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大衛‧喬治‧哈思克的《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
2024/07/05 06:09:25瀏覽57|回應0|推薦3
Excerpt:大衛‧喬治‧哈思克的《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

無論身在何方,只要聞到尤加利我就能夠重拾亞得羅圭 (Adrogue) 的逝去時光,如今這無疑只存在我的記憶裡。
——
波赫士 (Jorge Luis Borges)

對愛情的回憶並不超出記憶的普遍規律,而記憶規律又受到習以為常這個更為普遍的規律之制約。習以為常能使一切都變得淡漠,所以,最能喚起我們對一個人的記憶的,正是我們早已遺忘的事情(因為那是無足輕重的事,我們反而使它保留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所以我們記憶最美好的部分乃在我們身外,存在於帶雨點的一絲微風吹拂之中,存在於一間臥房發霉的味道之中,或存在於第一個火苗的氣味之中,在凡是我們的頭腦沒有加以思考,不屑於加以記憶,可是我們自己追尋到了的地方。
——
《追憶似水年華 II 在少女們身旁》( p.208, 聯經版 1992)

氣味與記憶連結,我們經常連結的是食物,是花香,沒想到樹木更是一個可能連結的源頭。

在這本《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裡頭,雖然沒有找到華萊士
史蒂文斯 (Wallace Stevens) 或是更多的普魯斯特,仍然有著意想不到的閱讀樂趣,值得推薦。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27821
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
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
原文作者:David George Haskell
譯者:陳錦慧
繪者:過山貓.小佾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2/07/07

樹的詩人哈思克,以十三則人與樹的親密故事開啟情緒與記憶之門,
引領我們踏上由科學、歷史、文化所交織而成的氣味之旅……

從你初次翻開的書頁氣息,到橡木深沉暢快的氣味,到森林大火散發的窒悶煙氣,到豐富食物滋味的月桂與橄欖油,再到一杯匯集三大洲香氣與美味的琴通寧……且跟著哈思克乘著氣味的翅膀,踏上人樹與共的悠遠旅程。

作者簡介
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
作家暨生物學家,擅長以精微動人的文字,融合科學、詩文與其對有生命的世界之關注。前作《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和《樹之歌》(The Songs of Trees)榮獲諸多獎項,包括美國國家學院最佳圖書獎、普立茲獎非小說類決選、里德環境寫作獎(Reed Environmental Writing Award)、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愛爾蘭圖書獎(Irish Book Award)和約翰.巴勒斯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哈思克出生在倫敦,成長於法國,過去三十年來居住在美國各地,比如田納西州、科羅拉多州和紐約州,在每個地方的樹木上尋找氣味的新樂趣。哈思克畢業於牛津大學,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是古根漢會士(Guggenheim Fellow),目前在田納西州塞瓦尼的南方大學任教。

Excerpt
七葉樹,又稱「馬栗」
 
我彎腰拾起草地上一顆冒著尖刺的綠色莢果,接著以拇指按壓莢果表面三條縫隙之一,掀開外皮。裡面窩著一顆表皮晶亮的赤褐色種子,配上乳脂色無光頂蓋。我人在丹佛的市區公園,但我用拇指壓扁莢果外殼、種子出現時,一股味道沿著時光隧道將我拉回在英國的童年。普魯斯特的瑪德蓮小蛋糕不適合我,給我來幾顆馬栗。
 

促成這段時光旅行的感官不只一種。莢果外殼尖刺的扎手觸感、發亮的馬栗,還有最重要的,我取出七葉樹果實過程中各種氣味的奇特組合。首先,綠色外殼散發出的蔬菜沙拉水潤氣味,點綴褐色莢果裂縫和尖刺頂端那淡淡的堆肥味。馬栗帶點單寧味,像浸泡過久的茶湯。我還聞到似有若無、略苦的油味,像單車鏈條的潤滑油。這些苦味像在宣示:別想吃我。最後我剝開馬栗,嗅了嗅空殼,聞到蘋果核與水果口香糖的味道,溼濡的甜味。而後那股味道消散,變成淡淡的樹葉氣味。
……

氣味從我心靈深處挖掘出童年時期的歡樂與失望,喚醒埋藏四十年的思緒與感受。
 

氣味帶我走進內心,進入我的記憶,也讓我直接接觸其他生物。樹木的某些成分不請自來,進人我的身體,跟我的細胞膜結合。那是樹木細胞製造的某些分子,飄蕩在空氣中。這些擅闖者被我吸入肺部後,有一部分融入我的血液。到這時樹木既在我身上,也在我體內, 可以說賴上了我,在我體內悠遊。視覺與聽覺至少識大體,懂得利用光子和聲波做為媒介,將我們和外界連接起來。嗅覺這最無禮的感官卻並非如此。
 

這種連結也兼具生態與歷史雙重意義。我在丹佛嗅聞馬栗,七葉樹演化的地點卻在歐亞大陸。四百多年來,園藝家持續將他們心目中更美麗、更有用的外來種引進美洲,算是另類植物殖民。科羅拉多州不缺優良的本土樹種,可是這座公園有大半蓊鬱樹冠屬於外來樹木。在里茲也是這樣,我拾起的是外來樹木的落果。七葉樹在十七世紀來到不列顛群島,是園藝家從巴爾幹半島帶回來的。七葉樹的掌狀複葉有五或七片小葉,春季綻放的花朵數量繁多,樹冠濃密,結實纍纍,是最受歡迎的園林綠化植物,維多利亞時代尤其普遍。在歐洲大多數地區也是如此。以德國為例,七葉樹就是公園和其他戶外聚會地點(比如露天啤酒店)最常見的遮蔭植物。七葉樹如今在英國和北歐公園與庭園幾乎無所不在,我們已經忘記它是在別處演化的植物。它的果實所帶的苦澀氣味和口感,是為了嚇阻田鼠、松鼠、鹿,以及歐洲南部的野豬。

那麼,馬栗獨特的氣味,也是樹木與它們的哺乳類掠食者之間交鋒的結果。馬栗那種刺鼻的防衛性化學物質,也能驅趕象鼻蟲與其他昆蟲。如今人類將這些生態禦敵武器製成藥物。只要審慎斟酌劑量, 馬栗萃取物能促進血液循環,也能消水腫。馬栗從故鄉希臘色薩利山(Thessaly Mountains)來到英國市區公園,而後以氣味和藥物的形態滲入我們的血液。
 

公園綠地上的絕大多數馬栗就留給丹佛市的孩子來尋寶,不過, 我把一顆閃亮的林中果送到鼻子前嗅了嗅,順手放進口袋。


〈銀杏〉

……

我喜歡銀杏的味道,不只是因為它們讓人不舒服,還因為它讓我的感官直接連結上生命悠遠的歷史。大約兩億年來,銀杏幾乎沒有改變,是植物界最令人敬畏的譜系。科學家在已經有將近三億年歷史的岩石上找到葉片印記,似乎來自銀杏的近親,或甚至是銀杏的祖先。兩億年前的樹葉化石呈現銀杏特有的扇形,幾乎跟現代品種沒有差別。而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化石看起來似乎與現代銀杏一模一樣。我們稱銀杏為「活化石」,只是這種樹一點也不像化石。事實上,此時此地它的存在感比大多数植物都來得強,不論是它的氣味,或秋季時它耀眼奪目的金黄色葉子。

……

銀杏的氣味讓人想起它與滅絕已久的動物之間的關係。我們不知道遠古時代究竟是哪些物種負責散布銀杏種子,不過喜歡腐敗食物的恐龍,以及古代的哺乳類和鳥類,很可能會吃下包裹銀杏種子那層發臭的黏稠果肉,銀杏的後代於是隨著牠們的糞便散布出去。如今,銀杏果實會吸引在亞洲的溫帶森林裡覓食的豹貓、椰子貓(palm civet)與貉。不過目前絕大多數的銀杏都由人類繁殖,或者使用扞插法,或者利用種子育苗。銀杏的培育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歷史。而在其他地方,銀杏大多是二十世紀才開始流行。

……

走在銀杏樹下時,我也想到了廣島熔化的岩石和金屬。原子彈爆炸後,最早、通常也是唯一重生的生命,是廣島市寺廟裡的銀杏。扎在深處的根系和恢復力強大的生理構造,讓銀杏在這場滅絕一切的災難中存活下來。也因為銀杏有能力抵抗外來攻擊,它才能在污染的市區街道生存。它承受得住都市生活環境的化學與物理攻擊,是城市園藝家的最愛。相較於其他許多樹木,銀杏葉的呼吸孔少得多,在空氣不夠清新的地方是一種優勢。在污染地區,銀杏葉的內部會變厚,以便保護裡面的細胞。或許它也能調節細胞膜的脂肪,對抗馬路上過多的融雪鹽。

銀杏如今是美化街道的要角,它的根系深深扎入倫敦、東京、紐約和北京人行道上的孔洞。沒有任何行道樹能勝過銀杏夏季生氣盎然的綠意,以及秋天時令人屏息的濃烈金黃。在倫敦和曼哈頓,我經常看到人們停下腳步,欣賞秋季陽光照射下的銀杏葉。不過,在銀杏樹比較多的區域,也常有市民抱怨它們溼軟果肉掉落路面時散發出的難聞氣味。

我感受腳下銀杏果的黏液和鼻腔裡的腐敗氣味時,想像力飛往別的時間和地點。銀杏樹的臭味不只是整潔無性的校園植栽的有趣陪襯。我聞到的氣味是生命的堅持,是一種刺鼻的提醒,讓我們記住樹木的生殖力能夠克服大規模滅絕、逃過大陸板塊分裂、抵抗擁擠都市的有害空氣和土壤,以及毀滅性的核戰。

我在銀杏樹下駐足,深深吸氣,擁抱發臭的生命光輝。


〈書〉

……

美國女作家瑪雅安傑盧(Maya Angelou)形容她童年時期造訪圖書館時,能夠「呼吸到世界」,因為閱讀能夠予人不可思議的解放感。對所有的讀者而言也是如此。我們閱讀乘著油墨與紙張從其他時空來到面前的文字時,我們的心靈會隨著文字去到他方。我們也透過油墨與紙張呼吸外在世界,跟書本的實體與生態根源產生連結。

每一座圖書館都有其專屬的氣味。許多圖書館的大廳和閱覽室瀰漫著地毯氣味,以及一排排公用電腦散發出的發熱塑膠與電子器材刺鼻氣味。現階段許多圖書館的部分功能是為大眾提供上網服務,這樣的氣味倒也合宜。我還記得小時候去倫敦市立圖書館時,覺得那股混雜著地毯、電腦與書籍的溫暖氣味格外撫慰人心,那是圖書館特有的味道。其他圖書館則有亮光漆(特別是古老大學的原木護牆板館室),以及前廳的新出刊報紙氣味。走進書庫,圖書館最主要的味道是書本的暖香。沒有灰塵、沒有霉味,只有數百萬張受到妥善照料的紙頁緩緩向周遭釋出氣息。氣味最宜人的,是皮藏最古老書籍的區域。在這裡,書頁承載著一百多年前書寫的文字。這些尊貴的書本以杏仁、香草和皮革的綜合香氣溫暖整個空間。另外還有一絲甜味,幾乎像花香,那是悅納與休憩的氣味。在圖書館其他區域,有平裝本小說區的木屑與尖銳氣味,也有收藏過期亮面期刊的區域那混合了水果與機油的古怪氣味。

……

書本的氣味就如同它們紙頁上承載的故事,有著許多層次。無論舊書或新書,都不會只有單一氣味。書香花束混合了數種氣味,以豐富的層次邀請我們進入複雜的感官體驗。我們唯一需要做的,是低頭貼近它們的紙頁,深深吸氣。這些氣味是書本緩慢降解的指標,顯示紙張正在化為氣體。其中某些氣體會加快書籍損壞的速度。乙酸或甲醛這類酸性氣體會滲入其他書籍,加速紙張化學分解的速度。淡淡的舊書味不會造成傷害,可是在空氣不流通的檔案庫裡(充滿令我們欣喜的古書芳香),藏書卻會加速老化。

讓我們沐浴在舊書香氣中的不只有圖書館。古書店的氣味也跟圖書館檔案庫一樣豐富,書店經營者用來創造合宜氛圍的皮革和木造家具,通常有錦上添花的效果。買賣較近期二手書的書店氣味則比較不同。其中有些書店散發著讓人鼻子發癢的灰塵和霉味,顯示店裡部分書籍原本或許堆積在地下室或閣樓,主人家不再需要,正等待換個新去處。而在其他書店,我們聞到數千本平裝書吐出的氣味,它們的紙張品質較差,已然踏上崩解的第一步:是舊松木板與杏仁軟糖的綜合氣味,還有某種土味,像乾黏土粉末。

……

作家也利用火焰的實質與象徵意義來消音,一把火燒掉自己的創作。從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到傑拉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都曾藉由火焰將他們的文字化為氣體。以前我住在有燃木壁爐的房子時,也會燒掉自己作品的初稿,這個動作的決定性效果帶給人一股滿足感。迅速竄升的明亮火焰和嗆人煙氣,將寫滿混亂得無可救藥的文字化為短暫刺鼻的生命,而後付諸煙塵。

那麼,燃燒紙張的氣味就等於在提醒我們語言的稍縱即逝。我們創造文字以前,所有的話語都活在空中,在呼吸之間。紙張的煙氣是一種回歸,有時是出於選擇,更多時候卻是壓迫行為。

不管是新的平裝書、古代巨冊或燒毀的手稿,書本的氣味向我們訴說寫作與閱讀的實質性與感受性。我們寫下文字、分享內心想法的時候,等於徵召人類以外的物質協助我們跟彼此建立連結。最早我們運用的是泥板或蝕刻的骨片,接著是紙莎草、桑樹和布塊。如今,我們製書的原料大多是木材。在死後的生命中,樹木延續它們散發氣味、溝通交流的有機體生命,將不同族群結合在一起,組成溝通網絡。在森林裡,樹木是林中生物賴以生存的交談中心,在植物、真菌、動物和微生物之間建立連結。成為書本後,變成木漿、經過處理的樹木為人類做同樣的事,將我們組合成多元而富饒的網絡,我們稱之為文化。書本的氣味提醒我們,少了我們與其他非人類生命之間的關係,文化不可能形成。

翻開書本,用心嗅聞:文學與樹木、造紙廠和油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我們呼吸整個世界。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79995059