級就能在台灣混下去, 恐怕太污辱台灣民間的智慧.

而這些人也實在好笑, 他們之所以會有目前還算不錯的成就, 都是靠教改前提早分流的教育制度栽培出來的; 而現在進入社會遇到問題的大學生, 都是在高中時被教改通才教育制度荼毒的一批, 廖咸浩更是睜眼說瞎話鬼扯, 當台大主祕實在太埋沒人才, 建議他快丟履歷表到華爾街!   

時和(leepe) 於 2009-12-14 17:58 回覆:

謝謝 Yang Sir 的分享,時和 完全贊成 Yang Sir 的觀點。

所謂學業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求職工作是非常重要,必須優先考慮到的。求職工作依靠的是專業的能力,能找到好工作算是人生起跑點的成功。

當然,一個完整的人必須要有通識的學養與智慧,當工作穩定後,所謂行有餘力,則可以加強通識的知識。這才算是人生下半場的圓滿。

這些成名的教授當然了解全方位通識的重要性,在他們工作成就已經穩定時,相信他們也一直追求全方位的通識,讓自己能更融入整個社會。

.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學業有先後的觀念,先要能找到工作,讓生活能不虞匱乏,再加強通識,這才是務實的作法。

假如專業知識及技術沒學好,假如因此找不到稱意的工作,那還奢談通識教育是本末倒置的作法。

就像是蓋大樓,打地基及結構要優先完成,裝潢和環境美化一樣的很重要,可是那也要等到打完地基及結構完成後才能進行。

通識教育與專業知識技能的互補也是一樣,要有優先的順序。通識教育是終身學習教育,需要透過人生的經驗,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學習及認知。通識教育沒有急迫性,用不著全部擠到高中時來教。

政府應該推廣終身學習教育及成人教育,當人們在先能找到工作的前提之下,由終身學習教育或是成人教育來繼續推廣通識教育。


看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就業問題和教育分流
2009/12/14 04:48
就業問題和整個經濟大環境有關,跟教育分流沒有多大關係。
在九年國教上路,老師嚴重缺乏的時代,很多不是本科的也可以找到國中教書。數十年前經濟起飛的時代,有幾個中小企業的業主是做自己學的那一行?
我剛來唸書的時候,遇到一位外文系畢業的女生來唸電腦(在紐約理工學院),雖然辛苦一點,她也唸下來了。
想唸書的人,不管有甚麼困難,都會想辦法解決。
只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念大學或研究所。職業無貴賤,只要做得好,連打掃清潔都可以成為專業。
主科固然重要,讓孩子們太早進入專業領域,卻可能剝奪了他們追求其他知識的機會。何況有些孩子興趣廣泛,高中時根本不能確定志願。
如果需要銜接教育和就業,不如加強高中的職業教育。讓沒有興趣唸書的孩子從工作中找到志趣,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
但是也要矯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錯誤觀念。
國內外的大企業中,多的是白手起家的老闆,成功後才請來博士碩士幹部。
會做事的人,不一定會唸書,反之亦然。
時和(leepe) 於 2009-12-14 06:18 回覆:

>> 看雲說:主科固然重要,讓孩子們太早進入專業領域,卻可能剝奪了他們追求其他知識的機會。何況有些孩子興趣廣泛,高中時根本不能確定志願。

應該說,很多人很早就立定了志向,也了解自己將來要做什麼。

對於那些無法確定志向的學生,大學應該將轉系的門檻開放得更彈性些。現在國內大學也流行〝不分科〞學系,進大學大一或是大二後再選擇要攻讀的方向。

甚至還有〝完全通識沒主科〞的學系。

時和 認為,通常無法在高中前就了解自己興趣及方向的學生,通常在大學畢業後其主科也將相對的薄弱,並且不利於就業。

.

>> 看雲說:只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念大學或研究所。職業無貴賤,只要做得好,連打掃清潔都可以成為專業。

完全贊成看雲的觀點。

時和 在 哀教育部消滅高職 的文章中也指出:

教改人士最大的錯誤恐怕是誤認為所有的人都應該很有錢?能負擔大學的高學費?事實上當然不是。對於經濟環境差的家庭,孩子唸大學 阿爸沒錢繳學費…:個案三》四子女還沒畢業 就欠百萬;個案五》「後悔 讓他們唸這麼多書」。 揹債貸款唸書是風險,別讓孩子揹著債務成長。對於家庭經濟嚴峻的學子來說,能及早就業是唯一的選擇;就業後ㄧ邊工作、一邊進修,也許才是最務實的方法。

產官學多元觀點 大專青年就業計畫  文章中指出:目前台灣過於重視大學教育而忽略技職教育,因此訓練出來的學生並不符合職場的需求,且每所大學同質性越來越高,人才的培育呈現單一化,無法供應市場多元的需求。

教育官員應該更強力的推廣技職教育,同時強調在職進修與成人教育等終身學習教育的延續性。


ggyywk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教育延後分流, 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嚴重!
2009/12/13 18:59

若真是因排課不當造成學生無法用餐, 那就是排課該被檢討, 怎麼能說餓上一頓有甚麼關係? 發現問題就是要去解決, 不可隨便找藉口合理化, 否則社會是要怎麼進步? 這種事情不能用個人的主觀經驗當標準, 你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少吃一頓飯, 你對你自己的身體負責, 但若因此認為別人也可以少吃一頓飯, 未免也太罷道. 如果排課的學校行政人員也這樣想, 那就是失職, 等於刻意虐待學生! 學校當然有義務營造出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生態, 要我說搞不好其實台大課排得很好, 把不需花太多腦力的科目排到吃午飯後容易昏昏欲睡的第一節, 你不能說它不重視通識課, 學生的精力本就還是應該放在本科的重點科目, 醫理工專業科目的難度可不是開玩笑的, 要真是如此您看看吳嘉苓教授多大器!

台灣學生太好命, 這倒是事實, 其實也是這些父母們自己造的孽!  而教育延後分流, 只會讓情況變得更嚴重. 全才教育是菁英教育論者的遺毒! 他們把因果關係弄反了, 菁英永遠是少數比例! 不可能因拉高教育的學程而創造出更多的菁英. 事實也只有真正擁有菁英資質的人, 才可能既通且專, 而他們也根本不需要特別栽培就能成為通才, 成為通才完全是自發的. 要特地栽培才能勉強成為通才的, 當然也不是真正的菁英! 要求各種資質不同的人都能成為通才, 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反而會破壞掉原本平衡的社會人力資源金字塔架構

如果還提倡菁英全才教育延後教育分流, 等於又讓學生家長做一個菁英夢, 豈不是又助長了中國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 父母更不可能不寵孩子, 這樣一來教育孩子獨立自主自我學習發展所長豈不更是癡人說夢? 我們的孩子何時才能適才適所, 發揮自己特有的專才?

教完基礎知能後早點分流, 讓孩子適性適才發展一技之長, 父母就越不需要幫他們操心.他們才能自立自主, 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為自己的前途努力, 台灣學生才有競爭力

很多關心台灣教育問題的人想法都太夢幻, 說法與做法互相抵觸, 教育是百年大計, 一定要把角度拉遠綜觀全局, 將想法概念建立模型做兵推考量實際執行面的問題, 經過多次驗證後才小心實施並不斷檢討修正, 如果在想法概念階段就有一堆邏輯上的矛盾, 就代表你的系統一定有問題, 請不要再隨便把國家未來主人翁當白老鼠!

時和(leepe) 於 2009-12-14 05:00 回覆:

謝謝 Yang Sir 的拔刀相助,時和 完全認同 Yang Sir 的觀點。

>> 第一段 Yang Sir 說:若真是因排課不當造成學生無法用餐, 那就是排課該被檢討, 怎麼能說餓上一頓有甚麼關係? 發現問題就是要去解決, 不可隨便找藉口合理化, 否則社會是要怎麼進步?  ....

完全贊成 Yang Sir 的觀點,跨校區排課讓學生花時間趕車,卻沒有時間吃午餐、無法休息備課,肚子抗議、精神無法集中,學習必然大打折扣。

但是誠如 Yang Sir 所說,應該是有辦法解決跨校區排課的問題。真正解決了跨校區排課的問題,那交通時間都能省下來,輕輕鬆鬆的吃個午餐、休息、加上備課,那哪有可能發生上課吃泡麵、啃雞腿、睡覺的事件?

明明是不應該發生的問題卻讓它發生,學校排課的單位真的應該好好的檢討。

>> Yang Sir 說:不可能因拉高教育的學程而創造出更多的菁英。.........,要求各種資質不同的人都能成為通才,根本就是自欺欺人,反而會破壞掉原本平衡的社會人力資源金字塔架構。

完全贊成 Yang Sir 的觀點,教改學者的盲點以為隨便送人學位,學生的程度跟著也會增加。但是現在的台灣,零分也能上大學,代表大學文憑不值錢了,主科沒學好,不想出社會 甚至是國立大學生20%延畢,學生的能力與自信都面臨考驗。

尤其令人惋惜的是,最青春的16到22歲黃金學習的階段都被浪費了,沒有專門技術,無法找到稱意的工作,更影響到成家立業的時機。

時和 完全贊成 Yang Sir 的觀點,更感謝 Yang Sir 的拔刀相助,Yang Sir 的觀點讓整篇文章更加完整。


安歐門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個人淺見,請參考
2009/12/12 15:12
台大醫學院學生不能餓肚子?為什麼?餓個肚子算得了什麼?
我當董事長之後,還常常餓肚子沒時間吃飯,但是,即使再餓,
我也不會在開會或上課的時候吃便當啃雞腿,那是沒禮貌,也絕無必要。
小餓一餐算得了什麼?我真是不懂。

個人認為,現今台灣學生喪失競爭力,主要是因為太好命了。
有那麼多的家長為他們想東想西,照顧頭照顧尾,打點一切。
全家一起拼命只為了進入一流大學,想要贏在起跑點,一生順利。
我的姊妹也都是如此,照顧孩子長達三十年以上,結果呢?
孩子一個比一個沒用,都是寵壞的軟腳蝦,當個兵也要哭哭啼啼。唉!

觀察社會上真正的成功者,哪個不是吃苦耐勞,自己奮鬥努力來的,
誰依賴父母的一路提攜?像連勝文、吳志揚一般?寧可不要的好。
我根本沒有父母可以依靠,反而讓我更堅強。

教育的重心,應該是教導孩子如何自我學習,如何自立,不是教導知識。
早不早分流實在沒那麼重要,理工科學生有許多作家、藝術家,
文學院學生一樣可以做貿易,成為一流企業家。
學校教育真有那麼神奇嗎?有那麼壁壘分明嗎?
我覺得我做工廠生意成功的原因,完全和工學院教育無關,
反而是武俠小說的俠義精神,讓我受人尊敬,贏得生意。

以上,僅供參考。


沙塵人間.難滌心垢.虛擬世界.反見真情.

時和(leepe) 於 2009-12-14 06:42 回覆:

謝謝 安歐門 的分享,您的看法將分成幾個子項回應。

>> 安歐門 說:台大醫學院學生不能餓肚子?為什麼?餓個肚子算得了什麼?

時和 從頭到尾都認同樓上 Yang Sir (ggyywk) 的觀點,也希望安歐門也能參考 Yang Sir 的回應。 另外 時和 的文章:跨校區排課 ── 也談 洪蘭批台大醫學生事件 也可以做參考。

當天是吳嘉苓教授上醫學系大二通識必修課「醫療與社會」,上課時間是下午的一點二十分(13:20),根據網友 鋼鐵鯊魚(台大醫師)的說法 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學生能不能有理由? 醫學系大二學生早上在羅斯福路校本部上共同科目到12點,接著必須各憑本事趕到仁愛路一號台大醫院上「醫療與社會」這門必修課。

時和 認為台大醫學系學生上課吃東西事件是「被逼上梁山」的結果。真正的問題是出在跨校區的排課,學生忙著趕車,很可能根本沒有時間吃午餐?

時和 上大學時,有同學因為騎機車出事,時和 對〝趕時間〞是深有疑慮。

在〝趕時間〞下,中餐能不能坐下來吃?有必要那麼的虐待學生的〝胃〞嗎?

.

錯誤的制度造成錯誤的結果,大眾批評錯誤的結果,卻不去探討錯誤制度的補救,這是倒果為因的失焦。

跨校區排課讓學生花時間趕車,卻沒有時間吃午餐、無法休息備課,肚子抗議、精神無法集中,學習必然大打折扣。

到現在似乎還是很少人論及「如何改善跨校區排課」,這問題的根本源頭不改善,難保下次還會有人誤踏到地雷。

假如排課在相同的校區或是系館內,可能發生這種事件嗎?

如果不是跨校區排課,這中間的交通時間都能省下來,輕輕鬆鬆的吃個午餐、休息、加上備課,哪可能發生上課吃泡麵、啃雞腿、睡覺的事件?

因此,根本就不應該發生「吃泡麵、啃雞腿、甚至是睡覺的事件」,問題就是出在學校跨校區的排課不當。

假如能解決跨校區排課的問題,那「上課吃東西的事件」根本就不可能發生。

時和(leepe) 於 2009-12-14 07:37 回覆:

>> 安歐門說:早不早分流實在沒那麼重要,理工科學生有許多作家、藝術家,文學院學生一樣可以做貿易,成為一流企業家。學校教育真有那麼神奇嗎?有那麼壁壘分明嗎?我覺得我做工廠生意成功的原因,完全和工學院教育無關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當老闆的,目前台灣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即使是產業界也需要配合跨國的合作及產銷;想要獲得高薪的工作,必須和兩岸三地甚至是全球的學子來競爭。對於很多工作,專業是很重要的。

當然,也有很多工作是教不來的,像是當老闆、好的行銷人員等。

但是對於技術以及研發的人員來說,domain knowledge 是技術本位、知識本位,半點不得馬虎。

教改學者最大的盲點在於將所有的學生用相同的方法去對待,以為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用相同的訓練?

事實上,當老闆、當行銷、當技術、當研發,不同的工作,怎麼可能用相同的訓練來要求?

要讀社會組和要讀自然組的基本要求又怎麼可能是一致的呢?

台灣的教改強迫學生延後分流,增加學生沒有急迫性的通識課程,平白無故的排擠到學生主科的學習,甚至是自己非常有興趣的學習都被迫耽擱或是放棄,而去讀那些沒有急迫性的通識教育。

最近國內大力宣揚的服裝設計家吳季剛 及 古又文 假如也和台灣學子一樣:

國內國中及高中最大的問題是教得太雜了,樣樣都教、樣樣學不好。大學的學測每科都要考更是可怕,「」是基礎沒話說,但是自然科包括:物理、化學、地球科學、和生物;社會科包括:歷史、地理、公民(包括:社會、法律、政治、和經濟)。學測不分流,所有的考生 (不分文、理、法、商、工、農、醫) 都要考這麼多科,眼睛不近視、身體不搞壞才怪。

吳季剛 及 古又文 又怎麼可能有時間搞設計?

通識教育是終身學習教育,需要透過人生的經驗,在人生不同的階段學習及認知。通識教育沒有急迫性,用不著全部擠到高中時來教。

對於已經知道自己興趣及方向的學子而言,何必延遲對他們有興趣學習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