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牛津非常短講系列作品《憂鬱》
2024/10/03 05:39:51瀏覽16|回應0|推薦2
Excerpt牛津非常短講系列作品《憂鬱》

在這本書最後一個章節提到了「憂鬱症與創造力」,恰巧這個議題在之前所讀過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的《瘋狂天才》一書中已有相關討論,建議可一併閱讀,以下摘要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1988
憂鬱:牛津非常短講007
Depress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瑪麗珍恩塔契 , 史考特
原文作者:Mary Jane Tacchi,  Jan Scott
譯者:吳妍儀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4/02/21

本書討論憂鬱症的概念演變及其治療,檢視某些爭議,並提出未來的研究方向。

憂鬱症真的存在嗎?自殺可以如何防治?心理治療是否改變了腦部運作方式?這不是一份患者指南,這是一本對一個既複雜又有挑戰性的論題進行非常(非常)簡短介紹兼選擇性評論的書。

Excerpt
〈現代社會的憂鬱症〉

憂鬱症與創造力

自古以來就一直有人討論憂鬱症與創造力之間可能的連結,在西元前四世紀,據說亞里斯多德會經評論道:「爲何所有在哲學、詩學或藝術上表現傑出的人都是鬱病患者?」在現代,情緒疾患領域中的傑出研究者傑米森,會經大量發表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章,也會出版一本專書,《瘋狂天才》。傑米森特別指出,雖然某些人浪漫化並且誇大了藝術家、作曲家或作家與情緒疾患之間的連結,但立即排除精神疾病潜在的積極面向是錯的。
點名歷史紀錄中經歷過憂鬱症或雙極性疾患的創造性藝術家,淸單很長又讓人印象深刻。舉例來說,詩人與作家中包括布雷克、拜倫勛爵、濟慈、羅威爾、普拉絲、愛倫・坡、雪萊、史蒂文生、托爾斯泰、馬克·吐溫與吳爾芙;藝術家包括米開朗基羅、孟克、歐基芙、梵谷;還有各種音樂家,從莫札特、韓德爾、舒曼到明格斯。創造力與情緒疾患之間可能存在的連結,導致一些研究者設法研究這些連結,像是哈佛的夏爾克勞特,他嘗試拼湊出一群被合稱爲「抽象表現主義紐約學派」的美國畫家們各自的心理健康問題史。這份研究稱爲〈創造力的憂鬱畫布〉,發表在《美國精神醫學期刊》上。研究顯示,在十五位藝術家中,有六到八位有過憂鬱症或躁鬱症病史,某些人也同時用藥或飲酒過度,還有四名成員英年早逝——高爾基與羅斯科自殺身亡,波拉克與史密斯則是因危險駕駛身亡(某些觀察者假設這可能表明有自殺的意圖)。
小規模的研究雖然很引人入勝,卻沒有提供證據,說明在創造力與憂鬱症之間有強烈的連結。要對創造力與憂鬱症之間的關聯性進行科學研究,我們首先會需要定義創造力(比方,字典指稱是「創造性的能力,起於思想或表達方式的原創性」。接著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式,揀選一批創意人士的樣本,並且用確立好的判準來辨識出憂鬱症或雙極性疾患,以便評估創意人士樣本中有多大比例會經歷過情緒疾患。最後,爲了真正理解情緒疾患的羅患率在我們的創意人士樣本中是否有增加,我們也需要徵召一批對照組,例如一般人口中並不被認為有創意的成員(但理想上這些人會跟創意組平均年齡相同、有類似的教育經驗,而且表現出同樣的性別分布)。有趣的是,有已發表的研究應用了前述方法中的某個部分,並且設法回答這個問題:「情緒疾患在創意人士之中的發生率,會比我們預期的隨機分布還高嗎?」
在美國有兩個最廣為人知的創造力與情緒疾患研究,一個是安卓森在一九八〇年代進行的,另一個則是路德維希在一九九〇年代所做的。安卓森研究了三十名作家(男女都有)還有三十位對照組受試者(年齢與性別相符)。路德維希的研究則比較五十九位女性作家(她們全都參加了同一場研討會),還有配對控制組的五十九位女性「非作家」。雖然兩份研究的規模相對而言都很小,兩者都顯示調查中的作家有大約百分之二十到五十有某種形式的情緒疾患。此外,比起對照組,作家們罹患憂鬱症的可能性是三倍,雙極性疾患的可能性則是四倍。安卓森也注意到,作家的家庭有更多親戚是創意人士,而且有情緒疾患病史。
我們沒有從這些研究裡得知的是,可能讓某些人容易發展出情緒疾患的相同因素,是否也預測了一個人會比一般人更有創意。為了探究這一點,科學家已經嘗試確定最有可能讓某人更有創意的元素是什麼,然後再看這些元素是否也是經歷過情緒疾患的人會有的特徵。古德溫與傑米森的教科書《躁鬱症》指出,創造力與情緒疾患之間最常見的重疊因素是性格氣質(或人格類型)、思考風格(認知因素),還有情緒的週期性改變。舉例來說,在某人處於輕度狂躁狀態時,他們的思維可能會加快,而他們可能會開始在不同觀念之間做更頻繁而廣泛的連結,他們可能會展現出某種程度的去抑制(disinhibition,意思是他們可能會變得更清楚覺察到他們環境中的事物),而且他們有更多的精力,更不需要睡眠。當所有這些事情同時發生,就可以讓某個人達到比別人更高程度的創造力。雖然很容易可以看出輕度狂躁的經驗能夠如何促進創造力,憂鬱症的經驗能帶來什麼幫助卻沒那麼清楚,而且廣為人知的是,某些文學人物,像是吳爾芙,在憂鬱的時候無法寫作。有趣的是,這看來並不是普世性的經驗,有個針對作家的調查顯示,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注意到,在一段創造力漸增的時期之前,他們的情緒實際上惡化了。多數藝術家與作家似乎承認,他們的感受與情緒的深度與強度,在幫助他們把創造力延伸到超出自身固有水準之上的時候很重要。如同傑米森觀察到的,憂鬱症或輕度狂躁的經驗似乎「可以容許某些洞見或活動力水準的轉變,這可能讓天生有創意的人得以更進一步加強其創造力」。
下一個要考慮的議題則是,更嚴重的情緒疾患發作是否跟更多的創造力相關,或者它們是否讓人無法表現他們的創造力。悲哀的是,幾個世紀的作品都指出,後面這種狀況更常出現。舉例來說,就算在文藝復興時期,高成就的「神智健全的鬱病病患」,與礙於瘋狂而無法發揮自身創造天賦的人之間就是有分別。看來,人在嚴重憂鬱的時候,他們的身體與心理活動可能會減緩到讓他們無法寫作、繪畫或作曲;相對來說,嚴重的躁症發作可能讓一個人太過混亂,以至於創意想法過度缺乏組織,變得無可理解。
上述資訊可能意味著溫和但不極端的情緒波動期,可以促進創意過程。因此,嘗試確定治療對於創意人士來說是一種幫助、還是一種阻礙,也很重要。傑米森針對愛爾蘭與英國作家所做的一則研究,發現不少人會經為他們的情緒問題接受治療,較多人選擇去做心理諮商而非服藥。這傾向於支持一個概念,選就是作家與藝術家擔心服藥可能損害創意過程。為了檢視這一點,修(這位精神病學家扮演了把鋰引進日常治療中的影響性角色,因此名聞遐邇)在一九七〇年代晚期做了一項針對二十四名藝術家與作家的小研究,然後比較他們在得到鋰處方之前與之後的創意產出。他的研究發現,十二個人(百分之五十)實際上回報創造力增加,而另有六個人表示沒有改變。另外六個人(百分之二十五)表示鋰治療降低了他們的創造力,甚至到了其中四人拒絕繼續服藥的程度。很明顯,這樣的小規模研究無法提供一個確定答案,不過有趣的是,治療並未損害大多數人的創意過程。
總結至今所知的內容,我們可以說,大多數有情緒疾患的人並不比他們的同儕更有創意。此外,大多數創意人士並沒有情緒疾患。然而,在那些確實有情緒疾患的創意人士中,疾患的某些症狀,像是強烈的情緒狀態與思維過程的改變,可能把他們的創意提高到新的層次。而你將可以自己判斷,治療能提供這些人什麼。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976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