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陳重仁的《老樣子》
2024/10/01 05:49:24瀏覽115|回應0|推薦3
Excerpt陳重仁的《老樣子》

從本書所觸及與「老年」相關的主題當中,個人較感興趣的是〈機械與生命〉這個章節,以下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1747
老樣子:從神話史詩到現代小說,跟著西方經典作品思考「老化」這件事
The Same Old Story: The Idea of Aging From Epics to Modern Novels in Western Classics
作者:陳重仁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3/11/01

內容簡介
「老化」是無可避免的生命歷程,亦是經典作品中的不朽命題、人生意義的終極問答!
人類對「老化」的觀察記述,始自神話與史詩的時代。希臘眾神不老不死,對比凡人的脆弱無助;《荷馬史詩》裡歲月無情、造化難測,激發人類將有限生命活出永恆意義。柏拉圖、塞內卡跟西蒙波娃等哲學家,對「老」的過程進行思考辨證;希波克拉底、培根與虎克,則用理論與觀測,探求人體老化的秘密;莎士比亞、狄更斯、海明威筆下老人的遭遇,更豐富了人們對各式各樣老化情境的想像。透過經典作品的刻劃,「老化」從不可逆轉的命定,轉變成探索生命意義的不朽命題。

Excerpt
〈機械與生命〉
——
精密準確的生命觀與長壽論述

生命的動力來自哪裡?自蓋倫與亞里斯多德以降,西方醫學經典多半採信「活力論」,生命的活力像一把旺盛的烈火源源不絕,看似取之不盡,是老天爺的恩賜。可是,隨著科技進步,顯微鏡與各式研究儀器的發明,讓人類得以近距離細膩地審視身體的精密結構,並對身體開始出現不同的見解,於是生命被視為一具精密的機械,由多個細小的零件組合而成,各個零件之間的緊密扣合與連動運作,像極了一只精密細緻的錶。事實上,在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年代以及十八世紀的啟蒙年代,鐘錶就經常被用來比喻為身體的組成與運作方式。
前一章討論培根的老化論述,是建立在生命活力論的理論基礎上;相較之下,本章所討論的則是立論截然不同的機械論 Mechanism Mechanical Philosophy)。此套理論認為人體是一架精密的機器(machina carnis),身體裡的器官像是廠房裡精密的機組零件,而人體運作的方式須仰賴零件之間精密準確地同步運轉。這一門新科學受到當時最新的技術發展與視野啟發,強調「觀察」與「實驗」的重要,透過實證研究取得的知識,建立起紮實的理論基礎。
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許多沿襲而來的醫學傳統重新獲得理解,人體被視為一個機器體系,由精密零件環環相扣,具備精準連動的功能,猶如自然界環環相生的各種元素。機械成為自然萬物運作原理的通用隱喻,機械組成與運作的方式亦被用以闡釋過往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血液循環。過去被視為經典的醫學理論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原因無他,在於過往解釋生命現象時,慣於採用精神與德性等無法以科學實驗方法反覆驗證的抽象概念,已經無法跟上當代強調觀察與實驗的科學標準。
相較之下,以觀察實驗的手法,能夠針對人體的器官進行詳細的觀測記錄。最重要的是,人體的器官運作被等化為機械運行,氣管、血液、血管、消化道、脊髓等器官功能,被比喻為水管、輸送帶、試管、槓桿、齒輪、滑輪等設備,以液壓與靜水壓的概念解釋人體器官的運作。在這樣的觀念下,測量的精準度以及度量單位的標準化就變得非常重要。許多測量人體功能的單位,例如體溫、脈搏、體重,都是在這個時期建立制式的量測標準,目的在透過科學的觀察與測量方法確保人體健康。而引領這套論述的重要人物,都是當時科學界與思想界的 一代巨擘,包括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年)、霍布斯 Thomas Hobbes 1588-1679 年)、虎克 Robert Hooke1635-1703年)、波以耳(Robert Boyle1627-1691年),當然還有最為核心的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 年)。

人體運作如同機械

笛卡兒是引領這一波思潮的關鍵人物。笛卡兒對於人體的理解並非來自哲學或憑空抽象思考,而是立基於人體解剖的生理學理論。笛卡兒曾經學習正式的解剖方法,親自參與過多次人體解剖,甚至近距離觀察剛被砍下來的頭顱。從解剖學習到的知識開啟笛卡兒不同層次的思考向度,並將觀測結果帶入哲學的思考架構中,透過人體結構與機械運作的等化連結,將人體運作比喻為機械組件的操作。基本上,笛卡兒採用心體對立的二元觀點進行思考,將身體與心靈視為不相容且對立的存在身體功能不但依循機械組件的方式運行,連自然界的萬物百態,都在機械組件互動的邏輯下運作,生命的真相也都能夠透過機械運作的角度得到解釋。即使是感官的體驗(例如眼睛看到的影像) ,亦是經由神經傳送到大腦而產生,此一訊息傳導的過程,正是感官接收刺激產生反應的認知過程,就本質上而言,訊息的接收、傳導與認知,都是可以用機械功能來解釋的概念。笛卡兒的理論稱得上是翻天覆地的革命式言論,他將人體結構與機械運作進行穩固的連結,從而開啟一整個世代對於機械論的熱烈研究。無論哲學思考或是科學研究,甚至對於追求現代的社會價值,都開啟了嶄新的一頁。
笛卡兒在《方法論》(Discours de la Méthode)中提出動物為「自動機械」(automata)的概念,認為骨骼、肌肉、脈搏等生理構造的運作,一如機械組件的連動運作。兩者唯一的差別在於,機械是人的產物,動物則為上帝所創造,雖然原理相同,但是人所製作的機械遠不及上帝造物來得精密奧妙。同樣的論 點在《論人體》 The Treatise on Men)中也被重複提及,由各式零件組裝而成的動物身體,之所以能夠如機械般運作,是因為仰賴神經纖維串接器官與大腦。無論是形體或運作方式,人體的構成要件可能趨近於風箱、管線、容器等各種零件;而器官運作所需的動力,也由燃燒、液壓等機械運作產生的能量來供應。
笛卡兒偏愛使用時鐘來比擬人體。在《論人體》中,笛卡兒細數人體的消化、排泄、運動等各種功能,並將這些功能的整合,比喻為一部組合精妙且合作無間的時鐘。在討論個別功能與器官的範疇中,笛卡兒沿用這類隱喻,例如呼吸的反覆性像是時鐘的周期往復;又或者像心臟與循環系統的運作過程,是所有器官與連結通道的體系結合,正如時鐘隨著齒輪重量、速度與相對位置而連動運轉。
許多跟身體無關的議題與觀念,笛卡兒也藉由時鐘譬喻迅速連結概念。談到人獸之間的差異時,笛卡兒以時鐘為例,儘管動物的本能反應極為精準,但卻不能解釋成動物比人類具有更高等的能力,好比時鐘的內部構成零件不同,性能也會有所差異,藉此點出不可受到外觀誘導的道理。又如審視時勢、從局部便能預測整體走向的涵養,就像是有經驗的鐘錶匠只看到單一零件機組的運作,就能判斷整具機組的狀態。笛卡兒的理論在英國以及歐陸各地發揮深遠的影響。以英國為例,在劍橋大學許多教授的大力推崇之下,以及透過迪比(Kenelm Digby1603-1665年)的著作《論身體與人類靈魂的不朽》(Of Bodies and of Mans Soul to Discover the Immorality of ReasonableSouls),笛卡兒的機械論被帶入英國,並成為學界注目的焦點,除了科學與哲學,也擴大至政治哲學的發展,影響到霍布斯、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等人的理論。
機械論在英國學界的影響,還可以從波以耳的研究中一窺究竟。波以耳跟許多當時重要的科學家一樣,終其一生都是虔誠的教徒,信仰是科學生涯的助力,而科學研究是為了驗證上帝的偉大。世人對於波以耳最深刻的印象,應該是他發現的波以耳定律(在定量定溫的條件下,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成反比)。不過,另一個影響深遠的發明,則是他進行氣體研究所研發的一系列器材,在另一位傑出科學家虎克的協助之下,波以耳設計出能夠抽離空氣、製造真空狀態的空氣泵。隨著波以耳的實驗大受歡迎,製作空氣泵的技術益發成熟,成為科學家得以巡迴展示實驗的工具,透過將空氣抽離,觀察各種生物在真空狀態中的反應。英國畫家萊特(Joseph Wright 1734-1797年)於 1768 年完成的大作「空氣泵裡的鳥實驗」,將環繞空氣泵實驗的好奇與緊張做了維妙維肖的呈現。在昏暗的空間中,一家人齊聚一堂觀賞科學實驗的進行,畫面中央的空氣泵透過壓力,將玻璃缸裡頭的空氣抽取出來,而空氣泵裡頭的鸚鵡,即將因為人類的好奇而死去。畫面右下角兩位倍感驚恐的小女孩、好奇驚訝的婦人、充滿期待協助拉窗簾的男孩,以及在昏暗光線下強烈對比的視覺反差,使得這幅畫作廣受喜愛。這幅畫目前收藏於倫敦的國家藝廊,持續向世人展示這個年代人類對於實驗的熱愛,以及對於科學機械的著迷。
根據醫學史巨擘波特(Roy Porter 1946-2002年) 的研究,自笛卡兒以降,將人體視為機器的想法,引領這個時期許多令人興奮的研究。大力推廣機械論的科學家,可能非巴格利維(Giorgio Baglivi 1668-1707年)莫屬。與本時期的主流科學家一樣,巴格利維倡導機械論理論以及使用顯微鏡觀測的核心理念,他提出器官的固體組成比液體成分更重要的推論,無異於直接反對傳統的體液論,並為其終身信仰的生物機械論(biomechanicism)辯護。巴格利維的著作儘管以拉丁文寫成,卻廣受讀者熱烈迴響,被翻譯成義、法、德、英等多種語言,並 且再版多達二十次,是推廣物理醫學(latrophysics)的一大功臣。巴格利維言簡意賅地替生物機械論下了明確的定義:「人體自然的運作,是一連串化學與機械相互牽連的作用,仰賴的基礎全都是數學的定律」。

小結

客觀與精確的科學如何看待人體?科學是否能夠幫我們更深入了解老化與生命的樣態?科學是否能夠有效幫助我們獲得更為健康、更為長壽的生命?引領科學革命的機械論,以截然不同的概念與語言開啟生命現象新視野,啟發科學家以全新角度觀看自我的身體;機械論也提供一套新方法,協助人類重新檢視生命本質,啟發一整個世代的人類重新思索老化的現象與生命的意義。就這個角度來說,因機械論而生的價值觀,如笛卡兒珍惜生命、把握時光的態度,其實與過往沒有太大差距。
啟蒙時代最大的貢獻,是在傳統的活力論之外另闢蹊徑將生命與機械的意義混合,強調機械般的精準明確。培根的老化理論以活力論為基礎,笛卡兒、波以耳、霍布斯等人的觀點則具體呈現出機械論的核心關懷。兩派思考各擅勝場,也以不同角度開啟我們對老化的討論,很難論斷何者較正確,也難以評判何者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至於在活力論與機械論兩端擺盪的老化想像,則在進入工業革命這個重大的歷史轉變後,激盪出更具創見也更為猛烈的衝擊。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108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