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止庵的《惜別》
2024/07/03 05:49:55瀏覽78|回應0|推薦5
Excerpt止庵的《惜別

現在,確認之意識,有時意外地像一種正在破裂的氣泡衝撞著我:她不在了,她不在了,她永遠地和完全地不在了。這種情況是模糊的,無形容詞的,即令人眩暈的,因為它是無意韻的(即無可能的解釋而言的)。
——
羅蘭.巴特,《哀痛日記》

作者止庵有一個喜歡閱讀的母親,讓人感到相當特別,而她又是喜歡閱讀哪些書呢?在哀悼其母親的當下,這些記憶卻又是最深刻的……以下摘要分享。

書名:惜別
作者:止庵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6/07/11

經過多年沉澱,止庵以細膩、溫緩而不流於感傷的筆觸,拈起母親尚在時那些看似微小,實則牽引著深刻懷念的日常點滴。全書分六部分,從母親的離逝開始回溯,《惜別》透過母親的日記、書信,以及作者自身的回憶與夢,交織出人子雋永、綿長的孺慕之思。同時由此反覆叩問,死亡之於往者與生者所彰顯的不同意義。

Excerpt
〈曾經存在〉

母親去世整一個月那天,我獨自進城,「舊地重遊」。——說實話,我也不知道我在追尋什麼。我乘公共汽車到燈市東口。路口西南角上原來有家香儂餐廳,現已改為北京蒙娜麗莎婚紗攝影東單旗艦店。母親七十歲生日那天,我們曾經在此為她祝壽,當時拍的照片我還留著。沿東單北大街南行,協和醫院對面,原是上海餐館雪苑,現已改為紅石頭餐廳。母親和我曾經多次來這裡吃飯,常點的菜是響油鱔糊和油爆河蝦,還記得有位倒茶的女服務員,人已不算年輕,上海口音,說話挺客氣的。再向前走路過大華電影院,這是母親和我常看電影的地方,如今裝修改造,暫停營業。
……


漢語有個新詞叫「地標」:「指某地方具有獨特地理特色的建築物或自然物,遊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據此認出自己身在何方,有類似北斗星的作用,例如摩天大樓、教堂、寺廟、雕像、燈塔、橋梁等。」
也許可以說,還有一種屬於個人的「記憶地標」或「情感地標」。
我發現,與母親相關、與她和我那一段共同經歷相關的這種「地標」,已經陸續不復存在。它們甚至先於母親的不存在而不存在了。

我想起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祗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所說的正是這種記憶或情感地標。這裡「此門」以及「桃花」、「春風」,都相對恆定不變,都是維繫對「人面」的回憶的證物。
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李清照〈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儘管惆悵乃至悲傷,情感上畢竟有所依託。
然而如今「人」固已「非」,連「物」都不再「是」了。

說得誇張一點就是,母親雖然離開並不很久,但我感覺她曾經所屬的那個世界已經分崩離析了。

……


周作人翻譯過一篇加太こうじ所作〈母親的味道〉,文中寫道:作者有一次陪母親到一家小餐館歇息,「我問她吃些什麼,她說道:『什麼叫做可爾必斯的,我想喝一回看。這名字我是知道的,卻是沒有喝過可爾必斯這東西。』我於是叫了一杯熱的可爾必斯和咖啡。母親一口一口的很珍重的喝著,並且喜歡的說:『這樣好吃的東西我是第一次喝著。過歲時,再給我喝一回吧。』……就在那年的秋天,有肺結核的母親因為結核菌侵犯了喉頭,什麼也不能吃而死了。」(譯注:「可爾必斯」即酸牛奶加鉀,乃取鉀與乳酸性飲料二字拼合而成。)
作者說:「廣告宣傳上有一句話,『可爾必斯』是初戀的味道,我卻說是母親的味道。」

我關於母親的回憶,也是這樣。都很具體,很普通,也很瑣碎,充滿了各種細節,為我所感知——是那種無法脫離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的感知;回憶起來,卻又微不足道,往往連件事兒都算不上。是以總有一種虛幻之感,覺得難以把握,稍縱即逝。
對我來說,母親就是過去的一段生活;講得誇張一點,是一種生活方式,一些生活習慣,或一份生活態度。然而這卻是很難訴諸文字來表達的。

母親是個普通的人。不像有的人生前有所建樹,或有所創作,他們已經將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轉化為另外一種形式,在自己身後至少暫時保存下來;母親去世了,什麼都沒有了。我所感到痛惜者正在於此:一個普通人的死,真的就是結束。
當然也可以說:普通人死一次,而創造者死後有可能再死一次——品之死,乃至名聲之死。所謂「創造物」,有可能與一個人留下的遺物一樣,自己不扔,死後別人還得扔。歷史上大概只有極少數人得以擺脫這一命運,不過也還不能就此斷言,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興許有些我們現在以為不死的人會陸續死掉。一個已經不復存在的人,要想繼續維持自己的作品與名聲的存在,是非常不容易的。普通人反而沒有這種危險。
母親所曾經擁有的,只是她的生活。那種有意味,有品質,又是平平常常,日復一日的生活。我久久記憶,時時回想的,也是曾經如此生活著的母親。我惋惜哀痛這種生活與母親已經一併不復存在。
……


前些時我整理家中藏書,光是推理小說就擺滿兩個櫃子。很多都是母親讀過的。記得《禮記.玉藻》云:「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孔穎達疏:「謂其書有父平生所持手之潤澤存在焉,故不忍讀也。」那麼這些書上,也留有母親的手澤罷。
另外還有很多,是母親生前未及讀的,或者是她身後才出版的。有的我很喜歡,譬如東野圭吾的「加賀恭一郎系列」,母親只讀過《惡意》,其餘八本都讀不到了。其中《新參者》、《紅手指》寓人情於破案,是推理小說新的一路,應該是她愛看的作品。尤其是《紅手指》可與《惡意》對比著讀:在《惡意》裡,惡沒有底線:在《紅手指》裡,善殘存於惡的底線之下。可惜這些都不能與母親談論了。
不久前我接受記者採訪,是「枕邊書」這個題目。我提到母親,她在病中每天還堅持讀書,中午、晚上躺在床上也讀。母親讀的推理小說,大多是我買的。現在她不在了,我買書時的感覺,真像古人所說「人琴俱亡」似的。

十幾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枕邊書〉,其中有一段:「家母每晚都要讀書,而且還是推理小說,不到兩年工夫,已讀畢「阿加莎.克里斯蒂作品全集」八十冊,「奎因現代探案小說集』二十五冊,我奇怪怎麼不大影響她的睡眠呢。她說這路作品開頭總是東拉西扯,睡前讀之並無大礙;待到進入緊張情節,那就白天去讀好了。」後來我看到一位署名「冰川」的博客寫道:「說來也奇怪,好幾次雨天的晚上偶然間就會想到止庵的母親,大概是這樣的夜晚比較適合讀書之故吧。……多有趣的老人,每晚有閒心看閒書,還有個愛閒問的兒子陪著,令人羨慕的一對母子。」
……


讀書是母親保持一生的愛好。一九八三年的日記中,有讀西格麗德.溫塞特著《桀驚不馴的女性——維格迪絲》,夏目漱石著《心》、《三四郎》、《從此以後》,菊池寬著《結婚二重奏》等的記載。她說,《三四郎》「開頭就能吸引人」,而《從此以後》「讀了使人徬徨、壓抑」。母親晚年病中,除了推理小說,也讀了不少別的文學作品,書目中就有珍.奥斯汀著《曼斯菲爾德莊園》(注明「看過」),《諾桑覺寺》,格雷安.葛林著《文靜的美國人》、《我們在哈瓦納的人》、《名譽領事》、《祕密使節》、《布萊頓硬糖》、《東方快車》、《恐怖部》、《一個自行發完病毒的病例》,蓓納蘿・費滋吉羅著《天使之門》、《離岸》,柯慈著《屈辱》、《慢人》,江國香織著《沉落的黃昏》,柳美里著《生》,青山七惠著《一個人的好天氣》,等等。
母親還讀了我主編的「張愛玲全集」中的幾本,日記也有記載……

……


現在回想起來,母親的人生享受,很大一部分是視覺意義上的。她對於視覺的興趣遠遠大於聽覺,曾在給姊姊的信中提到「我的敏感耳朵」,稍有吵鬧,她就覺得不舒服。常問我,屋裡有什麼聲音。我曾在《如逝如歌》中寫過一句:「母親惴恐地守候門鈴鳴響」。
母親留下的那份目錄,上面記著她從二〇八年一月一日到二〇年十月三十一日看的DVD,計外國和港台電影四百五十部,另有電視劇集《神探伽利略》、《結案高手》 The Closer 四季、《重返犯罪現場》(NCIS)五季和《識骨尋蹤》(Bones)兩季。查母親和我的日記,這之後她還看了電影一百四十一部,以及電視劇集《識骨尋蹤》兩季、《謊言終結者》(Lie to me)一季、《犯罪心理》 Criminal Minds)四季和《腦偵探》。
我們看DVD,本來是在晚飯後;母親病重不能看書,就對我說,白天也看個電影罷。那時她已經不能久坐,在她的座位上加個棉墊子,前面放著助步器讓她扶住,片子放到一半,還要攙她站起來拍拍身子。這樣一直堅持到她住院的前一天。那晚上看的是荷蘭導演班.松柏加特的《暴風雨》(De Storm)。因為第二天要早起,我看這片子只有九十六分鐘,算是短的,就挑了它。沒想到竟是母親一生中所看的最後一部電影了。

……


母親去世後,我在日本買了幾幅肉筆畫,畫的都是花:高畠華宵的「卡特蘭」,蕗谷虹兒的「薔薇」,武者小路實篤的「君子蘭」,末一幅有題詞云:「花ありて人生樂し(有花的人生是快樂的)。」另外還買了一本《若沖畫譜》(美乃美,一九七六年九月出版;限定一千二百部之二百五十六號),印的是伊藤若沖所畫各種花,分春、夏、秋、冬四部,共九十九幅。
我想,這些應該都是母親喜歡的。繼而又想,我為什麼不試著在她生前與她有更多的共同愛好,為什麼不能愛好她的愛好呢?或許可以使她活著的時候少些寂寞。而我現在體會到的那種欠缺什麼而又無法彌補的寂寞,大概是所有寂寞之上的寂寞罷。

……


人的記憶其實根本不需要媒介,甚至不需要緣由;只要記憶者存在就行了。所謂遺物,與其說維繫著記憶,不如說上面投注了記憶者的情感。如果情感逐漸淡薄乃至消亡,那麼遺物也就與尋常東西沒有什麼區別了。
母親的生活尚且完整地保存在我的記憶裡,是一個完成了的東西。我作為生者,對此無法介入,不能增添,亦不能削減。即使明顯感到它不夠理想,有所欠缺,亦只得由其如此。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674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