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12/21 05:21:56瀏覽12|回應0|推薦1 | |
Excerpt:《圖書館生滅史》 圖書館應該是目前個人每天(除了休館日以外)出入排名第三的場所(第一及第二當然是住家以及辦公室)。 而曾經在行天宮圖書館附近工作,藉由地利之便展開了自己頻繁借書還書的閱讀生活,沒想到就在2022年6月因為行天宮內部整修而停頓下來…….(按:兩年之後,行天宮圖書館已經完成整修,煥然一新,但可惜我已經換了工作地點,現在就改以台北市立圖書館的預約書接續原來的閱讀生活。) 圖書館絕對是必要的存在,而圖書館的生滅更是一個大問題啊!以下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3357 圖書館生滅史 The Library: A Fragile History 安德魯.佩蒂格里 , 亞瑟.德韋杜文 原文作者:Andrew Pettegree, Arthur der Weduwen 譯者:陳錦慧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11/28 在這本獨闢蹊徑的重要著作中,安德魯.佩蒂格里和亞瑟.德韋杜文探索豐富、充滿劇戲性的圖書館史,既有古代知名藏書,也有如今面臨困境的珍貴公共資源。兩位作者帶領我們認識打造世界知名藏書的古籍收藏家、慈善家和特立獨行的人物,細數科技、意識形態與個人喜好的盛與衰,更揭露某些在追尋珍稀手抄書過程中的大小罪行。 從卷軸時代到圖書車消失,圖書館的故事也是整個社會和它的創造者的故事。本書內容廣博、耐人尋味,讓我們透過圖書館認識自身,也說明我們為什麼繼續收藏、摧毀而後再造圖書館。 【Excerpt】 〈總體戰爭〉 圖書館向來是占領軍的攻擊目標,然而,十九世紀軍事科技的進展,首度讓平民百姓感受到總體戰爭的可怕。早在一七六五年,史特拉斯堡大學教授讓·丹尼爾·舒普林(Jean-Daniel Schoepflin)將他的私人藏書開放給大眾,位於德法邊境的史特拉斯堡就這麼建立了公共圖書館。法國革命期間大量書籍被沒收,這座圖書館跟法國境內其他圖書館一樣,書籍量大幅增加。到了一八四六年,該館藏書達到八萬冊。後來跟大學圖書館合併,藏書量進一步成長。兩個單位的書籍一併移往新教堂(Temple-Neuf church)的新址,藏書達到三十萬冊,包括五千本古版本和一千六百本手抄書。當時基督教神學院的書籍同樣收藏在教堂裡,總共有十萬冊,其中有不少宗教改革時期的珍貴小冊子。一八七○年八月二十日夜晚,三座圖書館的藏書被德國砲兵隊的燃燒彈一舉化為灰燼。 …… 二十世紀的工業化戰爭終將對歐洲大陸圖書館的藏書造成重大破壞。一波波炮火摧毀或嚴重損壞法國北部一連串圖書館,包括阿拉斯(Arras)、貝圖恩(Béthune)、蒙迪迪耶(Montdidier)阿姆(Ham)、魯瓦(Roye)、佩羅納(Péronne)、梅濟耶爾(Mézières)、聖康坦(Saint-Quentin)、蘇瓦松(Soissons)、貢比涅(Compiegne)、賀特勒(Rethel)、諾永(Noyon)、蓬塔穆松(Pont-à-Mousson)和蘭斯(Reims)等地的圖書館。最殘酷的是,就在停戰協議前十天,南錫大學圖書館損失十五萬五千本書。到目前為止損失最慘烈的是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圖書館,甚至演變成轟動一時的國際事件。當時德國軍隊違反比利時的中立立場揮軍前進,引發國際譴責。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五日魯汶這座中世紀大城毀於戰火,引發恐懼情緒,國際間的譴責聲浪更是強烈。歐洲歷史悠久、名聞遐邇的魯汶大學圖書館在大火中夷為平地。 一九一八年槍炮聲總算沉寂,魯汶大學圖書館的重建象徵人們共同的希望,期待從此不再發生戰爭。〈凡爾賽和約〉(Treaty of Versailles)要求德國賠償被毀的書籍,三年內共收集到四十五萬本書,其中二十一萬本來自德國。每一本書都附有一張藏書票確認德國的賠償。捐款從世界各地湧來,特別是美國。魯汶大學新建圖書館是由美國建築師設計,經費也來自美國。有人建議在圖書館欄杆銘刻「毀於德國的怒火,以美國的捐贈重建」,但校方不同意,因為德國畢竟還是鄰居。只是,一九四○年德軍重返,這種外交上的自制好像沒有任何作用。 不過,在飽受摧殘的倖存者心目中,一次大戰想必是終結一切戰爭的戰爭,遭受連帶損害的主要是靠近前線的鄉鎮城市。二次大戰會將損害提升到全新層級,這回是轟炸機的戰爭,索命的炮彈接連不斷從空中落下。對於困在底下的人們,這是夜夜來襲的驚悚、疲憊與死亡。對城市的地毯式轟炸並不區分民宅與工廠、鐵路與公共建築、港口與城市。 歐洲率先體驗到德國入侵波蘭的後果。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德國軍隊魚貫穿越邊境,毫無防備的維隆鎮(Wielun)被俯衝轟炸機摧毀。華沙的國家圖書館受到嚴重破壞。一次大戰後的戰略研究顯示,沒有任何辦法可以阻止轟炸機抵達目標。於是法國、比利時、英國和荷蘭的文化機構審慎地將重要物品移往安全地點。起初這些保護措施的對象主要是價值連城的藝術作品。家庭成員因為戰爭的關係彼此分離,其他形式的娛樂活動受到限制,圖書館就變成維持全民士氣的重要工具。因此,一九四〇年五月德軍向西側進擊時,各國幾乎都沒有對圖書館的藏書採取保護措施。 荷蘭遭受的第一波空襲摧毀港市米德爾堡的圖書館,整個鹿特丹舊市區全毀。一九四〇年五月十六日魯汶的圖書館再次化為灰燼,這回損失一百萬冊書籍。一九一四年德軍指控比利時狙擊手挑起戰端,導致魯汶圖書館毀於炮火,並且誘使九十三名德國知名科學家、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簽署一封信件支持這種說辭並認同德國有權報復。一九四〇年德國的調查委員會指稱英軍撤退時縱火焚毀圖書館。這兩套說辭都沒有對國際與論造成影響。 攻進法國的德軍毀掉波威(Beauvais)和都爾(Tours)的市立圖書館,那是羅亞爾河沿岸主要的通訊中心。對康城的轟炸導致市區遭受重大破壞,大學圖書館五十萬冊書籍被毀。法國政府宣布巴黎放棄一切抵抗,拯救了許多珍貴的圖書館。法國慌亂的撤退行動透露出將書本送往安全地點的風險,因為湧向南方的難民潮堵塞了道路,許多書籍在途中遺失。由於法國迅速投降,法國圖書館在這個階段的戰爭中受到的損害因此降低,但淪陷後那幾年將會見到更嚴重的破壞。 法國戰敗後,希特勒將注意力轉向英國。納粹空軍奉命先行摧毀皇家空軍的防衛能力,之後才慢慢將目標轉向倫敦和其他重要工業城市與港口。一九四〇年十一月英格蘭中部的考文垂(Coventry)被毀,市立圖書館損失十五萬本書和大量科技書籍,這次事件極具代表性,導致英國輿論支持英軍在德國城市的殘暴手段。蘭貝斯的米涅特圖書館(Minet library)也是維多利亞時期的公益圖書館,建築物與十八萬本書毀於戰火,坎伯韋爾圖書館(Camberwell)也是。漢普斯特德圖書館(Hampstead library)的參考室被毀,損失兩萬五千本書。在倫敦以外的地區,曼徹斯特市中心受到戰火嚴重摧殘,文學與哲學學社五萬本藏書全毀。在開戰後第一個冬天的轟炸中,損失慘重的是集中在聖保祿主教座堂(St Paul’s Cathedral)旁帕達諾斯達街的出版業倉庫。十七家出版公司的全部存貨(超過五百萬本書)都被大火吞噬。當時進口紙漿取得困難,這無疑是慘痛的打擊。 英軍在敦克爾克(Dunkirk)撤退行動中已經損失大量裝備,不列顛戰役讓軍事物資短缺的英國蒙受更嚴重損失,但這次的奮力抵抗也成功達到主要目的,迫使希特勒放棄入侵英國的計畫。在當時的情境下,面對氣勢如虹的德軍,這樣的成果已經足夠了。戰役發生後,英國首相邱吉爾在下議院公開向空軍健兒致敬。出版業也及時推出一本小冊子,讓英國百姓了解戰役過程,從而感恩空軍的英勇表現。由於百姓普遍渴望聽到好消息,這本小冊子注定瘋狂暢銷。初版一刷五萬本幾小時內銷售一空,訂單迅速累積到三十萬本。另一個圖解版本附有實況照片和圖表解說,共賣出七十萬本。到了一九四二年四月,這本名為《不列顛戰役,一九四〇年八月至十月》(The Battle of Britain, August-October 1940)的小冊子已經以二十四種語言出版,共四十三種版本,並且在全球報紙連載。這本小冊子讓英國百姓和國際輿論看到處於劣勢的英軍在千鈞一髮中以些微差距反敗為勝,取得決定性勝利,在此同時也展現了英國的宣傳本領。 儘管如此,德軍的轟炸絲毫沒有鬆懈。從德軍掌控的法國與低地國家小型機場起飛,一小時內可以抵達英國所有城鎮,英國很多城鎮因此滿目瘡痍。一九四一年四月英國南岸重要海軍基地普利茅斯遭到空襲,市立圖書館和館內十萬本藏書被毀。同年五月利物浦中央圖書館在轟炸中損失二十萬本書。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被強力炸藥轟炸八次、燃燒彈攻擊無數次,令人驚訝的是,藏書損失數量是二十三萬本,比想像中輕微許多。一九四二年轟炸機又回來了,發動惡名昭彰的貝德克空襲。之所以稱為貝德克空襲,是因為這次行動刻意瞄準主教座堂所在的城市和其他特別優美的地點。同年五月,艾希特(Exeter)的市立圖書館被毀,損失上百萬份文件與書籍。 圖書館設法因應。書籍動員活動收到幾百萬本捐贈書籍,補充在戰爭中受損的圖書館和駐紮在全球各地的英軍圖書館。每天入夜後空襲警報響起,幾百萬名倫敦百姓就前往新的地下避難所,其中很多都是地下鐵的廢棄車站。官方在這些避難所配置上下鋪和寢具、食物供應站和小型行動圖書館,消磨空襲結束前的漫漫長夜。聖馬里波恩(St Marylebone)在四十九處避難所分別提供五十到三百五十本書;貝思納格林(Bethnal Green)則為每天晚上前來避難的六千名百姓準備了四千本書。圖書館被炸毀後,人員和剩餘書籍會轉往沒有受損的圖書館,繼續提供服務。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納粹氣勢轉弱,一九四三年英國本土得到短暫喘息。到了一九四四年九月,納粹發動新一波攻擊,以V1自航式炮彈(無人機原型)和威力強大的V2火箭為主。在一九四五年三月以前,納粹向倫敦發射一千四百多枚V2火箭,造成兩千名百姓死亡和新一波圖書館受損。很多瞄準倫敦的炮彈提前落地,肯特郡和倫敦南部地區因此遭受嚴重破壞。斯特里薩姆(Streatham)、泰晤士河畔金斯敦(Kingston-upon-Thames)和克羅伊登(Croydon)的圖書館都遭遇毀滅性的空襲。在這個階段的衝突中,英格蘭總計損失超過兩百萬本書。 V2火箭勢如破竹的轟炸,讓原本開始奢求和平到來的英國百姓士氣大受打擊,英國高級指揮部也從中了解到攻擊德國科技機構與圖書館的重要性。這些機構跟大學關係密切,因此多半位於市中心。同盟國方面也合理地擔心,一旦德國搶先研發出原子彈,在戰場上造成毀滅性後果,勝利的果實就會被摘取。這份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兩次大戰之間那幾十年,德國已經在理論物理學領域取得全球領先地位,哥廷根大學表現格外出眾。在一九三三年以前,美國只獲得八座諾貝爾獎,德國卻拿下三十三座。令納粹尷尬的是,德國的頂尖科學家之中,猶太人占有相當高的比例。那些人最後都移居美國,二次大戰期間為美國軍方做出重大貢獻。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