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亞倫.傑柯布的《我該如何閱讀》
2024/07/02 05:48:47瀏覽37|回應0|推薦2
Excerpt亞倫.傑柯布的《我該如何閱讀》

有些書,淺嚐即可,有些可以生吞活剝,少數則需要細嚼慢嚥,才能消化吸收;也就是說,有些書,讀個部分就好;有些書要讀,但是別用功好奇過頭;少部分的書,不但要全讀,而且要沉浸其中,聚精會神的讀。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are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培根(Francis Bacon),〈論治學〉(On Studies

閱讀及分享亞倫.傑柯布(Alan Jacobs)的作品《我該如何閱讀》。

初讀這一本書,略感跳tone的翻譯,有點讓人無法專心,幸好本書作者很快談到《如何閱讀一本書》、《一生的讀書計畫》這兩本經典作品,又提到卜倫(Harold Bloom)的《如何閱讀,為什麼閱讀》,讓我瞬間清醒……此時才有心情感受到譯者的翻譯奇趣,在毫無翻譯腔的狀態下,時不時穿插台語,例如:「假仙」、「惦惦」、「點油做記號」……甚至連「釘孤支」都出來了。可惜這種不按牌理出牌的表現,包含譯者註解佔了本書些許篇幅,最終只能在網路書店的會員評論留下一連串負評。

儘管個人對本書的評價甚高(咦!該不會是因為有提到普魯斯特吧?難道是我獨具慧眼?),諸位讀友目光如炬,見多識廣,還是親自閱讀底下的書摘評鑑看看吧!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03573
我該如何閱讀:不必大師開書單,你能自己找到有趣又有用的閱讀方式
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

 作者:亞倫.傑柯布
原文作者:Alan Jacobs
譯者:林修旭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1/04/29

Excerpt
〈重讀:越讀越有fu
Once more, with feeling

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我第一次讀是研究所的時候;回頭再讀,大概是十年後,因為教小說史的關係。又過了幾年,再教同一門課,讀到書中一段話,感受尤深——感受所以特別深,是因為我從來沒有真的注意到這個段落的存在。事實上,我根本不記得曾經讀過。
……


第三次讀這本書,讀到這段我從未留意過的文字,我不禁潸然淚下。因為幾個月前,我自己的兒子才剛出生,對立凡(Levin)當時的感覺,感受尤深——變得脆弱,因為體悟到,從今爾後,這個小子吃苦,等於自己受罪。
簡單純粹,直截了當,這正是閱讀者經驗的轉化昇華:前我瞎眼,後終得見四。不過,我們對書籍的反應與時、與經驗推移,這些變化可能更幽微,更複雜,更難解。
……


重讀,再來一次的神妙即在此,想要一窺閱讀堂奧、解其義、斷其價值的人,少有課題比這個還重要。如果我們讀得太快,勿圇吞棗,那我們也會因此讀太多書,而且也不智、不願回顧觀照,一味以為已經懂了。我用「以為」的目的是為了規勸,因為我個人的例子顯示,好書,「到此一遊」的讀法,是不完整的,難窺全貌;認為「就此一遊」更是錯誤。只不過,對那些只想「曾經讀有」、一心一意只想把書從他們「一路『讀』到掛」的讀書清單上槓掉的人,會認為「重讀」的想法比慢慢讀、或是反芻的讀法更讓人做嘔、難耐。只不過,重讀書,通常可能比單挑一本不熟悉的作品來讀更具意義,戲劇性,而且,沒錯,會讓你有全新感受。
……


不斷「重讀」祁克果,於奧登而言是「息息相關」「生死與共」因為這不僅是對祁克果智慧的試練,也是對自己的考驗。正因為祁克果對他而言很重要,讓他傾倒,影響了他的思想和行為——都克果對奧登懷抱基督信仰具有輔助(instrumental的作用——所以一再重溫其作品,有其必要。並且這種重溫也可以運動刺激一下記憶:奥登不是只有重讀回顧祁克果的文字作品而已,他連自己身為讀者之前的回應都沒放過。這可以說是種智慧上的「視差」(parallax 或是雙目視覺效(binocular vision):對比六十歲和三十歲的回應感想,奧登可以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何長進,其他閱讀和人生閱歷到底教會了他些什麼。


案:作者vital一詞修辭,意雖重要,詞源上乃悠關生命,所以重要;作者暗指除了對奧登重要,也因為他一生鑽研祁克果。

詩人西施曼(L.E. Sissman)提供了以下述動人的意象:

重讀書單就彷彿林間空地:一個平坦、乾淨、光線良好的地方,你可以放下包被重擔,安身立命,找到自我,滌淨心慮,為你,好一點的情況是無礙塵世,壞一點是禍害的子然一身,找到存續之所。由於身為讀者的你,是現代文學的主人翁,存在的孤獨實體,道德力量最小的定義者,你理當要從寫了你百年甚或五百年的作者那裏,取得建議、獲取養分,得到慰藉,讓自己和他們的著作先作隔離,之後閱讀,再讀,方便充分了解自己,覓得一方天地,一如林間空地的斗室,安住一生。

西施曼是少數人之一,看透重要典籍蘊藏智慧——「義」(counsel),如班傑明(Walter Benjamin)所言;班傑明是一個和西施曼一樣的讀者。們有話對你說,套句耳熟能詳的話,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施曼說「寫了你」好幾個世紀了,而且不斷探訪,有助「充分了解自己」,而且也可以「覓得一方天地」。
……



說法源自班傑明底蕴豐富的文章〈說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一切直指每則故事本真(the nature of every real story)。其中蕴含了,不管挑明或隱微未說,有用的義理。有用的意思,其中一例,即在道德;另一例,則在實用建議;其三,則在金句、格言之中。不管情況如何,說故事的人,都是一個會給讀者義理(counsel)的人。不過今日,有義理,已經老套了,這是因為經驗的傳承已經開始式微。因此,我們不管對自己或對他們,都已經無『義」(譯者案:可以遵行依規的道理,以言行之,即議,如建議。)。終究,義是問題的解答,而非僅即是讓故事得以開展延續的說法。要尋得義理,必得先有能力說故事,才講的出道理。(與人只有在順從外在情況發展陳言的情況下才能接受「義」的事實相去甚遠。)『義』(counsel),雜揉入生活的肌理,即所謂『智(慧)』。」

然而,無論如何,這不是唯一一種的重讀。我記得清清楚楚,歷歷在目。什麼時候,從什麼人那裏,第一次學到書是可以一讀再讀的:漢追克斯(Irene Hendricks),我高中二年級的英文老師,是她幫我開了這扇門的。漢追克斯太太身形龐然,上課時是坐在講桌後的高椅凳上;她眼光游離,不過很難清楚知道那一隻眼睛在游走,所以根本不知道她是不是在看你。多多少少使她的權威感上升,所以,某天她說,她每年暑假都讀普魯斯特(Proust)的《追憶似水年華》,我有在聽。

我被這句話打動。我算是個讀書狂,重讀過幾本書,不過通常覺得這麼做有罪惡感:雖然不算用功的學生,我像羅德里奎茲一樣,會追踪讀物,而且覺得要讀些新的東西。我有「我的最愛」圖書清單,而且讀了一本我喜歡的新書之後會認真想——我有考慮到會不會是一樣衝動——這書值不值得納入該清單。在那個年紀,我是個會對權威口號「必讀書單」照單全收、不折不扣的呆瓜。謝天謝地,沒讓我遇到過這樣的書單。只不過,漢追克斯太太說,她這麼做是因為那書太偉大,大精深,太奧妙了,所以她總是能讀出新意,總是可以讀,而且學到東西。

幾個禮拜後,我發現,《追憶似水年華》不是一本,是六本,而且是六大本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一方面,回頭去讀這種部頭的書比回頭讀二百出頭頁的書,有道理多了,雖然我那時候讀的是後者那種書;另一方面,我在想,怎麼會有人犧牲大半個暑假,讀同一本書這麼大部頭,當然需要大半個暑假了。(多年後,我才開始納悶,漢追克斯太太說的到底是不是不折不扣的真話。當時我的確完全信以為真。一這件事,我唯一十分堅信的是,我沒打算讀普魯斯特。

不過,漢追克斯太太的說法如此活靈活現,雖然沒有明說,有些書很有價值,可能比較有「(意)義」(counsel),或具真知灼見,我們一次讀,無法全都吸收。我過去重讀,都是「粉絲式」的重讀,都是因為莫名想要重新得到某一經驗驅策,讀的:我那時候最喜歡的書是科幻大師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童年末日》 Childhood’s End ,我不可能再次感受我第一次讀到超神(Overlord)從船上驚人竄出、彷彿就在你我身旁的感覺了。(就算有些記憶已經殘破不全,我還記得那一刻,所以時至今日,我都還沒有機會重溫克拉克的小說,即使我可以多多少少回到我十五歲少年時,情感投入吸收的程度。一不過,漢追克斯太太選擇一再重讀普魯斯特的原因遠遠超越我當時所能理解。我那時候認為,只有《聖經》才有人那樣讀的。

這一切歸根結柢,意味著,重讀不是只因不滿足或是「粉絲」的死忠迷戀,而是某種莫名的滿足感與未竟感的綜合。你可能重讀,不是出自於愛或恨,而是出自一種感覺,通常是這樣開始的:這本書很豐富,一次讀沒辦法全部吸收。這種情況會發生,因為書不是「一蹴可幾」就可滿載而歸的。套句肯那的話,或是因為你第一次讀的時候,你還沒有準備好,無法勝任,不管人生閱歷或(暫時的)心智狀況,都一樣,都還未進入狀況。「有一種聲音在我的胸懷」——不妨把它想成漢追克斯老師訴說重讀普魯斯特的聲音,不管她那逼人的「金剛怒目」有沒有落在您身上——這聲音不住迴盪,告訴我們,拿起書本、而再讀一次的聲音,是用心良苦,你應該留心諦聽、你要學會傾聽這個聲音,而對其他叫囂新奇的靡靡之音聽而不聞、置之不理。


That voice in your head.
譯者案:原意在「腦海」;藉歌手李恕權歌曲〈廻〉翻譯。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767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