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印南敦史的《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
2024/09/12 05:43:38瀏覽142|回應0|推薦3
Excerpt印南敦史的《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

個人長期分享書摘及閱讀書單,雖然乍看之下也是速讀,但其實只是土法煉鋼,應該談不上有什麼心法,沒想到參照本書的內容,有不少地方還真的是「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好比說是每天的晨讀、同時閱讀多本、整理書摘的習慣,以及完成年度的推薦書單……等等。

然而,速讀是必要的?或速讀是好的閱讀方式嗎?似乎我也還沒有找到答案……

以下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6367
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年讀700本人氣書評家高效率閱讀技巧大公開
遅読家のため読書術
作者:印南敦史
譯者:簡琪婷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17/10/05

Excerpt
〈第1   為什麼閱讀速度很慢?〉

[
從「百分百複寫」變成「邂逅百分之一」]

閱讀「那一本書」就是為了邂逅「那一句話」

「所謂書籍,就是忠實重現『作者腦內的思想』。」
「所謂閱讀,就是將書中內容忠實複印於自己腦中。」

只要被上述思維束縛,就會一再堅持所謂閱讀就是「熟記書中內容的行為。不忘書中內容的行為」吧。結果,大部分的人便會一邊深感壓力,一邊拚命將書中內容塞進腦袋裡。

而且(相當可惜的是)原本「打算」熟讀牢記的部分,多半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並在極短的時間內),漸漸由記憶中消失。而最終的結論,就是沒有任何事比「以全數灌注腦中為前提的閱讀」還要白費力氣。

請大家試著回想自己的閱讀體會。所謂「太令人感動了!」或「受到的影響太大了!」的書籍當中,是否至少存在一頁「記憶相當深刻的部分」?
事實上有記憶的部分頂多只是一兩個句子,或是「想不大起來書中寫了什麼,只記得『這的確是本很棒的書』」,不是嗎?

相信各位由此已經了解,閱讀真正的價值,並不在於「百分百複寫」書中內容,而是能感受個中價值的「邂逅百分之一」。

……

[
不再收藏。何謂瀏覽式閱讀?]

解決現代人的囤書煩惱:「不收藏」閱讀法

針對於此,我於本書提倡的方法就是「瀏覽式閱讀」(flow reading)。

flow」即為「流動」的意思。簡單來說,所謂瀏覽式閱讀,就是「讓書中」的內容「流動」於自己體內,並從中找出核心價值的閱讀法」。
至於與此對照的閱讀法,即為「儲存式」閱讀法。這是比較偏重將書中的內容「儲藏」腦中的既有閱讀方式(學過經濟或會計的人,應該很容易想像流動與儲存的對比關係吧?)。

在龐大資訊不斷湧入的時代中,瀏覽式閱讀正是最適於當代的「不收藏閱讀法」。

〈第2章 為什麼沒時間閱讀?〉

[
讓月讀二十本書變成理所當然,迎向「大量閱讀節奏」的三大步驟]

將閱讀排入「生活節奏」中

美國節奏藍調歌手歐莉塔·亞當斯(Oleta Adams 於一九九〇年推出的《Circle of One》專輯中,首支收錄歌曲為「Rhythm of Life」。這首歌旋律悠然,令人心曠神怡,為當時的暢銷單曲。歷經二十五年的現在,此曲依然是我非常喜愛的歌曲,不過坦白說,除了歌曲本身以外,同樣令我深愛不已的就是這首歌的「曲名」。
由於意思為「人生節奏」、「生活節奏」,因此算是相當平淡無奇的曲名,不過當要做些什麼時(或要生存下去之時),「節奏」的確十分重要。而對於閱讀這種行為來說,「Rhythm of Life」的思維也具有極大的意涵。
……

接下來將針對把閱讀變成「習慣」的相關思維,分成三個步驟進行說明。

閱讀習慣養成步驟
力行「每日·定時」閱讀

首先確保閱讀時間的「範圍」

不光是閱讀,要讓某件事習慣化的絕招,就是每日·定時執行。
我想幾乎沒人有所謂「吃飯日和不吃飯日」之分(如果有人如此,建議立刻改進……)。同樣的道理,如果想要建立閱讀的節奏,首先就是不可「時有時無」。這是自從我變成因書評人的「工作」而必須閱讀以來,深切體認到的心得。
此外,就算每天都有閱讀,安排於「相同時段」閱讀也十分重要。
有一種名為「晨間十分鐘閱讀」的活動,多數中小學都有實施。雖然活動特色似乎為「只利用晨間十分鐘專心閱讀」、「可閱讀任何書籍」、「不以撰寫心得為目的」等,但我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雖然活動是由學校主導,屬於強制參加,不過畢竟可看自己想看的書,因此學生們不僅能親身感受閱讀的樂趣,還能建立「閱讀的節奏」,屬於相當合情合理的活動。

更重要的是,將時間限制為「十分鐘」,應有其用意所在吧。雖然就閱讀書籍的時間來說,總覺得太短了點,不過正因為如此,才能更加激出「明天也想閱讀」的感覺。此外,就是因為「只有十分鐘」,所以能讓閱讀習慣化,亦即得以成為「Rhythm of Life」。

閱讀習慣養成步驟
選書以「能快速閱讀的書籍」為主

充實的大量閱讀生活,關鍵就在「九一法則」

要讓閱讀習慣化,重點在於大量閱讀「可快速閱讀的書」。

不只是想要慢慢閱讀的書而已,凡是能快速讀完的書籍,也儘量加入自己的閱讀清單中。透過著手建構陸續閱讀各類書籍的環境,將可營造出「向前邁進的感覺」。看完的書與日俱增的感受,正可激發出培養閱讀習慣時不可或缺的鬥志。
原則上,分配比例為「可快速閱讀的書」占九成,「無須快速閱讀的書」占一成。挑選閱讀的書籍時,請務必將「九一」比例牢記在心。

此外,同時閱讀多本書籍也有不錯的效果。閱讀「無須快速閱讀的書」之時,也要同時備妥「可快速閱讀的書」。

閱讀習慣養成步驟
總是閱讀「與昨天不同的書」

一旦落實「一天讀完一本書」,將能理解至深

如果可能的話,「一天讀完一本書」是最理想的狀況。打造成每天都有不同書籍流經自己體內的狀態,正是瀏覽式閱讀的基本之道。以我自身為例,凡是撰寫書評的書籍,我要求自己必定一天讀完一本,絕不「拖延」到隔天。

基於此故,或許一開始先分配時段,然後再全心專注於那個時段得以玩味的價值,會是比較好的做法。深受「熟讀魔咒」束縛的人,請務必試著思考「與其花十天拖拖拉拉地看,不如花六十分鐘一目十行地閱讀」,按理來說,閱讀體會的質感將可大幅提升。

〈第3 為什麼就算讀過還是忘記?〉
——
儲存閱讀體會的絕招

[
閱讀屬於呼吸作用。遲遲不會閱讀的真正原因]

……
「吸入」空氣與「閱讀」書籍,其實極為類似。
換句話說,如果只是不斷地閱讀,就如同持續吸氣的苦行一般。

話說回來,由於現在往往會由智慧型手機或電腦湧入龐大的文字資訊,因此搞不好大家正處於「無法再繼續吸氣的狀態」。
平常接收的資訊量突然暴增的結果,想必「變成不會閱讀」或「變成慢讀者」的人應該不少。

只有書評人才知道的唯一高招

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好,答案非常簡單,就是如果因過度吸氣而感到難受的話,則只要吐氣即可。同樣的道理,並非只是一味地「閱讀」,而是要「寫出來」。換言之就是得轉念成並非只是純粹閱讀,而是「為了寫而讀」。

[
去除多餘閱讀最有效的方法]

我的書評與他人「不同」之處
……

我的書評之所以能多少博得好評,可能是因為和刊載於報章雜誌的書評相比,我的書評採用了「稍微不同的模式」所致。
那就是我刻意加入大量的「摘引」。
……

快速・深入的閱讀始於「摘引」

這裡所謂的摘引,即指僅截取書中「耐人尋味之處」的文章。從摘引當中,將產生兩種價值。

誠如前文所述,一是「資訊」的價值。閱讀本人書評的讀者無須在意「這是書籍作者的主張嗎?還是書評人的意見?」由於我已簡短扼要地掌握到那本書的精華,因此可於日常閒聊時稍微拿來討論,或當作前往書店選購書籍時的參考。我認為以摘引為主的書評,應是網路時代最適切的撰寫方式。

至於另一種價值,則是對於我個人,亦即「閱讀書籍者」的價值。透過引用書中的內容,自己被那本書的何處感動,對於哪一段文章感興趣,都變得清晰可見。

比起「仔細閱讀」,謄寫文章不僅較能確實玩味摘引的部分,而且應該也不易淡忘。更進一步來說,正因有謄寫起來,所以忘了也沒關係。

閱讀呼吸法步驟
只摘錄書籍引人入勝之處的「單句取樣」

感興趣的部分切勿熟記,而是謄寫

所謂「閱讀書籍時,並非只是閱讀,而應刻意「寫出來」」,正是這個意思。換言之,自認屬於慢讀者的人,建議務必一邊寫出「摘引」,一邊閱讀書籍。

閱讀呼吸法步驟
選出絕頂好句的「單句選粹」

如果大家一邊閱讀,一邊列出摘引清單,同時看完整本書後又回頭瀏覽清單的話,最後不妨從中挑出唯獨一句的「自選最佳摘引」吧。
這句摘引可說是「自己閱讀這本書所體會到的價值,全都凝縮於此句當中」。
從單句取樣清單中選出你認為「就是這句!」的一句摘引,然後加註記號,而這句摘引即稱為「單句選粹」。

閱讀呼吸法步驟
重新想起重要部分的「單句感評」

儲存被那句話感動的「理由」

前文已說明過把閱讀當成呼吸時,不能光是讀(吸氣),寫(吐氣)也很重要。此外,力行「當成呼吸的閱讀」時,任誰都會的簡單「吐氣」動作就是「摘引」。
身為每天在網路上撰寫書評的人,其實,我很想進一步給大家一個建議。
那就是「單句感評」。如同字面意義,就是要養成撰寫「一句感評(感想)」的習慣。

閱讀呼吸法步驟
自我評價閱讀的成果

挑選「最棒的一本書」,評價最近一次的閱讀體會

最後要請各位做的就是從這十二本書當中,選出可謂「最棒」的一本。換言之,這本書就是自己最近閱讀的書籍當中,可謂「最出色的一本書」。到了當年年底,不妨再從中選出一本「上上之作」吧。

要讓閱讀習慣化,重點就是勿忘自己於閱讀時的那份感動。各位不妨將定期盤點自身愛書的作業,一併納入閱讀習慣中。
「哇……這本書真是太棒了」,如此反覆回味的過程中,自己的閱讀歷程將串連成一個故事,成為難能可貴的體驗。

〈結語:十年後「七千本書的世界」正等待著你〉

由於現在的我大約以一天兩本的步調閱讀書籍,因此目前每年的閱讀量達七百本以上。以此推算,若說十年後看過七千本書,也沒什麼好不可思議的。

本書「前言」曾提到上述內容。閱讀本書至此的人,或是在書店翻閱這篇「結語」的人,想必已被如此「遠大的未來」深深吸引。

至於已經實現這種大量閱讀生活的我,而今有件讓我重新思考的事。
和「十年後的七千本書」相比,這是件令我更加重視的事。

在我過去的人生當中,曾不分類別或年代,聽過世界各國的種種音樂。但隨著經驗及年齡的增長,知識也逐漸累積,因此最後難免有比較熱衷的部分。不過正因為如此,才讓我一直認為唯獨這件事,絕對要謹記在心。
那就是「切勿忘記十三歲那時的心境」。

誠如各位所知,從小學到中學的這段期間,亦即所謂的青春期一大約十二到十四歲),是人生中最多愁善感的時期。以我個人來說,無論是音樂、書籍、美術,凡是在這段期間吸收到的事物,至今仍在我內心占有極大的份量。

在懵懂無知的當時,無論聽什麼音樂都感覺十分新鮮,因此聽音樂等同於吸收「新的事物」,十分令人開心。

不只是音樂而已,類似這樣的經驗,應該任誰都曾經有過吧?
雖然相當不容易,但我一直希望自己欣賞音樂及閱讀書籍時,能謹記「十三歲的心境」。
……

或許十年後,我的眼前果真堆起七千本書。
不過相較於此,十年後我依然能秉持「十三歲的心境」閱讀,才是更重要的事吧。
只要具備這種心境,無關年齡與經驗,此生應能邂逅讓自己無比感動的書。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101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