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許子東的《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
2024/11/18 05:09:34瀏覽9|回應0|推薦1
Excerpt許子東的《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

日記是寫實還是虛構?是自傳還是散文?是否有可能是小說呢?且看許子東如何評介郁達夫的日記,以下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7736
重讀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全二冊)
作者:許子東
出版社:商務
出版日期:2022/02/16

內容簡介
本書嘗試以文本閱讀為中心,重新梳理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的一些發展線索。本書大致上按照作品發表或出版的時間順序,閱讀和研討中國近代、現代、當代文學史上比較知名、比較有代表性的九十三部(篇)中短長篇小說。從一九〇二年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一直到二〇〇六年劉慈欣的《三體》。

Excerpt
1927114日的郁達夫日記〉

一、介乎文學創作與個人紀事之間的《日記九種》

1927
114日郁達夫日記記載:「午前洗了身,換了小褂褲,試穿我女人自北京寄來的寒衣。可惜天氣太暖,穿着皮袍子走路,有點過於蒸熱。」這個皮袍子,是113日剛剛通過郵局寄到,13日的日記說,「我心裏真十分的感激荃君」。孫荃雖是舊式女人,小腳,但有文化,會寫舊體詩。「除發信告以衷心感謝外,還想做一篇小說,賣幾個錢寄回家去,為她做過年的開銷。」113日的日記,充滿對太太的感激「中午雲散天青,和暖得很,我一個人從郵局的包裹處出來,夾了那件舊皮袍子,心裏只在想法子,如何的報答我這位可憐的女奴隸。想來想去,終究想不出好法子來。我想頂好還是早日趕回北京去,去和她抱頭痛哭一場。」
在郁達夫1926年的日記裏,幾乎三天兩頭,都會提及妻子孫荃。比方說1926113日,「今天是舊曆的九月廿八,離北京已經有一個多月了。我真不曉得荃君如何的在那裏度日,我更不知道今年三月裏新生的熊兒亦安好否。」114日的日記寫,「三點多鐘去中山大學會計課,領到了一月薪水。回來作信,打算明早就去匯一百六十塊錢寄北京。唉唉!貧賤夫妻,相思千里,我和她究竟不知要那一年那一月才能合住在一塊兒?」看來作家兩地分居,的確是一種經濟的需求。115日日記,「昨晚上因為得到了一月薪水,心裏很是不安,怕匯到北京,又要使荃君失望,說:『只有這一點錢。』」過了幾天,1115日的日記寫,「午前起來,換上棉衣,又想起了荃君和熊兒,兒時故鄉的寒宵景狀,也在腦裏縈回了好久,唉,我是有家歸不得!」
郁達夫的日記,既不是〈狂人日記〉或〈莎菲女士的日記那種虛構的文學作品,又不像魯迅的日記那樣純粹個人紀事備忘(後來只是因為作家太重要了,魯迅日記才變成文學史資料)。郁達夫的《日記九種》介乎於文學創作和個人紀事之間。記的應是實事,但是幾個月以後就在《創造月刊》上發表了。19279月北新書局出版《日記九種》,成為暢銷書。所以至少在發表出版的時候,作家相信這些日記是有文學價值的,作家願意公開他的隱私。也不能完全排除作家在發表出版時,有局部文字增改修飾。既然作家在發表日記時,已有心理準備,要把私隱曝光,照常理說,作家應該儘量公開一些對自己形象有增色的內容,或者儘量減少對自己道德風貌有損的文字。可是我們看到了郁達夫的日記,寫了不少柔情正義,但也有很多荒唐邪念。前者如思念家人等,真摯感人。但是後者,有些明明損害作家形象的細節,為甚麼還要記下來,還要發表?是不在乎人們的議論?還是故意挑戰社會習俗?或者隱善揚惡,也是吸引讀者的手段?

二、改變郁達夫人生軌跡的女人

1927
114日的日記,講了穿皮袍子太熱,以及白天一些雜務瑣事後,提到一筆:「上法界尚賢里一位同鄉孫君那裏去。在那裏遇見了杭州的王映霞女士,我的心又被她攪亂了,此事當竭力的進行,求得和她做一個永久的朋友。」
當時郁達夫三十一歲,自己和別人都覺得他已是中年,是一個相當出名的浪漫頹廢文人。小說常寫性苦悶,又說是自敍傳,人們完全有理由會覺得這個作家,按今天的說法就是「老司機」,閱人無數了。《日記九種》裏就有實證,不久前在廣州,1926123日,就有半夜送女作家白薇回家,鬱悶到划船,幾乎招妓的記載。
1
14日日記說,「我的心又被她攪亂了」,這個「又」值得推敲,這明明是郁達夫第一次見到王映霞。「又」是指自己「豐富」(或者是想像豐富)的感情經歷。可是這樣一個中年浪漫文人,怎麼就會在幾十分鐘的偶遇當中,就斷定眼前的女子會決定他的後半生呢?(而且後來事實果真如此。)
一見鍾情是作家的虛構?還是作家的實踐?
日記裏提到的孫君叫孫百剛,他後來為這個事情寫了不少回憶文章,反覆記錄他一生碰到的最重要的文學事件。114日以後,郁達夫幾乎天天到孫百剛家裏,表面上請他們吃飯、看電影,其實是找藉口見王映霞。孫百剛夫人馬上就問了,郁先生,您夫人來了嗎?目的當然就是提醒女學生小心「老司機」。《小團圓》裏邵之雍拜訪九莉,張愛玲的姑媽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但是孫百剛和周圍的人哪裏擋得住郁達夫的熱戀之火。
……

三、革命文學與戀愛傷感兩不誤

再回到作為轉捩點的114 日的日記,郁達夫在孫百剛家裏偶遇王映霞以後,下午就去閘北創造社出版部,聽說上海當局要封鎖創造社出版。19271月,北伐軍正在浙江和孫傳芳作戰,日記最後一句是,「從明天起,當做一點正當的事情,或者將把《洪水》第二十六期編起來也」。說明114日日記裏的郁達夫,革命文學和戀愛傷感兩不誤。
這一時期的《日記九種》,常常談論政治。19261112日在廣州,「今朝是中山先生的誕期,一班無聊的政客惡棍,又在講演,開紀念會,我終於和他們不能合作,我覺得政府終於應該消滅的。」19261121日,創造社內鬥,他從這個話題講到了「現代青年的不可靠,自私自利,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真覺得中國是不可救藥了。」1126日,他說,「閱報知國民政府有派員至日本修好消息。我為國民政府危,我也為國民政府惜。」(為政府危,也為政府惜,這是知識分子常見的感時憂國自作多情。)
再看125日的日記,白天處理了創造社的出版事務,碰到了林徽因,晚上和朋友去南國社,「看了半夜的跳舞,但心裏終是鬱鬱不樂,想王女士想得我要死。」十二點後,和葉鼎洛到四馬路痛飲,兩人都喝醉了,「就上馬路上打野雞,無奈這些雛雞老鴨,都見了我們而逃」,這兩個醉漢,連人家街上的妓女都害怕了。「走到十六鋪,又和巡警衝突了很多次,終於在法界大路上遇見了一個中年的淫賣,就上她那裏去坐到天明」。
一個男人,一個作家怎麼可以在幾天之內,又懷念妻兒,又狂戀女學生,又鼓吹革命,又流落街頭,碰到中年性工作者……更重要的問題是:一個人做這麼多不同的事情,不被懲罰已算幸運,為甚麼要寫出來?發表了,人們又會怎麼看呢?那個時代,當時社會又怎麼會容忍甚至理解這種現象呢?
……

郁達夫和王映霞在一起以後,創作完全轉向了,之前是頹唐、傷感、民族、性、鬱悶,之後就是瀟灑、遊記、散文、寓情、淨化。一個女人對作家有這麼大的影響,即使在五四時期,這樣的例子也不多。
……

人們不禁會有疑問:郁達夫的這些日記,不管是真的記事備忘,或者有意無意的有虛構創作成分,寫戀愛寫革命就可以了,寫愧對妻兒也還可以理解,但何必要寫隱私當中那些見不得人的一面呢?何必要追女生不成,就去四馬路宿娼、吸鴉片呢?不管是真宿還是假睡。他較早的日記裏邊也有一筆,1927年的13日,「路上遇見了周靜豪夫婦。周夫人是我喜歡的一個女性,她教我去飲酒,我就同她去了,直喝到晚上的十點鐘才回家睡覺。」跟人家夫婦一起去,直接在日記裏說,喜歡人家的太太。想想就行了,還需要在日記裏記下來並拿出來發表?同月9日記,「和兩位俄國夫婦上大羅天去吃點心和酒。到十一點鐘才坐汽車返寓。這一位俄國太太很好,可惜言語不通。」同樣的道理,這些都是不重要的小事,你跟人家俄國人的太太,根本話都說不了,記在日記裏說誰的太太好……
我們在一百年後寫日記,這種心思還會寫嗎?出版社發表之前,不看看嗎?這又不是微信,現在微信、臉書也一樣不敢寫吧。
這些看似無關大局的小事情,卻帶出兩個嚴肅的問題。第一,說明郁達夫無論為人,或者是寫作發表日記,都是不拘小節。或者他不認為自己生活和人性中的這些弱點有甚麼錯,至少它不是罪。這是一種對自我,對人性的一種信任。或者他明知人人都會掩飾這些「小節」,其實是習慣成自然的虛偽,所以他就故意暴露自己缺陷弱點,「隱善揚惡」,以顯示真實。第二,也說明五四時期社會道德氛圍相當寬容,允許、理解,甚至欣賞文人有可以這樣自己表達的真性情。
二十年代中國作家的這種心態和生態環境,後來再也沒有了。

四、郁達夫與王映霞的戲劇性愛情

王映霞後來也介入了三十年代上海的文化圈。魯迅著名的舊體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前面題字就是「達夫、映霞賞飯」。王映霞主張移居杭州,在杭州蓋了一個別墅「風雨茅廬」,也和很多國民黨要人交往,當時她喜歡坐的車就是杭州的002號,是市長的車。但蓋別墅也欠了債,現代文學史上極少能有純粹的職業作家,郁達夫1936年就去福建做參議員。抗戰中「風雨茅廬」成了日本人的養馬圈。郁達夫認為王映霞逃亡途中在蘭溪和國民黨官員許紹棣有染。許紹棣之前因為通緝魯迅而出名。郁王的婚變在武漢鬧上了報紙,不少朋友去調解。1989年夏天,我在德國巧遇九十四歲的畫家劉海粟,他告訴我一些他對這個事情的看法,因為他當時也參與調停。劉海粟認為郁達夫小說散文都不如他的舊體詩。郁達夫、王映霞後來去了新加坡,郁達夫把他想像的太太出軌的細節全放進古體詩集《毀家詩紀》的注解裏,發表以後王映霞才看到。所以關係徹底破裂。狂戀的另一面,就是超級嫉妒,甚至演變成仇恨。
無論如何,王映霞改變了郁達夫的一生。作家後來逃亡印尼,二戰結束時被日本憲兵所殺,郁達夫最後的故事也極有戲劇性。王映霞四十年代以後,嫁了一個鍾姓商人,平安度過了一生。九十年代以後,詩人汪靜之,回憶說王映霞原來跟軍統的戴笠有染,相關材料在百度上也有,不知真假,「小友」許子東不敢亂說。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1345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