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梁實秋紀念專輯《還鄉》
2024/06/30 14:41:06瀏覽43|回應0|推薦3
Excerpt梁實秋紀念專輯《還鄉》

以下挑選其中兩篇懷念文章以及梁實秋的〈清秋瑣記〉摘要分享。

書名:還鄉(梁實秋專卷)
主編:丘彥明
出版社:聯合文學
出版日期:1987/12

Excerpt
〈紅梅〉/ 張佛千
——
梁實秋先生的畫梅

梁實秋先生於民國二十九年一月由重慶到西安,他是中央參政會西北勞軍團的成員之一,同行五位參政員:有陝西大老李子逸(元鼎)先生,青年黨元老余家菊先生、三湘健者鄧飛黃先生、還有我的好友江南才子盧冀野(前)先生。我也是到西安不久,初人胡宗南將軍戎幕,奉命招待他們,梁盧二人的幽默是出了名的,已經叫人笑聲不絕,而清廉剛直的李子逸先生(曾把楊虎城送他的錢罵著退回去),在酒酣耳熱之餘,竟有非常精采的黃笑話大量出籠。他們在西安大約停留十日,我從清早陪到午夜,真是賓主盡歌。
我初抵西安,即遇到後來成為我妻的陳定芬小姐,有時她也參加家庭之宴,冀野一見便大叫「驚豔」,知我們即將結婚,他說他要好好的做一閱詞,再要梁先生以胭脂畫紅梅為賀禮。我們舉酒先謝,乾杯為定。但後來盧詞與梁畫都黃了牛,戰時那有這分聞情,也就算了。
我同梁先生在經歷兩次大劫之後,又在台灣重逢,歡然道故,他還記得「陳小姐」,我說:「你還欠我們一份賀禮——胭脂畫梅。」那時我們都忙,偶然見面,偶然提到,因已過了三十年的事,也並不存希望。不料有一天他派人送來此畫,真叫我十分驚喜。他在畫上的題記,引用宋璟的梅花賦,對我特加慰勉,心想,梁先生既然情意深厚,如果讓別人知道他畫梅,一定給他添麻煩,所以並未裝裱張掛。有一天我同梁先生談到此意,不料他斷然說:「沒有關係,你掛好了,有人找上門,我自有退兵之策。」不久,到我家看到此畫的第一人是劉紹唐先生,他說他馬上到梁府去要畫。我當然不便勸阻,但請他不論結果如何,給我電話。很快,電話就來了,他說:「我剛開了一個頭,說我在你家中看到梁先生的畫梅,梁先生馬上就說:『哎呀,張佛千這個人真可怕,欠他三十年的舊債,還要來討,沒有辦法,只好畫給他。還有一位在美國的清華老同學來信說:「我要你的畫梅,已經多少年了,現在我身體不好,不知道能不能等到你的畫,不過,我兒子說,他還繼續向你要。」!哎呀!要債要到第二代,這怎末得了,只好給他畫了寄過去,這個世界上,我的畫僅此兩張。』」紹唐兄最後說:「梁先生這樣一說,我當然不能開口了。」原來梁先生的「退兵之策」,就是他用之不盡的幽默!

〈一盤等了三十五年的棋〉/ 丘彦明

梁實秋先生年輕時喜歡下棋。每回陳雪屏先生有事找他幫忙,梁先生笑問:「我有什麼報償?」雪屏先生不假思索,立刻回道:「事成,陪你下盤棋。」
沈宗翰先生也是梁實秋先生的好朋友,看梁先生下棋,說:「我的兒子下棋,那天你和他下。」那時沈君山才十幾歲。梁先生
說:「小孩子棋下得好,一定真好,我不和他下。我兒子也下棋,要比讓他們兩人比。」當時訂下一場棋約。
梁先生的大公子梁文騏讀的是數學,大陸淪陷之後留在廣東沒有出來,後來輾轉的消息知道他曾得廣東省圍棋冠軍,陳毅「市長」找他去下棋,他不肯讓,贏了陳毅,陳毅非常生氣。文革,梁文騏因是「梁實秋之子」受盡了折磨,他說:「比起來,韓信跨下之辱算什麼!」吃都沒有,何況下棋?!文革後,得到機會去了美國,終於在民國七十四年夏天來到了台灣,與父親團聚。
這麼些年來,只要報章上有棋賽的消息或是棋譜刊登,梁先生一定仔細的剪下來,設法找人寄給兒子——因為他喜歡。
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星期日,下午三時,沈君山穿上長袍,來到四維路為父親實踐三十五年前的承諾。
擺好了棋盤,沈君山持白子,梁文騏持黑子,下將了起來。梁實秋先生原是坐在兩人中間觀棋的,坐沒五分鐘,轉身站了起來,手握著椅背,目不轉睛,神色嚴肅的看棋。這一站,就是三小時,那年梁先生八十三歲。
棋結束了,沈君山略勝一籌,他說梁文騏下得好,可能文革十年使得他的棋藝有點荒疏了,因此這樣比棋算輸贏,也不公平。以業餘的棋力而言,他們都有六段的功力。江山已定,梁實秋先生才鬆弛下嚴肅的神情,對我說:「年輕人下棋撕殺得厲害,我邊看邊想,若我下就不是這樣下法。」又回頭平平淡淡的對文騏說:「你想吃兩條龍時,我就知道你會輸了。」
一盤等了三十五年的棋,梁實秋先生看得心滿意足,一椿心事已了。沈君山整整衣袖對梁先生說:「梁伯伯,今晚回家我會沐浴更衣,焚香祭告父親。」梁先生含笑點頭。

〈清秋瑣記〉/ 梁實秋

1

綏夫特(Swift)說:「人人想長壽,誰都不願老。」衰、老是長壽的必需條件,衰老期間愈長,壽才能愈長。質言之,老而不死則謂之壽。不見夫「人瑞」乎?一個個的都滿臉皺褶,活像一個老彌猴。
我們的老莊對於壽的看法頗為透闢。老子日:「死而不忘謂之壽。」人死之後還留下一點什麼可供懷念,便是「死而不忘」,便是不朽,便是壽。可不是世俗所謂「冥壽」。
莊子「至樂」篇說:「人之生也,與憂俱生;壽者惛惛,久憂不死,何之苦也!」富貴壽善皆不足以為樂。

2

「咆哮山莊」第七章有一段論愛情的話:「在一個餓人面前放下孤單的一盤食物,他會集中全部食慾,決不辜負這一盤食物;而另一種情況則是給他一整桌法國廚師為他安排的筵席,他也許能從整桌筵席得到一樣多的享樂,但是每一項食物在他的關切與記憶中僅僅是極微小的一部分。」
獨享一菜遠勝過大吃筵席。不是飢不擇食,是情有所鍾。

3

歌德「浮士德」第二詩章最後一行:

Das Ewiq-Weibliche zeist uns hinen.

The Eternal Feminine draws us upward.
永恆的女性使我們向上。

話是不錯。不過不是每個女人都能發揮她本來具有的永恆的女性。女人也很可能是禍水。
巢塞「尼姑的故事」提到一句拉丁語:

In principio mulier est hominis confusio.

Woman is man’s downfall.

正是我們所謂禍水之說。女人可能引人向上,亦可能成為禍水,男人亦然。惟純潔醇厚之女性確是永恆的,確是引人向上的一股力量。

4

北史崔瞻傳:「不讀五千卷書者,無入此室。」
劉禹錫「陋室銘」:「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白丁就是沒有讀過書的平民,也就是沒有功名的人。晤言一室之内,盡是高雅之人,當然是人生一大快事。但是鴻儒自古就不多有,如今更是少見。而且你必須自己是一位鴻儒,然後鴻儒才飜然肯來。
其實瓜棚豆架之下與老農閒話桑麻,也自有一番情趣。惟官宦與市儈多不可近耳。

5

明初陶宗儀,貧士也。客松江,躬親稼穡,暇則休於樹蔭。有所得,摘葉書之,貯一破盎,十年積盡以十數。一日發而錄之,得三十卷,名「輟耕錄」。
士之有志於著述者,固不必要有寬敞之書房與精緻之文房四寶。

10

「風馬牛不相及」一語首見於左傳僖公四年,有多種解釋。此語實應溯至尚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無敢越逐。」鄭玄謂「風,走逸也。」大意是:「馬牛走失,不要去追趕。」風馬牛不相及是引申語,喻距離遠各不相干。

11

西諺有云:「少看一些東西,才能看到更多的東西,才能看得更清楚。」(With less to see, we see more and see it more clearly.)「生乎意不在多」大概就是這個道理。達摩面壁,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17

名演員奧利維爾(Lawrence Olivier)說:

Its frightly important for the tragedian to be a comedian. Otherwise, he will be inhuman, I love comedy every bit as much as tragedy.

一個悲劇演員必須也是一個喜劇演員。否則他欠缺人性。我愛喜劇一點也不在悲劇之下。

人生本有悲喜兩面,不可偏枯。不過所謂喜劇,不是滑稽,不是博人一笑的人與事,而是另一種觀賞人生的態度。

18

鳥人樊籠,仁人所憫。有時開籠放鳥,鳥亦有自動飛回就食者。獸困於欄,則不復能外出為害,但獸亦竊喜,有欄保護,人不復能傷害於他。凡事皆宜從雙方設想。

22

英詩人柯律芝「老水手之歌」,有這樣一節:

一天又一天,一天又一天,
我們停在那裡,不喘氣,不動彈,
像是一艘圖畫中的船,
停在一幅圖畫中的海面。

描寫得很精,疑係純出想像。近讀「馮鵬年和您談天」一文(七四、九、二七中華日報),卻有一番解釋,他說:「在南北半球約緯度三十五度處,有一個下沉氣流帶,也叫作「副熱帶高氣壓」區,海上無風,陸上少雨,因此世界上的大沙漠區都在南北緯三十五度附近。帆船時代,一旦有船舶進入這一區域,因為無風,往往耽擱許多時日。……科律芝所描述的,便是帆船進入(這區域)以後水手們的感受與心情。」
可見詩人想像也不是完全沒有事實根據。

24

散文的藝術,像春蠶作繭,縷縷情思都是從自家心裡吐出,像綴網勞蛛,章法絲絲入扣。有時像山潤小溪,汩汩而流,有時像激湍懸布,奔騰澎湃。人人作風不同,各極其致。

25

人生如爬山,千辛萬苦爬上了巔峰,如願以償,躊躇滿志。但是不能久住,也許個把星期,也許四五十年,終歸要踉蹌下山。得意的時光只可充回憶。

27

「西班牙的悲劇」(Thomas KydThe Spanish Tragedy, I,2,15)有這樣的一句:

Qui jocet in terra, non habet unde cadat.

(He who lies on the ground, has not whence he may fall.)
躺在地上的人不會跌倒。

這很像我們老莊一派的想法。
馮芝生先生有一次在北碚演講時說:「我是永遠不會被人打倒的,因為我根本沒有站立起來。」今讀其「三松堂自序」,方知此老不僅有理論,且能實踐。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697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